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某日,我公司新來了一位同事叫小閻,他丈夫是陜西西安人。西安,即中國人的圣都長安。
當小閻和我聊天談起西安時,不知為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辛稼軒的這首名句突然的進入了我的腦海中,長安、長安!華夏民族的都城長安!我們國家的心臟、那記載著我們祖上無限榮耀的地方!“八百里秦川帝王州”這個見證了我們華夏民族最風光的地方,讓我們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又怎么能忘記它?!
關于長安,我又想起了王國維的“南海商船來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遠人盡有如歸樂,此是唐家絕盛時”的長安的繁華、想起了李太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幽靜和吉祥!
長安,一個近乎遠去了的城市,近乎被歷史的塵煙彌封了的古都!1000多年前,一代天驕楊堅大帝將首都建在長安――一個我們民族歷史上最興盛的隋唐盛世,就此開始!
如今,長安已不是長安,他現在叫“西安”(一個聽起來總讓我們感覺好別扭好別扭的名字);首都離開了長安后的中國也再難現昔日祖上的輝煌!沒有了一代天驕楊堅大帝的“開皇盛世”和盛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沒有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沒有了衛青、霍去病、陳湯、韓擒虎、賀若弼、李靖、侯君集;更沒有了的是“惟我獨尊”的大漢魂和四海歸附的“天可汗”!有的只是后人無限的向往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喟嘆!
一.帝國的建立
公元220年,中華帝國在經歷了400年的大漢王朝后,進入了漫長而混亂的四分五裂的時期。漢民族陷入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廝殺戰亂之中。像仿于羅馬帝國滅亡后的歐洲的黑暗時代。東晉時,經歷了漫長的戰亂的漢族已經消沉、疲憊、頹廢、迷惘。此時的華夏已經接近死亡了,雖然有后來建都建康的宋帝國皇帝劉寄奴、劉義隆父子的北伐中原,但北伐失敗后,中原大地依然改變不了被異族統治的命運。
讓我們來看看那時候的中國發生了什么吧!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稱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國號大成,史稱成漢。
公元315年,鮮卑拓跋族人猗盧稱王,建國號代,占有蒙古地區。
公元319年,漢臣劉曜稱帝,定都陜西西安,改漢為趙,史稱前趙。前趙臣羯族人石勒稱王。
公元337年,東晉臣鮮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稱前燕。
公元351年,后趙臣氐族人苻堅稱王,定都陜西西安,建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鮮卑人慕容泓稱王,建國號燕,史稱西燕,占有陜西地區。前秦臣鮮卑人慕容垂稱王,建國號燕,史稱后燕,占有河北地區。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萇稱帝,定都陜西西安,建國號大秦,史稱后秦。前秦臣拓跋珪稱王,建國號魏,史稱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連勃勃稱大單于,建國號大夏……
那時五胡亂我中華,數百年的戰亂使中國的文化、建筑遭到嚴重破壞,上千年的文明古城成為灰燼。多少文化宗卷遭焚毀。商、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藝術基本是看不到了。外來的宗教文化逐漸統治中國,中原大地上到處興建大大小小的廟宇,供奉著異族的神。外來的佛教已遠遠的壓過漢人推崇的儒教和道教。異族的音樂、舞蹈、佛教的雕塑、繪畫完全統治了中國北方地區。
這時在中國黑暗的歷史上出現了一個閃光的名字,一個偉大的漢民族英雄、一代天驕大隋文皇帝楊堅(541—604)。楊堅,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其女為北周宣帝(天元帝)宇文贊皇后。公元580年。北周宣帝死,他在關西士族支持下,以外戚身份入宮輔助政,任宰相,總攬大權,進封為隋王。革除宣帝時的酷厲苛刻之弊,深得人心。
公元581年(大定元年)掌握大權的楊堅,廢胡人建立的周王朝,建都長安,創立了屬于華夏民族的隋王朝,開始了近400年的隋唐盛世。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接著,四方夷族朝貢長安,天下大定。
楊堅稱帝后,于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滅亡后梁,一年后下詔伐陳。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亡陳,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理學的祖師爺朱熹激動地提到這位皇帝:“地憑宸極,天縱神武,開運握圖,創業垂統,圣德也;撥亂反正,濟國寧人,六合八纮,同文共軌,神功也;玄酒陶匏,云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極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禮裁樂,納民壽域,驅俗福林,至政也。”
