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飽肚子的日子里,很少有人去想糧食的事兒,甚至有人想當然地認為,有錢就能買來糧食。其實不然,手里的錢僅是一張紙,糧食不是印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種出來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是真理,普通人知道“手里有糧,心里不慌”,真到了急眼的時候,有錢人也會叫苦連天: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啊!
生活在有足夠糧食供給的地方,人的心里會感到踏實。
從加拿大的城市開車出去,通常不多久就會看到大片的農田,那種感覺真是遼闊。有意思的是,肥沃的農田里大多時候是靜悄悄的,幾乎看不到人。
可是,加拿大是個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幾個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尤其是小麥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
毫無疑問,這個國家的農田是高產的,無論它看上去是多么安靜。
糧食產量和糧食出口是兩個概念,就好像一個國家的GDP與人均GDP一樣,有的產糧大國并不是糧食出口大國,因為其自身的糧食大都供給國內消耗。
相反,像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家,才是真正的主要糧食出口國,因為它們出產的糧食不僅可以滿足國內市場需要,而且還可以大量用于出口。
加拿大是個面積廣闊、人口稀少的國家,總人口大約3700多萬,大約相當于中國一個人口中等的省份,比如,擁有3732萬人口的陜西省。
可是,加拿大是個發達國家,工業和服務業等所占的比例決定了它的農業人口占比很低。加拿大的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農場經營為主,最新數據表明,全國共有農場19萬3千多個,農業人口只有35萬,僅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2%左右。
就是這幾十萬人,種出的糧食不僅滿足了加拿大本國人的需要,而且還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若按人口平均計算,加拿大農民是世界上產糧效率最高的農民之一。
加拿大國土面積雖大,但是農業產區卻全部集中于南部,尤其是與美國毗鄰的南北約400多公里寬的狹長地帶,而其中最主要的耕地,集中在阿爾伯塔、薩斯喀徹溫和曼尼托巴三省,即所謂的“大草原地區”,這里的土壤以肥沃的棕土和黑土為主,保肥性狀良好。
“大草原地區”是加拿大的主要糧食產區,也是優質小麥的主產地,其農田面積占全國農田總面積的四分之三,小麥產量占全國的95%,大麥產量占全國的90%。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加拿大小麥和大麥幾乎全部來自這三個省。
加拿大農業區的自然條件和美國較為相似,都是地廣人稀,非常適合大面積的機械化種植,效率高,成本低,這也是加拿大糧食能夠大量出口的原因之一。
但是,加拿大又是一個年平均氣溫較低的國家,土壤雖然肥沃,但是冬季嚴寒,即使在大草原三省,一年中的無霜期也只有100天左右。
就像歌中唱的那樣,“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加拿大農業的“成功”也并非僅僅來自老天爺的眷顧,而是與加拿大人的努力分不開的。那么,加拿大糧食多產的經驗有哪些呢?
首先是規矩,即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護農業發展,促進糧食高產、優產。
由政府出面來扶持農業是各國都會做的,但是加拿大政府有自己的做法,它注重提高加拿大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但是這種保護主要不是靠補貼或關稅,而是通過發展農業的有關法律和法規來體現。
早在1912年,國會就通過了《谷物收購和質量檢驗法》,規定出口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必須達到13.6%,為保證和提高其小麥品質做出了貢獻。
為了支持小麥生產,專門成立了“加拿大小麥局”,主管小麥的生產、運輸、銷售各個環節,預測市場情況,執行價格支持政策,向生產者預付谷物的貨款,與外國進口商簽訂出口合同。
此外,聯邦政府還在上世紀30年代制定了《草原農場復興法》,改良大草原地區的土壤,興修水利設施,提供技術援助,更進一步加強了大草原各省作為國家糧倉的地位。為此,還專門設置了“草原農場復興管理局”,為大草原糧食產區的復興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次,高度重視良種培育工作。作為世界上優質小麥的主要生產國之一,加拿大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來確保良種培育,以保證小麥的高產、優產。
例如,全國有種子生產者協會,各省設有分會,專門管理谷物的良種培育工作。 凡是培育良種的農場都必須參加這個協會。
同時,協會又與農業部所屬的有關科研機構和農業大學保持著密切聯系。這些農場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良種繁育程序,只許可繁育一個品種,并且要經過連續3年的試驗示范,只有各方專家鑒定合格的優良品種才允許到農業部登記,由該協會發給證書。
在種植上,適應優質小麥需要連片種植并單收、單打、單貯的特性,按不同的生態區劃定種植區域,一個區域內大規模連片種植同一個品種,從而避免了因混雜種植而導致的問題,保證了小麥品質的穩定,從而使加拿大小麥在國際市場上始終保持著穩定的競爭優勢。
第三,重視農業科學研究,擴大經費投入,培養高技能的農業生產人員。
加拿大是一個高度廉潔的國家,政府人員揮霍公款、公款吃喝的現象更是沒有,這就保證了農業投入能夠應用到位,真正用到提高和優化糧食生產上。
農業科研互相密切配合,聯邦一級的科研機構側重于基礎理論方面,省級和大專院校、企業的科研則偏重于應用和開發研究。
在農業科研投入方面,加拿大在發達國家中處于較領先的位置,在聯邦政府對自然科學的總支出中,農業科研的比重約占12%。
為愛而生,省力菜刀
點擊下圖購買
和任何其他領域一樣,加拿大農業生產人員信奉“培訓”的力量,他們既是經營管理者,又是生產勞動者。他們受過農業院校教育或相應專業培訓,業務管理能力很強,具備很高的技能。這使得他們能夠在一個或多個方面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農民在加拿大是一個讓人自豪、受人尊敬的職業。他們有自己的農場,有自己的設備,有自己的技術;他們的生活質量與城里人無異,社會福利與所有人一樣,他們無需進城務工,忍受夫妻分離、撇下孩子之苦,就可以有很好的收入,很好的生活,他們無需別人的憐憫。
加拿大是個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但同時又是農業大國,這使得人們內心普遍有一種農民情結。在城市里,絕大多數加拿大人都有自己的院子,除了種花種草,很多人還愿意種一點蔬菜或水果,而在他們眼中,那些擁有大片農場的農民,無疑是擁有專業技術的人,是足可以當自己老師的人。
試想,有幾個人會不尊重自己的老師呢?
根據加拿大獨立民調機構安格斯·里德研究所在2017年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在加拿大,人們對農民的尊敬比例高達95%,僅次于護士,高于科學家和醫生,而商業高管和律師的尊敬比例為48%,銀行家為47%,政府官員則更低,僅為28%。
有受人尊敬、生活安定幸福的農民,才會有興旺的農業,這樣的土地上,才會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