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讀是常態,解讀是偶然。
特別是那些深刻的大哲,被蕓蕓眾生理解的概率太低了。更何況現在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在快節奏的忙碌中不知所措,早已遠離深刻和領悟。
過去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這種感觸的來源——存在即合理。
很多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能存在,因為合理;既然存在,原因是合理。同樣,不存在的因為不夠合理。
這句話用來為現實辯護實在是再好不過了。不要覺得這不好那不好,既然能存在就說明是合理的。那么就不要浪費精力去想這想那,生活在存在中享受合理就好了。于是不再向往變化,于是抗拒變化。
可當我看到這句話的原話,或者說更精確的表達時,我驚呆了。
這句話出自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更應該被表述為: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邏輯比事實更真實。理念在前,事實在后。
只有合乎理性,才有可能成為現實。而現實都必須是合乎理性的。
這其實就意味著只要合乎理性,不再相信也不需要相信眼見為實。邏輯推導成立的,就一定成立,不管現實中現在有沒有,將來一定會有。
科學的建立和發展,不就是這樣的過程嗎?先從邏輯上推導出猜想,若干年之后才能在現實中得以驗證。
原來“存在”是“現實”。“合理”是合乎理性,而很多人認為的合理更接近“有道理”。
我為自己過去的淺薄和誤解感到羞愧。這個世界存在著多少的淺薄和誤讀?!!
過去曾經有過一個感悟:討論問題、制定措施的時候,如果對方對這個領域一無所知,并不是最壞的情況。最壞的情況是,他覺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但他的知道充滿了誤解。
所以對于學習和求知,不懂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明明錯誤理解,卻認為自己完全懂了。
今天最后要送給朋友們的話是:少一些淺嘗輒止,多一些警惕和糾正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