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跟一發小閑聊,談起收入,我說一個人養家養娃壓力山大,很辛苦很累,常常入不敷出,說句玩笑話,看了每月的支出帳單才發現自己的收入居然這么“高”。她一臉不信,你既上班又寫作,幾份收入在手,怎么可能窮,別假惺惺了。我說報紙上發表文章沒什么錢的。縣級報刊十來元一篇,市級報刊百來元一篇,有時還不夠我在幾個文友群發紅包的錢多呢!她又說,少騙我了,沒錢你寫來干嘛?浪費時間!我啞然。跟一個三觀不合的人一起聊天,特別容易把天聊死,大概她的世界里,只有利益收得沒有興趣愛好這種東西。更不會明白,對于興趣愛好,一個人可以從小到大執著、堅持、沉迷,是多么難得的精神吧!
是的,寫作,是我一直執著、堅持、沉迷的一件事,一個興趣愛好。不為名利,不問收益。當然,也偶爾會帶給我一些名利,一些收益,但那畢竟不是我寫作的初衷。
小時候的紫竹家,是我的圖書館,我常常泡在她家借讀各種課外書籍,又盡自己所能在親戚長輩家搜刮書籍。在還不能理解文中意義的小學,就把好一部份中、外名著看完了。初中開始嘗試寫作,是除老師布置的作業以外的自行寫作。嘗試投稿、嘗試寫中篇小說。高中時投入廣播部編輯、播音,臨畢業時為學校文學社的成立挑選編輯為廣播部挑選播音員。工作后為公司領導寫發言稿、為公司宣傳寫資料、各種市政報告……興趣愛好,是支持我一直寫下去的動力,從不覺苦、樂在其中。
新浪微博里有個安徽90后小說家“程家安宇”(微博賬號)發表過一篇名為:《這些都是我的事》的文章,文章寫他從小做的壞事,走上寫作這條路的初衷,里面有一句話:“我寫小說不是為了那少到可憐的一點稿費,也不是去搶那些所謂的有的沒的虛名。說得大點,就像阿丁老師說的那樣,寫作是出于靈魂的需要”。瞬間博得了我的同感。
寫作,是我一直在堅持的事,確實是出于靈魂的需要,有些話,也許說不出來,可是憋在心里又很難受。于是我小時候一直堅持寫日記,不是每天都寫的日記,而是當遇到一些值得記住的事的時候寫;受委屈說不出來的時候寫;開心得無以言表的時候寫。寫日記,是小學三年級開始作文時老師教的事,我從那時一直寫到如今,它對于寫作確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為寫作,有幸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文友,有機會聽到其中的名師講座,有機會得到名師的指點,拓寬了文學創作的思路,學到了更多不同的創作方法,改正了一些錯誤的寫作手法。這些,都是用錢買不來的價值,這些,都是別人偷不去的心得。這些,就是我想得到的“利益”。
未來,我會繼續謙虛地堅持走在寫作的路上,寫詩和遠方,寫身邊你我,寫生活百味,寫人生百態。從弱冠少年到白發蒼蒼。
本文于2018年10月24日發表于《今日興寧》文苑版,2018年10月28日發表于《梅州日報》閑情版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編輯:林詩晴;校對:張沛霖
策劃:黃健峰;責編:柳馨夢
投稿郵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