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題是熟悉和陌生的人。
對每個人來說,世界上的人只分兩種:熟悉的和陌生的。
特別是在中國,大多數人會把熟悉和陌生的人,當成兩個物種。對于熟悉的人,我們在意他們的喜怒哀樂,更在意他們眼中的自己;對于陌生的人,更多的是麻木、厭倦,幾乎可以忽略生命的存在。
傳統意義上,熟悉的人有我們的家人、同學、同事和朋友,這四個維度的熟人幾乎涵蓋了所有人的社交圈。
在過去的傳統中,大多數人的一生,就是和上述四個群體之間的故事集合。
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取決于你的熟人中都有哪些什么樣的人。這也就是圈子的力量。
人都是會被影響的,我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往往取決于我們接觸的是什么樣的人。這里面父母是原生性的,同學是成長性的,伴侶是終生性的。我們接觸的世界,其實就是他們的世界。如果用坐井觀天來比喻,他們就是我們的天。
現代意義上,自從誕生了互聯網,人類社會就被深刻改變了。這個改變就是社交圈的無限放大,這也就是所謂的賦能?;ヂ摼W誕生之后開始,我們開始習慣于跟陌生人聊天。在移動互聯網誕生之后,線上社交又進一步被精確定位和定義。
這樣的影響逐漸從線上走到線下。
一二線城市,越來越成為一個陌生人的世界。人口眾多、流動性大,使得這里的人們很難接觸到傳統意義上的熟人,或者說在經常接觸的人中間,熟人的比例越來越低。而互聯網的誕生,早已為這一切做好了準備。人們坦然的習慣于生活在放眼望去無一熟人的世界。
這時的陌生人,也不再是麻木、厭倦的代名詞。人們開始習慣于顧及他們的感受。我想這其實才是時代進步最本質的標志。
昨天我有新的驚喜出現。在伯樂計劃之二里,提到了費洛迪,在成為合格伯樂方面,他是我的偶像和學習對象。我隨著費洛迪的《合伙人》,找到他十年前出版的《才經》。在前言感謝的人中間,發現了一個相對熟悉的名字,我有一個從未謀面的微信好友與其同名。
于是我找到這個微信好友,問《才經》前言里提到的是不是他。他回答是的,而且好奇我怎么會找到《才經》的,這本書是他帶著團隊完成翻譯的。
我激動不已!就這么不經意間,找到了被費洛迪高度贊揚的同事,這本書的翻譯者。我于是約見面請教,他告訴我下周他會來合肥參加一個會議。我們約好周四早上一起跑步+交流,這也是我的提議。多么令人感到幸福和激動的收獲,非常意外的收獲。這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每個善于使用的人,傳統的邊界被極度擴大了。
而在國內三線以下城市,仍然還延續著過去的傳統,還是那個熟人社會。人口少、流動慢,到哪都有熟人,暫時不認識隨便聊幾句就能找到共同的熟人。習慣于這樣環境的人,偶爾去一次一二線城市,就會各種不適應。其實本質上,還是對于缺少熟人的恐懼。
商業意義上,陌生人的社交更有價值。與商業有關的社交,針對的本就應該是陌生人群體。因為傳統意義上的熟人,數量是有限的,無法匹配商業對于規模的需求。中國被誤導的產業,很多都與此密切相關,比如保險、傳銷等等。
在創業創新領域尤其突出。
之前有個朋友對我很有啟發,他說他創業以來,所有能夠給他提供幫助的,幾乎都是過去的陌生人。而過去的熟人幾乎都對他的選擇表示不理解。就我而言,離開過去的環境之后,刻意隔離之前的圈子。我現在合作的伙伴、交往的朋友,幾乎全都是今年以前完全陌生或者相對陌生的人。
我很多時候都深刻感受到,對于我現在的選擇,給予我更大支持的反而都是過去相對陌生的朋友,而不是過去很熟悉的人,無論家人、同學、朋友都是如此。比如趙永學就是過去完全陌生的朋友,通過微信認識,他在公眾號寫作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支持。比如我現在合作兩家企業的創始人,都是今年剛剛通過公眾號認識。比如在合肥的很多混沌大學的同學,也都是新進認識的。當然我過去的領導單學姐和智總給了我非常大的支持,他們是例外。
熟悉和陌生的人,其實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概念。
對于熟悉的人,我們早已審美疲勞,很難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早已不再能夠給予欣賞視角。對于他們的變化,我們熟視無睹。當他早已不再是原來的他時,我們眼中的他從未改變。這也就是所知障在社交上的表現。在這個意義上,熟悉就是陌生。
而對于陌生人,我們帶著新鮮的視角完整審視一切,我們對他們的認知是完整的,并且絲毫不受過去經歷的影響,事實上我們也很難很快了解他們過去的經歷。對于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我們必然能夠給予足夠的欣賞。這樣完整、不受干擾的認識,陌生才是熟悉。
對陌生人的態度,是認識和了解一個人的重要維度!現實中,還是會有很多人對陌生人采取完全抗拒的態度,特別在線上社交中。這樣的態度,會讓你與偉大的互聯網時代無緣。
最后的結論和建議是,不要再用熟悉或者陌生來定義人,不要抗拒陌生人,你更需要的也許不僅僅是熟悉的人。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話:
如果關注了這個公眾號,那就請定期來看看感興趣的內容。
如果覺得寫得挺不容易,那就請點贊。
如果覺得公眾號的內容有共鳴或者有錯誤,那就寫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