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病機
1.病機的概念
即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
2.邪正盛衰病機
(1)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由實轉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1.虛實分類(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概念
實
虛
常見
邪氣盛,以邪氣亢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變化(正邪斗爭劇烈 ,有余)
正氣不足,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變化(虛弱、衰退、不足)
癥狀
外感六淫和癘氣致病中期
水濕痰飲、食積、氣滯、瘀血引起病證
多見于體質壯實者
素體虛弱,精氣不充;外感后期;各種慢性病日久傷津血津液;暴病汗吐下、亡血所致正虛
外感:壯熱、狂躁、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舌苔厚膩
內傷:痰涎壅盛、食積不化、水濕泛濫、氣滯血瘀等
神疲體倦,面色無華,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畏寒肢冷,脈虛無力
虛實夾雜:是指在疾病過程中,邪盛和正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
虛中夾實:是指病理變化以正虛為主,又兼有實邪為患的病理狀態。
如臨床上的脾虛\濕滯證,由于脾氣不足,運化無權,而致濕邪內生,阻滯中焦。
臨床上既有屬脾氣虛弱的神疲肢倦、不思飲食、食后腹脹、大便不實等癥狀,
又兼見屬濕滯病變的口黏、脘痞、舌苔厚膩等表現。
實中夾虛:指病理變化以邪實為主,又兼有正氣虛損的病理狀態。
如在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由于熱邪傷陰,可形成邪熱熾盛、陰氣受傷的病證。
臨床表現既有高熱氣粗、心煩不安、面紅目赤、尿赤便秘、苔黃脈數等實熱見癥,
又兼見口渴引飲、氣短心悸、舌燥少津等陰氣不足癥。
虛實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疾病的臨床表現可見與其病機的虛實本質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實假虛和真虛假實兩種情況。
真實假虛:是指病機的本質為“實”,但表現出“虛”的臨床假象。一般是由于邪氣亢盛,結聚體內,阻滯經絡,氣血不能外達所致,故真實假虛又稱為“大實有贏狀”。
①如熱結胃腸的里熱熾盛證——熱厥,一方面有大便秘結、腹痛硬滿、譫語等實熱癥狀,同時因陽氣被郁,不能四布,而見面色蒼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頓等狀似虛寒的假象。——(真實假虛、真寒假熱)熱深厥亦深
再如②小兒食積而出現的腹瀉,
婦科③瘀血內阻而出現的崩漏下血等,也屬此類。
真虛假實:是指病機的本質為“虛”,但表現出“實”的臨床假象。一般是由于臟腑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故真虛假實證又稱為“至虛有盛候”。
如①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可見脘腹脹滿、疼痛時作時減等假實征象。
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因②氣虛推動無力而出現的便秘,③血海空虛而致的閉經,也屬此類。
(2)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
正勝邪退,邪勝正衰,邪正相持,正虛邪戀,邪去正不復。
正盛邪退
正氣抗邪,正盛邪退(康復)
邪去正虛
正氣抗邪,邪退正虛(恢復)
邪盛正衰
邪盛正虛,病情惡化,甚至死亡(亡陰亡陽)
邪正相持
邪結:邪正雙方相持,邪氣稽留某部,病邪不散(病勢遷延)
正虛邪戀
余邪未盡,邪伏正傷,正虛無力祛邪(纏綿,疾病后期,后遺癥)
3.陰陽失調病機
(1)陰陽失調病機的概念
即陰陽之間失去平衡協調的簡稱,是指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由于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機體的陰陽雙方失去相對的平衡協調而出現的陰陽偏勝、偏衰、互損、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變化。
