1871年,普魯士軍隊打敗了當時歐洲大陸最強大的法國之后,德意志帝國正式誕生。在20世紀初,德意志帝國已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大陸國家,英國則是最強大的海上國家。歐洲是世界政治和經濟力量的中心,而美國沒有值得一提的陸軍和引人注目的海軍,甚至還沒有進入世界政治的舞臺。
1918年,德意志帝國因戰敗而覆滅,但《凡爾賽和約》沒能阻止德國的再次稱霸。希特勒于1933年攫取政權后,煽動日耳曼民族主義,并開始瘋狂的復仇行動,于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占領了整個歐洲大陸,并對猶太人進行了大規模的種族屠殺。
最后, 1945年5月初,納粹德國戰敗。英、美、法、蘇四國分別占領德國,索要巨額戰爭賠償。這是歐洲大陸有史以來最慘的一次亡國。然而,僅僅用十年的時間,德國不僅重新恢復了主權,而且以西歐自由社會的重要成員,重返國際大家庭。
九十年冷戰結束后,再次實現了德國統一,并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德國從二戰廢墟中重新崛起的歷史值得世人銘記。
納粹德國發動的戰爭奪去了5500萬人的生命,1945年等待它的是最嚴厲的懲罰。1945月6月5日,盟國公布了未來對德政策的四項宣言,宣布美、英、法、蘇四大國接管德國的最高統治權和全部地方行政管理權力,解除德國武裝和逮捕戰犯等,把德國劃分為四個占領區,四大國共管大柏林。東普魯士地區并入波蘭和蘇聯,1938年在慕尼黑割讓給德國的蘇臺德地區歸還捷克斯洛伐克。
為了徹底廢除德國的武功,盟國決定從地圖上抹掉“普魯士”這個名字。普魯士曾是德意志境內最強大的邦國。19世紀,普魯士王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普魯士國王因此而被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英國首相丘吉爾說,“普魯士是萬惡之源”,三次歐洲大戰都因普魯士而起。因此,抹掉“普魯士”就成為盟國計劃的一部分。二戰結束后,盟國把東普魯士的首府哥尼斯堡及其周邊地區補償給蘇聯,改名加里寧格勒。東普魯士的剩余部分則被劃給波蘭。在被占領的德國土地上,所有能讓人聯想起普魯士的東西都被抹去,地名被更改、人民被驅逐、宮殿被拆毀。
二戰后,德國領土被肢解為七大部分
1945年7月底,美、英、蘇首腦杜魯門、艾德禮和斯大林,在德國柏林旁的波茨坦討論德國的來來命運,承諾“在民主及和平之基礎上重建其生活”,并規定德國應著重于農業及國內和平工業之發展,禁止生產的產品包括武器、彈藥、飛機、海船、無線電通訊設備、重型拖拉機、化學制成品、合成染料、人造橡膠和石油,工業生產的總水平約為1938年生產的50%至55%左右。超過這一水平的生產能力應予拆除,或運往外國作為賠償,或就地銷毀。
把德國變成一個農業國,無異于宣判數百萬德國人的死刑,因為德國的土地無法生產養活全部德國人的糧食。以前,德國的經濟結構主要是靠東部和南部的農產品同魯爾區以及其他地區的工業品實行交換和出口來維持經濟的平衡。把德國分割成四個占領區使原有的經濟交換關系中斷了,加上戰爭的破壞而使德國經濟處于嚴重的癱瘓和紊亂之中。
在波茨坦會議上,由于蘇聯的巨大壓力,盟國提出要德國賠償200億美元(按1938年的匯率計算所得),且不包括戰利品,其中100億給蘇聯、80億給英美、20億給其他戰勝國。德國賠償的一半用工業產品支付,另一半通過拆卸設備、沒收德國海外資產獲得。
其實,在對德索賠政策敲定前,蘇聯已將德國東部的大片領土劃給了波蘭,那里有德國12%的可移動資產與大量存糧;而蘇軍所過之處,也都大范圍地拆卸設備。這兩個舉動無疑削弱了德國的賠償能力,間接減少了美、英等國能獲得的賠款數額。加之,美國希望將蘇聯擋在西占區以外,故在波茨坦會議上主張“分區賠償”,即美、英、蘇三國(后加入法國)從各自在德國的占領區獲得戰爭賠償。
蘇聯在占領區把“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管道設備、鐵軌、電話機和交換機、汽車、室內發電站、有軌電車、機床,乃至整座工廠”。統計顯示,蘇占區在1946年的生產水平比兩年前下降了75%,生產能力僅相當于1936 年的55%。這種結果的出現,1/4是因戰爭破壞,3/4則源于蘇聯的大肆拆卸。因此,蘇聯獲得的賠償最多,總價值達到171億美元。
