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倡導人身的自由,歌頌選擇的自由。
但是不管這種聲音再大,更多的人還是會以傳統固有的思維,去衡量和判斷一個人的人生,是好還是壞。
婚姻的好處,是你永遠有個屬于自己的去處,問題是你也永遠只有這個去處了。
我母親的一個女同事,53歲了至今單身,這種事情就讓人想探尋一直不嫁的原因。
但是就像她常說的一種解釋:“有人選擇結婚,那就有人選擇不結婚。”
話不糙,理也不糙。
這只是人與人的選擇不一樣,干嘛要這么大驚小怪呢?
我們關注的到底是為什么不結婚,還是想獵奇背后有什么苦大仇深。
53歲的女性沒結婚,不管是朋友,親人,甚至是身邊的陌生人,都會好奇和驚訝吧。
但是她卻顯得非常從容,不怕別人問,也不遮遮掩掩,我行我素。
女人堅持獨身是因為找不到好對象;男人堅持獨身是因為找不到對象!
其實早在2003,她是有機會結婚的。
聽我母親說,那個男人追了她三個多月,每天都會到單位送吃送喝,看上去是個很樸實的傳統男人。
可她呢,性格潑辣,大大咧咧,和追求她的男人就好像電池的正負極,地球的南北極,性格完全相反,起初沒人看好。
但是一物降一物,也正是男人堅持的傳統,讓她看到的不是木訥而是穩重,看到的不是無趣而是踏實,沒多久,兩人竟然在一起了。
我的兒子是奇葩里這么說:“結婚不能拖著,不能耗著。
很多年輕人,好個七八年,倒是結不成婚。
結婚的全是那些好三月的,半年的,頂多一年的。
耗著新鮮感都沒了,結婚的沖動都沒了”
相處了沒多久,男人就提出了結婚的要求,可她呢,嚷嚷著才剛認識三個多月,不想這么早就被埋進“墳墓。”
兩人不停的在這件事上互相撕扯,推諉,給自己找理由,弄的彼此都狼狽不堪。
男人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條件,暫時不結婚也可以,但是先要把孩子生出來。
兩人無法達成共識,就這樣彼此消耗,誰都不愿意再退后一步。
婚姻是悲劇,但觀眾都把它當喜劇看。
我們之所以要把婚姻當做人生必修的選題,是因為人類一直延續著婚姻的傳統。
我們只是把這個傳統,在自己身上不斷的繁衍,但不代表,不婚就是什么不對的事情。
就比如結婚,自然是你找到了那個你想結婚的人,男想娶女想嫁。
而不結也只是你不想,或者是沒等到那個想結婚的人,并沒有什么復雜的孰是孰非,所以才有了一個群體,叫做“不婚主義。”
你有結婚的自由,我也有不婚的權利。
最終,男人沒能堅持下去,選擇了放手,可她是極不情愿的,甚至到最后,也已經答應了馬上結婚生孩子,可時機來的晚了些,男人已經決定和另外一個女人結婚。
她一直堅信,男人和她之間是有愛情的,這也是她一直如此自信的原因。
曾經眼里的穩重,踏實,如今都化作了現實,給別人做了嫁衣。
當一個人了解女人時,他會同情男人;但當一個人研究男人時,他會原諒女人。
莫里哀說:“愛情往往是結婚的果實。”
我曾經懷疑過,她肯定是后悔的,人到中年孑然一身;
可她用高質量的生活態度,回應了我的懷疑。
刷朋友圈時無意中看到了她,一身泳裝,并配文:“游泳健身打卡第一天。”
我知道她參加了騎行俱樂部,不想又進了游泳俱樂部,有時間就是好啊,不免羨慕嫉妒,但不恨。
“單身的人想進去,里邊的人想出來,這就是婚姻。”
可沒看出來她有一點想進去的意思。
我不知道她還在等什么,二十多年的單身生活還不足以撫平她的傷口?
但是我始終相信她是快樂的,也請你們收起憐憫的眼光。
也許,她只是沒有找到結婚的理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