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200字 / 閱時2min --
上期 [周三] 欄目我們聊了認知偏差,從這期欄目開始我們逐個的聊聊偏差認知,這篇先來看過度自信。
01.
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你覺得你數學很棒,不用復習就能考高分,結果發現考題很難,考砸了。
你覺得你英語很溜,不用準備就能和外商交談,結果一開口就卡了,尷尬至極。
你覺得你籃球很牛,不用練習就能打贏對手,結果比賽中被對方吊打,輸得很慘。
其實這些都是由于“過度自信”導致的麻煩和損失。
那么,什么是“過度自信”呢?
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判斷,超過了真實水平或事實。
用公式來表示為:過度自信=自信-現實
我們根據高估的內容,把它分成了兩類:
對“能力”過度自信
就是覺得自己的知識、技能、才能等比別人強,或者比需要的水平高。
就像是一個小學生覺得自己會加減乘除,就不學數學了,結果上了初中發現數學很難,跟不上。
對“結果”過度自信
就是覺得自己的預測、判斷、決策等比別人準確,或者比可能的概率高。
就像是一個賭徒覺得自己懂賭博的規律,就不考慮風險了,結果輸個精光。
02.
“過度自信”屬于認知偏差的一種,它會給我們帶來許多影響與危害。
比較常見的影響有這三種:
一:影響學習與進步
當我們對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時,就會滿足于現狀,不努力、不積累、不進步,不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能,這會讓我們停滯不前,甚至退步。
比如,當我們覺得自己懂了一門知識或技能,就不會去復習和鞏固,那么在應用時就可能遇到困難。
二:影響判斷與決策
當我們對自己的判斷過度自信時,就會忽視事實和證據,不調查、不分析、不驗證,只相信想法和感覺,這會導致錯誤的或者不合理的決策,造成損失。
比如,當我們覺得自己知道了一件事的真相,就不會去找更多的信息和證據,那么在行動時就可能遭到意外和挫折。
三:影響人際關系
當我們對自己過度自信時,就會不自覺地忽視他人的感受和意見,不傾聽、不溝通、不合作,不尊重別人,這會讓我們的態度和行為變得自私、自大,冒犯他人。
比如,當我們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就不去尊重和理解別人怎么想,那么在交往時就可能引起反感和沖突,失去朋友。
這些都是過度自信對我們造成的影響與危害。
03.
那么,我們怎么做才能減少甚至避免“過度自信”呢?
可以從三個方面多加注意:
| 保持謙虛
謙虛不是自卑,而是對自己有個客觀、清醒、理性的認識,知道自己有什么優點和缺點,有什么長處和短處。
這樣就可以避免盲目自信,能根據實際情況定目標和計劃,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 保持學習
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對知識、技能、才能等有持續、深入、廣泛的探索,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會什么和不會什么。
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習和工作的需要及目的選方法配資源,拓展自己的視野和思維。
| 保持溝通
溝通不是單方面的說,而是對他人感受和意見有個積極、有效的交流,知道自己想什么和怎么說,知道他人想什么和怎么說。
這樣就可以杜絕孤芳自賞,根據溝通的目標和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和語言,增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三點,我們不僅可以減少甚至避免過度自信帶來的麻煩和損失,而且還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更好地認識和完善自己,更好地尊重和幫助他人。
以上,我們簡單的聊了過度自信這種偏差認知。下期 [周三] 欄目我們再聊從眾效應這種偏差認識。
#批判性思維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