而美、英、法三國占領區拆卸的設備不多,西占區的生產能力僅因此下降了8%。此外,包括美國搶走的專利、商標、科學家等“智力賠償”,西歐18個國家從德國獲得的賠償,大約相當于51.5億—64.4億美元。其中美、英、法則分別分獲1.24 億美元、1.06 億美元和8700萬美元。
戰爭破壞和戰后大規模拆卸工業設備,把曾經繁榮富強的德國推向了人間地獄。多數城市的房屋和公共建筑被毀壞,街道、電車軌道、下水道、自來水管、煤氣管道、電氣設備以及其他公共設施也遭到嚴重損壞。各個主要城市還擠進了從東普魯士和東歐國家被驅逐出來的一千多萬德裔人口。
一名返回家鄉的德軍軍官坐在自家的廢墟前一臉茫然。
1947年1月,寒冷和饑荒席卷整個德國。在長達4個月的漫長冬季里,全德國的死亡人數至少在十五萬以上,凍傷、浮腫、患上肺結核的人數百萬計。在最為富裕也是被戰爭蹂躪得最嚴重的柏林,至少有上千人死去,整個國家如同地獄一般,遍地都是尸體。
二戰結束時從空中俯瞰柏林的街景
德國向西方發出了求救的呼聲,得到了及時的回應。其中美國的援助最為及時和慷概。美國的教會通過大型慈善組織“美國援助歐洲匯款合作組織”和“戰后對德實施救濟經理委員會”把大量食品和衣服運往德國,民間捐給德國人的救助總值達到二億九千五百萬馬克,大大超過美國從德國獲取的戰爭賠款。
1946年開始,美、英、法三國不再向德國索賠,不再拆卸工廠設備。1947年5月,美國提出了幫助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劃”,讓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恢復一個健康的、聯合一體的經濟體系,讓歐洲人民對前途充滿信心。在美國源源不斷的物資、設備等百億美元的支持下,德國開始正式走上重建的正軌。
二戰使蘇聯力量迅速增長。1944年以來,蘇聯吞并了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并控制了東歐國家,以及德國東部。還在法國和意大利建立了強大的共產黨,試圖將其影響力深入到整個歐洲大陸。
蘇聯人穩步地從政治到經濟上加強對蘇占區的控制,把德國社會民主黨與共產黨合并為德國統一社會黨,并壓制其他政治力量的成長,希望借蘇占區向西歐推進其影響力。
為了抵擋蘇聯咄咄逼人的攻勢,1948年2月,美、英、法三國醞釀合并他們的占領區,此舉遭到蘇聯的強烈反對,指責“美、英、法蓄意分裂德國”。為了迫使美、英、法在建立西德或撤出西柏林之間作出抉擇,斯大林開始了一連串封鎖西柏林的野蠻舉措。
柏林面積889平方公里,1945年5月前為德國首都。根據波茨坦協定,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其中蘇管區占409平方公里,擁有100萬人口,美、英、法國占領區的面積是480平方公里,人口250萬。西柏林四周被蘇占區包圍,距離西占區最近地方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占區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
美、英、法、蘇四國占領的大柏林示意圖
1948年,美、英、法占領區合并;同年,蘇聯占領的東部地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柏林市政府成立。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
西柏林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于西方三國軍事占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1948年4月1日,美國和英國的客車先后在蘇占區邊界被攔截,當它們拒絕接受蘇方檢查時,蘇聯人便不讓其通行。4月3日,蘇聯人又封鎖了從西占區的漢堡和巴伐利亞至柏林的鐵路交通。6月11日和12日,切斷柏林與西占區的鐵路交通兩天。12日,又以“維修”為理由,關閉了易北河上的一座公路橋。18日,切斷了柏林同外界的所有交通聯系,并中斷了對西柏林的一切供應,完成了對柏林的全面封鎖。
