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Octavius Hill(左)與Robert Adamson(右)合作的自畫像 早期,朱莉婭·瑪格麗特·卡梅倫,大衛·奧克塔維烏斯·希爾和羅伯特·亞當森等攝影師極大地影響了繪畫主義的發展,其中希爾以其運用攝影手段創作了1500多幅人物肖像而被稱為“繪畫主義攝影之父”。
Julia Margaret Cameron“繪制”的宗教人物像 1869年,英國攝影家Henry Peach Robinson(1830-1901),他出版了《攝影的畫意效果》一書,并提出: “攝影家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藝術認識,方足以成為優秀的攝影家。 無疑,攝影術的繼續改良和不斷發明啟示出更高的目標,足以令攝影家更能自由發揮。但技術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藝術上的前進。因為攝影本身無論如何精巧完備,還只是一種帶引到更高的目標而已。” 這,為繪畫主義攝影流派奠定了理論基礎。
Henry Peach Robinson, Fading Away, 1858. 1857年,O.G.雷蘭德(1813-1875)創作了一幅由30余張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作品:《兩種生活方式》。 這,標志著繪畫主義攝影藝術上的成熟。
Edward Steichen《熨斗》 到了寫意派的階段,繪畫主義攝影,仍保持著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這種美將畫意與現實結合,并增添了它的詩性特征。 宗教題材,也不再是唯一,它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并擁有了各自的特色。 是的,內容也許會改變,題材也會隨著人們的審美而更新,但對詩與美的追求,是人類永恒不變的話題,“繪畫主義攝影”也在煥發著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