宋朝的陳普在《歷代傳授歌》中歌頌道:“北齊后周猶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贊評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見者,亦以平四海、正風俗為己功。”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讀通鑒論》:“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自隋文帝開始穿黃袍以后,從此中國后代皇帝都穿黃色的衣服了。
后世的大文豪蘇東坡稱他“睿圣自天,英華獨秀,刑法與禮儀同運,文德共武功俱遠。愛萬物其如己,任兆庶以為憂。手運璣衡,躬命將士,芟夷奸宄,刷蕩氛昆,化通冠帶,威震幽遐。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發之合位三五,豈可足論。”魏征贊嘆道:“皇帝載誕之初,神光滿室,具興王之表,韞大圣之能。或氣或云,蔭映于廊廟;如天如日,臨照于軒冕。內明外順,自險獲安,豈非萬福扶持,百祿攸集。”
二.恢復漢制,廉潔治國
楊堅先輩武川鎮司馬楊元壽因輔助鮮卑有功被賜胡姓普六茹,楊堅上臺后立即恢復了自己的漢姓,停止了公元500年以來歷時80年的軍界鮮卑化和公元535年以來歷時46年的政界鮮卑化趨勢,保存了華夏民族的火種。
楊堅對反叛舊臣、豪強大吏(鮮卑貴族),誅夷罪退,毫不手軟。他罷黜了一些沒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對自己奪取帝位有功的人,將一些有真才實干的人提拔上來,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政務。
隋文帝采用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戰略,主要運用和親拉攏分化突厥,使突厥耗于內戰,從而各個擊破。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突厥內訌,突利可汗奔隋,以突利為啟民可汗,筑大利城居之。公元602年(仁壽二年)隋軍大破突厥,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楊堅開創的“甲兵強盛”、“風行萬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險”、“單于款塞”。隋的統一標志著胡漢文化嫁接的完成。
楊堅拯救了漢文化,因為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毀、遺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又毀于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多少優秀的學者、多少偉大的著作、多少中國的文明、輝煌都消失在歷史的塵靄里,但只要是諸子百家的書還在,只要是儒家經典還能留存,中華文明就不會死。
隋文帝楊堅登基后下過這樣一道詔書:“建國重道,莫先于學,尊主庇民,莫先于禮。自魏氏不競,周、齊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遞為強弱,多歷年所。……今者民丁非役之日,農畝時候之馀,若敦以學業,勸以經禮,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豈止知禮節,識廉恥,父慈子孝,兄恭弟順者乎?始自京師,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勸學行禮。”《隋書》這樣說道:“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由此可見他對漢文明的復興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隋文帝對平民百姓實行寬仁的政策。楊堅在政權基本穩定之后,楊堅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系等方面。楊堅內修制度,外撫四夷,崇尚節儉,勤理政務。“求勞日昃,經營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乘茲機運,逐遷周鼎”,“職方所載,并入疆理,禹貢所圖,咸受正朔。”公元587年(開皇七年)隋滅后梁,公元589年(開皇九年)隋滅陳,統一全國。隋文帝結束了中國上百年來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
文帝代周建隋,總覺得自己得到國家太容易,一直保持著高度的戒備,他輕徭薄賦,勤于政事。每日晨起聽朝,有時太陽偏西尚不知倦。為了隋王朝的長治久安,他得出前人兩條主要的經驗,第一條是節儉。他教訓太子楊勇時說:“自古以來的帝王,如果奢侈就一定不能長久,你一定要厲行節儉。”他自己從輔助政時就提倡節儉生活,使之成為風氣,以致當時士人的便服多用布帛制作,不用綢鍛綾羅,飾帶也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文帝稱帝后,有一次患痢疾,須配制止痢藥,藥方中有胡粉一兩,宮中工不到,有一次,他要一條織成的衣領,宮中也沒有。平時進膳,所食不過一肉。如此躬行,成了他改革政治的一個根本條件。