蘇聯封鎖柏林,不僅嚴重踐踏了美、英、法、蘇四國共管柏林的協議,而且使上百萬西柏林居民忍饑挨餓。面對蘇聯的軍事封鎖,美、英、法等西方國家沒有退卻,堅決捍衛那里百姓的自由。在西柏林被封鎖的次日,英國空軍的飛機從英國飛抵西柏林,為那里的駐軍運送了緊急物資。28日,美英兩國第一批空運生活物資運抵西柏林。
為西柏林民眾運送生活物資的美軍飛機降落前的圖景
在將近一年的封鎖時間里,美、英、法共投入各類運輸機599架,飛行27.8萬架次。在空運高峰期間,西柏林上空晝夜24小時飛機聲轟鳴不斷,平均每一分鐘就有一架運輸機降落,運輸機每天的耗油總量60萬加侖,單日空運量從最初每天的2000噸增加到12000噸,運抵西柏林的物資總量232.6萬噸。
正是這場封鎖及空運使得德國民眾的心理徹底轉變為對以美英為首的西方自由世界的欽佩、信賴與感激;整個德國上至高層精英下至普通國民真正體會到美英法與蘇聯誰才是德國真正的朋友。
有一個糖果的故事是此次空運行動的許多感人細節之一。美國空軍蓋爾.哈佛森中尉一回在柏林泰波霍夫機場降落后,隔著鐵絲網給機場附近的孩子們兩個泡泡糖,那些糖果不夠分,但他們的興奮之情令蓋爾心酸。他向孩子們保證,下次會帶來更多糖果,“我會搖擺機翼,把糖果包在小降落傘投下來給你們?!?/span>
蓋爾第二天就履行了諾言,他搖晃著機翼,投下用手帕結成的小降落傘包好的糖果。很快的,部隊里收到大批署名要給“搖翅膀叔叔”、“巧克力飛行員”的信。美國媒體以“柏林上空的糖果轟炸機”為題,報導蓋爾的故事,激發了美國人對西柏林孩子的同情。糖果工廠、學校紛紛自發捐獻募集糖果,也有人捐出手帕做降落傘。
蓋爾成了柏林兒童的英雄,他除了飛運輸機,也帶糖果去兒童醫院,探望不能出門追降落傘的小孩。柏林兒童每天興奮地望著天空,等待糖果降落傘落到眼前。這項溫馨的行動持續到“柏林空運”結束。
封鎖并沒能降低西柏林居民的生活水準。反而使蘇占區的生產因為美英法的反制措施無法從西占區獲得煤和鋼鐵原料而受到了嚴重打擊,東柏林居民逃往西柏林的事件頗頻發生。因此,斯大林不得不退讓,在1949年l月底,蘇聯逐步解除了對西柏林的封鎖。首先恢復了對西柏林的電力供應,放回了扣押在蘇占區的4000節車箱。5月5日,美、英、法與蘇聯四國達成協議,宣布自5月12日起,取消從1948年4月1日起實施的封鎖。
這輪危機較量的結果,可以肯定的是挑起危機的斯大林遭到慘敗,既未能阻止西德的建立,也未能把美、英、法勢力趕出西柏林,反倒加強了美國同西歐國家的政治軍事聯系和合作,大大提升了美國在歐洲的地位和影響。
在危機期間,美國以對付蘇聯的挑戰為名,于7月中旬在英國領土上部署60架B一29戰略轟炸機。同時由于封鎖給美國和西方國家造成的危機感,使它們加快了籌建北約的步伐,并促使他們重新思考德國的地位和未來。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地圖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占領區單獨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由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領導人阿登納博士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首都設在波恩。同年10月7日,蘇聯占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首都設在東柏林。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分別屬于冷戰中的東西兩翼。
盟國占領德國之后,德國人完全喪失了自治的權利,從最高的國家政權到基層的行政事務,均由占領國控制。各個占領區的最高司令官都直接按照他們各自政府的指示行事。
在此冷酷現實和艱難歲月里,西占區的德國人采取了以退為進的辦法小心翼翼地保全德國的主權和民族利益,以一次回歸西歐的民主革命來治愈納粹給歐洲和德意志民族造成的巨大創傷。
首先,一大批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就活躍并在希特勒時期受到打壓的政治家,利用1945年8月2日的波茨坦協定第2條第9款的規定,重建民主政黨,恢復政治活動。成立于19世紀以天主教成員為主的中央黨改組為容納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的政治團體--基督教民主聯盟;起源于19世紀全德工人聯合會的社會民主黨也很快重新聚集起來。