(2)陰陽失調病機的內容: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①陰陽偏勝
陰陽偏勝,是指人體陰陽雙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狀態,屬“邪氣盛則實”的實證。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
陽偏盛的原因:
①感受溫熱陽邪
②感受陰邪,從陽化熱
③情志內傷,五志過極化火
④氣滯、血瘀、食積等郁而化熱。
陰偏盛的原因:
①感受寒濕陰邪
②過食生冷,寒邪中阻
②陰陽偏衰
陰陽偏衰,是指人體陰陽雙方中的一方虛衰不足的病理狀態,屬“精氣奪則虛”的虛證。
“陽虛則陰盛”、“陰虛則陽亢”、“陽虛則寒”(虛寒)、“陰虛則熱”(虛熱)。
陰偏盛的病機是:
①陰邪偏盛,引發陰盛
②陽不化陰,滋生痰濕
③陽氣被遏,陰寒內盛
陰偏衰的病機是:
①精血津液不足
②滋養、寧靜功能減退
③陽氣相對亢盛
③陰陽互損
是指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及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
原文:陽氣跟于陰,陰氣跟于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
陰損及陽——陰液虧損,累及陽氣化生不足
陽損及陰——陽氣虛損,陰液化生不足
④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指在陰陽偏盛的基礎上,由陰陽雙方相互排斥而出現寒熱真假的病機變化,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陰陽相互格拒的機理,在于陰陽雙方的對立排斥,即陰或陽的一方偏盛或偏衰至極, 壅遏于內,將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系,從而出現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的復雜病變。
1.陰盛格陽
陰盛格陽,指陽氣極虛,導致陰寒之氣偏盛,壅閉于里,逼迫陽氣浮越于外,而出現內真寒外假熱的病機變化,臨床表現為真寒假熱證。
陽氣極虛,寒盛于內是疾病的本質,可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畏寒倦臥,溲清便溏,舌淡苔白,脈微欲絕等癥狀;逼迫陽氣浮越于體表,可在原有寒盛于內表現的基礎上,反見身熱,煩躁,口渴等假熱之象,稱為“格陽”;若陰盛于下,虛陽浮越,可見面赤,稱為“戴陽”。仔細觀察,則身雖熱反喜蓋衣被;口雖渴而飲水不多,喜熱飲,或漱水而不欲飲;手足躁動,但神態清楚;面雖紅卻浮如妝,游移不定,可作辨別。
2.陽盛格陰
陽盛格陰,指陽氣偏盛至極,壅遏于內,排斥陰氣于外,而出現內真熱外假的病機變化,臨床表現為真熱假寒證。
熱盛于內是疾病的本質,可見壯熱,面紅,氣粗,煩躁、舌紅,脈數大等癥狀;排斥陰氣于外,可在原有熱盛于內的基礎上,又出現四肢厥冷等假寒之象。仔細觀察,則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熱,可作辨別。
⑤陰陽亡失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是指機體的陰氣或陽氣突然大量地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
亡陽臨床可見:冷汗淋漓,心悸氣喘,面色蒼白,四肢逆冷,畏寒蜷臥,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生命垂危的癥狀。
亡陽的病因:
①多由于邪氣太盛,正不敵邪,陽氣突然脫失;
②或因汗出過多,吐瀉無度,津液過耗,氣隨津液,陽氣外脫;
③或由于素體陽虛,勞傷過度,陽氣消耗過多;
④亦可因慢性疾病,長期大量耗散陽氣,終至陽氣虧損殆盡,而出現亡陽。
①過用汗法,汗出過多
②邪盛正衰,正不敵邪
③元氣耗散,虛陽外越
④素體陽虛,疲勞過度
亡陰的臨床表現:手足雖溫,大汗不止,煩躁不安,體倦無力,脈數疾躁等危重征象。
亡陰的病因:
①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大量傷耗陰氣,煎灼津液;
②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而為汗,以致陰氣隨之大量消耗而突然脫失;
③也可由于長期大量耗損津液和陰氣,日久導致亡陰
亡陰的病機:
①熱邪熾盛,迫津外泄
②大吐大下,陰液大傷
③溫邪久羈,耗傷陰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