第二條經驗是大殺貪官污吏,文帝假托年幼時相面人趙昭曾經秘密告訴他說:“你將來命該稱帝,但是必須大加誅殺才能鞏固新朝。”以此為據,他整頓吏治,建立起對官吏的考核制度,對廉官良吏賜帛贈田,晉級加官,布告天下,實行獎勵;對貪官污吏嚴加懲處,派左右親信嚴密偵查百官的行為。有時甚至暗暗派人向一些官吏行賄,這些官吏一受賄就立即處死。文帝執法嚴明,有一次,他發覺兒子楊浚生活奢侈,多造宮室,大怒,下令將楊浚起來,大臣楊素勸諫說處罰得太重了,文帝說:“皇子與百姓只有一個法律,如果不這樣,豈不是要再立一個皇子律了嗎?”文帝的這一措施,使豪強官吏不敢過分作惡,貪污行為大為減少,有利于與民休養生息。
三.千古一帝、開創盛世
隋文帝楊堅的朝廷,不僅有劉昉、鄭譯、高熲,李德林、韋孝寬等純漢族官員,鮮卑貴族如元胄、宇文忻、元諧等人也早就加入他的陣營。中國北方政權到了楊堅手里,由“胡”變漢,又一統江南,中國從西晉末年分裂了三百多年后,重歸大統。
政治方面,楊堅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省即尚書、門下、內史;六部即尚書省下的吏、禮、兵、都官、度支、工等六部(開皇三年改度支為戶部、都官為刑部)。武官方面,隋文帝仍襲北周制度,置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儀同三司等十一級,以獎勵軍功。對于各地的轄統,隋文帝實行州縣兩級制,罷去郡級。特別是官吏任命,地方州縣僚屬均由中央的吏部統授,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同時,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隋文帝時代“兵農合一”成為事實,北周時代的府兵制與自北魏以來就施行的均田制得以充分結合,軍事統率權也集中到中央政府。
經濟方面,由于均田制限制了豪強的兼并,農業得到迅速發展,耕地數量激增,加之國家有組織的大規模水力灌溉工程建設廣收成效,處處豐收景象喜人。
隋朝在襲用北周租調力役制度的同時,減輕了農民的賦役,并施行“大索貌閱”,以“三長制”的基層組織為依靠,閱實戶口,檢括民丁。“貌閱”類似現在的身份證,上面詳細記載人民的性別、年齡、容貌特征,以備檢索、核實。當然,隋朝的“貌閱”不是為了搜查“孫志剛”們,而是為了按人頭多收賦稅。隋煬帝之時,國內人口近五千萬,為數百年之所未有。此外,由于隋文帝大行節儉之風,提倡儲糧備災,致使隋朝的官倉、義倉儲積粟帛為歷朝之最,“資儲遍于天下”,能供五、六十年之需。
商業方面,文帝又改鑄“新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統一了貨幣。而且,都市繁盛,商賈云集,海上和陸上貿易均盛極一時。
隋文帝時代,還達成了中國科舉制的雛型,廢除全憑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命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清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到了煬帝,又建進士等科,使先前地方豪門大族把持選舉的情況完全得以改觀,不僅加強了皇權,又有利于庶族地主的仕進騰達。
刑法方面,隋初取納北魏、北齊刑律中的精粹,集納而成《開皇律》,律法明晰,比北朝先前的朝代寬明許多,并取消了梟首、轘裂等酷刑(后來又被煬帝恢復)。日后赫赫《唐律》,基本脫胎于《開皇律》。大儒王夫之對之大加贊賞,“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定也。(裴)政之澤遠矣,千余年間,非無暴君酷吏,而不能逞其淫虐者,法定故也”。
隋文帝還曾頒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于廓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繼位,計戶口380萬戶。唐玄宗時,全國760萬戶,4100萬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唐天寶十四年已墾田地1430萬頃。隋煬帝登基就有890萬戶,而唐太宗直到駕崩才有380萬戶,國力之差距可以想見。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11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谷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在隋朝雄厚而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前提下,隋文帝下令修建的大興城(后改名長安),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志,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后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隋文帝楊堅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于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于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