帶領德國人走出戰敗陰影的阿登納博士
他們的領袖康拉德.阿登納博士和庫特.舒馬赫博士都是反對希特勒的戰士與杰出政治活動家。在他們的積極推動下,美、英、法三個西方占領區的德國人得以在軍管時期的行政與經濟活動中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促使西占區軍管當局在符合民主和自由選舉的原則下選舉了各州的總理和議會的成員,并授權十一州的總理召開代表大會,為西占區起草一部取代占領法規的基本法(臨時憲法),成立聯邦共和國。經過了四年多的努力,美、英、法占領區的德國人獲得了自行決定政治事務的自由,實現了聯邦內部法律和經濟的統一,以及政府財政的獨立性等。
阿登納博士從1949年到1963年間擔任聯邦德國總理。他清楚地認識到德國的主權和安全取決于美、英、法三大國,其中美國是歐洲的安全保障,英國不想介入大陸事務,而法國則是麻煩的制造者。只有贏得法國的信任才能撬開壓在國家主權上面的石頭。
阿登納的策略是通過主動在國家主權上的讓步來贏得在西歐同盟中的更大自決權。當西方三國堅持對魯爾區的鐵和煤炭工業實施國際共管,阿登納同意了,但提出聯邦德國也加入魯爾國際管理局。這樣一來,被管制的成了管制者之一。法國企圖把蘊藏著豐富鐵礦的薩爾區從德國劃出去。阿登納則呼吁徹底實現法德一體化,并以魯爾區和薩爾區的自然資源和工業基礎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
這樣,德國就巧妙地把戰勝國強加的種種限制變成了所有成員自愿接受的約束。對于一個戰敗國來說,加入任何一個國際組織不僅獲得了一種平等的地位,而且還有了影響局勢的機會。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德國的戰略價值獲得了重新評估(相關文章,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美國于1950年9月決定重新武裝德國。4年后,聯邦德國被接納為北約成員。德國終于局部地恢復了國家的主權,成為西方盟國中間平等而顯赫的一員。
阿登納是以歸順西方的政策實現主權回歸的。首先,接受對其主權的的嚴格限制,把一切涉及“柏林和整個德國”的權利交由西方三國處理;其次,聯邦德國的軍隊,完全納入北約體系;最后,聯邦德國放棄獲取核武器,并承諾“永遠不以武力統一”德國。為了確保言行一致,波恩同意在自己的國土上駐扎數十萬西方國家的軍隊。駐德部隊顯然負有雙重使命,既防御蘇聯的入侵,又約束德國的野心。
作為回報,美、英、法三國同意,只有聯邦德國才“有權代表整個德國”,并同意德國“邊界的最后劃分”必須等到通過自由談判達成一項解決方案。西方三國還承諾“通過和平手段實現統一德國的共同目標。一個統一的德國將有著和聯邦德國一樣的自由民主體制,并納入歐洲共同體中”。這就等于拒絕了蘇聯把德國變成一個四大國共管的中立國家的企圖。即只有統一后的德國加入西方,德國才能統一。到這個時候,德國掌握著對東西方關系的否決權,擺脫了“波茨坦噩夢”。
然而,莫斯科并不愿意就罷干休。1958年末,赫魯曉夫提出要把柏林變成非軍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大國6個月內撤軍。莫斯科想借此試探波恩和三大國的底線。英美法三國拒絕了蘇聯的要求,并且宣稱如果蘇聯封鎖進入西柏林的通道,它們將不惜訴諸武力,赫魯曉夫被迫退讓。
由于越來越多的東德人通過東柏林逃向西柏林,并進入聯邦德國,對東德的統治合法性構成了嚴重的威脅。1961年8月13日(周日)凌晨開始,東德的警察突然沿著西柏林的邊境建起圍墻和鐵絲網,這就是著名的“柏林墻”。
東德警察在柏林墻上安裝碎玻璃
西方三大國沒有及時做出反應。西柏林市長勃蘭特號召柏林市民進行了激烈的抗議行動,既抗議蘇聯人封鎖邊境,也抗議西方三大國沒有盡到保護的責任。
很快,美國做出了捍衛西柏林的宣誓,增派了1500名士兵,并委托副總統林登.約翰遜訪問西柏林。8月19日,當西柏林市長勃蘭特陪同約翰遜副總統出現在街頭的時候,迎接他們的是暴風雨般的掌聲。
