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拉面女神亮相。
引來山呼海嘯的頂禮膜拜。
為了在404這天避免404,請原諒我們用了通假字——而且,列位看官,加上了“艸”字頭后,是不是覺得特別妥帖?
辣眼,苝影節的海報設計,跟上影節差出了一個大清朝
文|伊文西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吃電影”】
前幾天,今年上海電影節(SIFF)海報刷了屏。
組委會特邀著名電影海報設計師黃海,設計了一張簡約精致,又寓意豐富的海報。
一片叫好。
沒想到僅僅幾天后,苝京電影節(BJIFF)就不甘人后地曬出了自己的海報:
這絕對不是惡搞,官方微信號也同步推送:
電影節官網也是一片綠色:
看到這款海報,我差點沒一口鮮血吐出來。
這審美差距,怕是與上海差了有一百年,差出一個大清朝了吧?
再看看苝京關于海報的介紹:
四月的北京 水綠 云淡 風輕
天壇女神 屹立蒼穹
腳踏大地 播灑芬芳于參天之樹
振臂向天 喚醒晨光于璀璨星空
生于斯 長于斯 九年孕育
根植中華五千年文明沃土
攜天地相融
與萬物并生
夢于斯 愛于斯
砥礪前行 傳承七十載中國影人家國情懷
天人合一 美美與共
第九屆苝京國際電影節帶你走進春天最美的苝京
——摘自苝京國際電影節官網
詩不像詩,文不像文;古不古,白不白,好像什么都說了,又好像什么都沒說。
感覺像給什么主題歌寫的歌詞,但又全不押韻,就是一堆不挨邊兒的詞匯堆砌。
又是家國,又是蒼穹,又是天人合一,又是文明沃土,又是萬物并生。
一眼望去,滿目的農耕情懷。
可大詞兒用得再多,氣勢再澎湃宏偉,反映到設計上卻變成了這幅模樣。
網上很快有人就扒出了樹的素材源。
有人諷刺這設計是門口打印店的水平,很快被其他正義群眾的厲聲喝斥:
也有人認為這是形式創新,組委會可能是利用windows自帶的繪畫工具,甚至是word、excel做出來的。
總之,群嘲一片。
更有心靈手巧的網友,光速做出了海報的高仿版。
說句心里話,真的比官方版更有藝術感和設計感。最起碼,人家摳圖摳得比較干凈。
作為對比,再看看設計師黃海關于上影節海報的說明吧:
人人都喜歡孫悟空,這個虛擬人物仿佛是一個接頭密碼,無論地域,不管國籍,只要談起美猴王,便不再有陌生人,彼此親近起來。
......
兩者皆不可辜負。
只好試著下手。窮思之時亂翻書,突看到“萬象”二字,想到,電影人的工作,莫如白紙勾勒、憑空造世,如同創造萬象世界,這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輾轉反側、殫精竭慮——可謂,創生萬象。只不過,電影又不是一個人的創作,需要無數人的努力與付出,即使成功,依然有萬千工作者默默無聞。拋卻臺前的光鮮,踽踽喑聲而行,那些幕后者更是英雄。感念如此,完成此次托付。
——摘自上海國際電影節官網
海報做得好,文也寫得漂亮。一字一句,都是走了心的。
無論從審美,從境界,從涵養,方方面面,兩相對比,高下立判,毋須多言。
上海電影節在此之前,也曾經歷過多年,拿獎杯作唯一元素的漫長時期。
萬年不變的酒爵(右滑一覽)
當然,雖然一直被束縛在固定元素里,在主題的豐富性與寓意內涵上差了些意思,但上海電影節的基本設計審美還是具備的。
反觀苝影節,基本就是一部辣眼史:
審美幾十年如一日,且有每況愈下的風險,難怪有人懷疑負責海報審查的領導可能幾年都沒換人了。
當然,海報的好壞并不能決定一個電影節的好壞(編者按:此處作者行文如此,編者完全不能茍同:恰恰相反,該二者是絕對的正相關關系)。
但作為一個以展示電影藝術,促進專業交流的國際性文化盛事,海報也的的確確從某個側面反映了電影節的品味和格調。
比如金馬獎就歷來十分重視海報設計,每次都請名家設計,主題鮮明,更擁有很強的美感。
金馬獎向王家衛《春光乍泄》20周年致敬的海報
同樣由黃海操刀,向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致敬的海報
四個側臉輪廓,分別是金馬獎的四個重要人物:李安、侯孝賢、鞏俐與小野
動態海報也做得有板有眼:
即便國內一些較小規模的藝術影展,比如西寧FIRST、平遙影展,海報也極具特色與設計感。
西寧FIRST影展海報)
平遙影展海報
而與之對應的,是官方色彩濃厚,在設計上極盡堆砌與應付之能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
有網友戲稱這張海報吳京像是荷官發牌
給人的感覺,就像是21世紀跑到了一家服務糟糕的國營餐館吃飯,沒有口味,沒有服務,愛吃不吃。
一個大型電影節,包括電影展映、電影評選、市場交流、專業論壇、項目創投、招商展會等諸多大型活動,千頭萬緒,可能海報及相關VI設計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環。
但越是細微處,越是能反映出一個電影節的水準,注重細節、注重品味、注重審美,才更能展現一個電影節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試問,如果連張海報都選不好,我們憑什么相信這個電影節有眼光選出優秀的電影作品呢(編者注:作者最終也忍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