“鴻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無警。于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這就是史書里的“開皇盛世”。
三.盛世華章、四方賓服
對外關系方面,隋文帝很有一套,他對契丹、靺鞨等胡族施行“懷撫”政策,不聽話的就先打后撫;大敗吐谷渾軍隊后,又送宗女與之和親;慰撫“小流求”(即現在的臺灣),派船艦、軍人到當地“視察”;經營西域,削弱突厥在當地的影響,發展貿易;派人出巡南海以及海東的百濟、新羅、倭等國,宣示“皇威”,詢訪風俗,等等。
其實,復興的中華帝國面對的最重要敵人,是突厥民族(即土爾其民族,音譯短拼為突厥)建立的突厥帝國。本為柔然奴仆的突厥民族自伊利可汗(即土耳其史書中記載的阿史那土門)起,日益強盛。木桿可漢時,“其地東自遼海(渤海)以西,西至西海(里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貝加爾湖)五六千里,皆屬焉”。北齊、北周對峙時期,為了防止對方聯合突厥打自己,爭相巴結討好當時的佗缽可汗,每年都送金銀珠寶子女玉帛無數作為“貢獻”,致使這位可汗自大得不行,常對來往諸國使臣講:“我在南兩兒(指北齊、北周皇帝)常孝順,何患貧也!”隋建立后,由于趙王宇文招的女兒千里公主為沙缽略可汗為妻,宇文姑娘為替父報仇心切,不停竄掇夫君攻打隋地。
雙方交戰,隋兵自然不弱,多次大勝。沙缽略可汗不僅沒沾得便宜,還丟盔卸甲,大敗而去。同時,隋朝又厚賂西突厥的達頭可汗,挑撥東西突厥的關系,讓兩方自相殘殺。為了平衡兩只“狼”的勢力,隋文帝不愿讓達頭可汗一方做大,不久又安撫沙缽略可汗,哄得這位蠻漢上書隋文帝楊堅稱為“丈人”,自稱“兒”以求大隋歡心。
沙缽略死手,其弟處羅侯繼位,大張隋朝所賜旗鼓,真正地“扯虎皮做大旗”,內斗連連,征服了不少異己力量。不久,處羅侯在“內戰”中戰死,沙缽略可汗的兒子都藍可汗得立。為了再次平衡突厥可汗的力量,楊堅大帝又把宗女嫁給都藍可汗的異母弟突利可汗。都藍可汗求親多次被拒,見突利可汗反而成為大隋半子,感覺很沒面子,惱羞成怒,又開始侵襲隋境,卻也大敗而回。打不過隋軍,都藍可汗就向突利可汗下手,突然襲擊,盡殺其諸子親隨,使得突利可汗蒼惶間帶五騎逃出,直遁長安。
隋文帝大排盛宴,以隆重的禮節觀迎這位喪家之犬似的落難可汗,并封他為啟民可汗,把這位突厥哥們感動得差點暈過去。不久,都藍可汗又在內亂中被自己人干掉,達頭可汗以大突厥可汗自居,率兵攻打為隋朝捍邊的啟民可汗。關鍵時刻,又是隋軍出手相援,啟民可汗全身而還。感激之余,啟民可汗叩首上表,愿當大隋牧羊犬,“世世捍邊”。……由此可見,隋文帝對突厥的政策極為有效,使群狼互爭,自己成為仲裁者和真正的老大。只要涉及陰謀和權術,隋文帝總是佼佼者和勝利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對高勾麗帝國的關系。由于高勾麗與中國接壤,就成為東邊各王國中與隋朝關系最為敏感的國家。公元598年,隋開皇十八年,高勾麗國王高元主動派兵進攻遼西,被隋軍擊敗而返。蕞爾偏邦小國,竟敢和已經重新建立了東亞秩序的天朝隋帝國叫板,隋文帝朝滿君臣大怒。
商議過后,隋文帝以漢王楊諒為行軍元帥,以高熲為長史,派三十多萬大軍水陸并擊,直奔高勾麗殺去。不幸的是,水軍海上遇風,船艦淪沒傾覆;陸軍在半路上感染瘟疫,沒見敵人就病死大半。不得已,隋朝退兵。但是,敲山震虎,高元也大概嚇怕了,忙遣使奉表謝罪,并自稱為“遼東糞土臣元”,向中原王朝開始朝貢。
對于隋文帝的\武功,史臣不得不加以贊嘆:“(隋文帝)劬勞日昃,經營四方。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驃騎北指,則單于款塞,《職方》所載,并入疆理,《禹貢》所圖,咸受正朔。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無警。于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
四.后記
楊堅大帝開創的“地廣三代,威振八纮”的大隋王朝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其統治下的中華帝國建立正式行政區域實施有效管轄的范圍卻超過了以往的所有王朝。
繼承隋王朝衣缽的唐帝國到630年也未完全恢復隋朝的疆域。隋朝的軍隊殲滅或重創了突厥、吐谷渾、契丹、高麗……拖延阻止了異族的強大與崛起,取得空前輝煌的勝利。
《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道:“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人們在研究其后的偉大的中華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后世的唐朝不過隋朝的延續,因為唐朝的國家體制政治經濟制度都是照搬隋朝。無比輝煌的大隋皇朝,留給我們子孫后代的財富、對后世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卻很多。如三省六部制、開皇律、長安城、洛陽城、大運河、科舉制度、州縣制、均田制、義倉的創立……
2008年5月29日
參考資料<開創盛世>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延伸閱讀
演唱者簡介
編輯:林詩晴;校對:沈晉軍
策劃:周逸帆;責編:琚建波
投稿郵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