1963年6月,年輕的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訪問聯邦德國時,專程到西柏林向那里的人民說:“我是一個柏林人”,他要求柏林人,“抬起你們的眼睛,超過目前的危險望去,看到未來的希望,不要光是看到柏林這個城市,或你們德國的自由,而是要看到世界各地的自由的進展,要越過柏林墻,看到正義的和平日子,越過你們自己,看到全人類?!?/span>
柏林墻建立以后,仍有許多東德人通過挖地道、偽造身份證、穿過下水道,甚至翻越高墻和鐵絲網等各種形式冒著生命危險追求自由。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之后,美國和蘇聯開始考慮緩和關系。1969年以后擔任聯邦總理的社會民主黨主席勃蘭特,在70年代開啟了與蘇聯、東德和波蘭和解的新東方政策,承諾尊重東部邊界的現狀,以及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事實。此時,聯邦德國不僅是西方的重要盟友,也是東方的對話伙伴。聯邦德國進入了一個靠自己的“兩條腿”站立的新時代。
1949年初,為了應付蘇聯及其東歐集團的威脅,歐洲10國--比利時、丹麥、法國、英國、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和瑞典--開始協商成立歐洲委員會,其目標是要達到較大程度上的政治統一。當時,還不是主權國家的聯邦德國向西方三大國積極表達加入歐洲委員會的意愿。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的特使把一封親筆信交給阿登納。舒曼建議將法德兩國的煤和鐵鋼生產置于一個共同的高級機構領導下,而這個組織也對其他歐洲國家敞開大門。舒曼認為,合并煤和鋼鐵生產,必然會通向歐洲國家聯盟的初步階段,為擴大經濟建設創造共同的基礎,并為這些國家發展帶來轉機。
舒曼建議的目的并不是經濟性的,而是具有重大的政治性質。在法國,人們擔憂,德國一旦恢復了元氣,就會進攻法國;反過來,在德國,人們也有安全的要求。重整軍備首先總在煤和鋼鐵的增產過程中顯示端倪。如果建立這樣一個機構,那么兩國中的任何一國都能察覺到對方重整軍備的跡象。這對法國將起到極大的安定人心的效果。
阿登納立即同意了舒曼的建議,并向美、英、法三國駐德高級專員們說明了他的態度。阿登納沒有料到三大國均贊同西德參加舒曼計劃,也支持西德參加歐洲委員會。
朝鮮戰爭的爆發,為歐洲一體化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歐洲許多政治家認為,建立一個聯邦性質的歐洲,是在美蘇兩大國家集團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德國聯邦議院和聯邦政府積極主張建立歐洲共同體,并努力促其實現。
1950年7月26日,聯邦議院通過一項決議:“1,在普遍、直接和自由選舉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擁有立法、行政和司法職能的超國家聯盟機構;2, 授予這一機構以各種必需的權力,俾能(甲)達到以社會公平合理為基礎的歐洲經濟統一,(乙)促進一種為世界和平服務的共同的歐洲外交政策,(丙)規定和進一步保護歐洲各國人民權利的平等,(?。┍WC歐洲各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并使之受到法律保護。”
1951年4月18日,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六國代表在巴黎正式簽署煤鋼聯營條約,該機構接管了魯爾區的管理權并取消部分德國工業生產的限制。歐洲一體化邁出了第一步。
1957年3月25日,煤鋼共同體的6國政府首腦和外長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統稱歐共體。歐共體內部建立關稅同盟和農業共同市場,逐步協調經濟和社會政策,實現商品、人員、服務和資本自由流通。歐洲一體化再上新臺階。
經過多次協商,丹麥、愛爾蘭和英國(包括直布羅陀)在197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洲各大共同體。在八十年代初,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相繼加入歐共體。
1989年,冷戰走向尾聲,東歐的政權接二連三地垮臺。成千上萬的東德人舉行集會,要求民主與統一。1989年11月9日,作為冷戰象征的柏林墻被民眾推倒,數百萬東德人涌入西德。已經不做統一夢的西德領導人現在被逼上統一之路。
德國要想統一,必須得到美、蘇兩大股東和英、法兩個小股東的點頭。美國希望看到一個民主、親西方的德國。因此,它首先表態支持德國統一,并說服巴黎和倫敦不再繼續扯后腿。同時,美國又挫敗了蘇聯提出的種種方案,如德國同時成為北約和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或德國退出北約后再統一。
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在柏林墻前發表著名的演講:《推倒這堵墻!》
經過艱難的協商,波恩愿意為統一付出巨大代價。第一,把統一后的武裝力量削減40%,總數為37萬人(西德武裝力量原為49.5萬人,東德為14萬人);第二,統一后的德國重申放棄核武器的保證;第三,北約部隊或北約的核武器不得部署在前東德的領土上;第四,統一后的德國放棄對波蘭和前蘇聯的一切領土要求;第五,為蘇聯從東德撤軍提供120億德國馬克的經費(當時約合80億美元)。
最后,戈爾巴喬夫與德國總理科爾于1990年7月16日簽署了一項兩國合作和共同對付危機的條約,規定:“如果雙方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另一方不得向侵略者提供軍事援助或其他方面的支持?!碧K聯終于放行東德與西德統一。
1990年3月初,巴黎愛麗舍宮里的圖書館,當時只有三個人:法國總統密特朗、統一前夜的德國總理科爾,外加一名翻譯,因為他們都聽不懂對方的語言。
密特朗愁眉不展地盯著壁爐里的火苗發呆。自從柏林墻倒塌后,他使盡了外交手段阻止或至少延遲德國統一的步伐,但一無所獲。科爾則在一旁巧舌如簧,竭力想說服密特朗接受德國統一。
科爾說,“這一回和1871年的凡爾賽和會不一樣。上一次新帝國是在法國蒙受恥辱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可今天法國和德國是友好國家;何況還有歐洲聯盟;我們兩國的軍隊在北約已經融為一體;德國連自己的總參謀部都沒有。”
密特朗仍舊凝視著燃燒的火苗。突然,他開口說:“好吧,科爾,我看這么辦。德國的領土都歸你,不過得分給我一半德國馬克。”
這一虛構的情景反映出當時德國已經在經濟上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當1990年10月3日,德國再次成為一個“完整和自由的”國家時,西德一向對法國的依賴將不復存在。
但從阿登納、勃蘭特到科爾深知,根據德國過去100年的教訓,每當實力不受約束的德國自行其是時,總會招致更大災難。而每當德國被牢牢套進一個集體體系之中時,就會出現空前的繁榮。自我克制是自主的代價,參加一個集體是發揮領導作用的條件。
套在德國腳上的冷戰鐐銬脫落了。為了使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放心,德國主動建議用歐元來約束自己。1992年2月7日,歐共體成員簽署《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成立歐洲聯盟,并同意以德國馬克作為歐洲統一貨幣的基礎建立歐洲貨幣聯盟。如今歐盟成員已經擴大到歐洲28個國家,而歐元也成為歐盟內18個國家的貨幣。
歐盟是一個邦聯性質的超國家經濟和政治共同體,總面積453萬平方公里,人口5.08億,GDP近2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歐盟的邊界和內涵至今仍在不斷變化之中,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張。而德國和法國始終是驅動歐洲一體化的兩架馬車。
德國在主權上做出最大犧牲的同時,也因為是參與制定規則的選手而成為游戲的最大獲益者。通過歐盟和歐元,德國獲得了其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繁榮富強的大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