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滅人欲” 朱熹的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當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厲害的了。但是你若要問那些狠批這句話的人,朱熹說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時也很難說出清楚……
一、“存天理,滅人欲”的幾處出處
出處一:“臣聞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且邪?!保ā吨熳游募ぱ雍妥嘣罚?
出處二:“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四書集注·孟子》)
出處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學者須要于此體認省察之。”“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保ā?朱子語類》卷十三)
二、“天理” 指的是什么?
“天”指的是什么?“理” 指的是什么?“天理” 指的是什么? 朱熹認為: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義禮智,皆以四者相為用也。” [1] “理者有條理,仁義禮智皆有之。” [2] “大而天地萬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極陰陽之理也。” [2] “至于一草一木昆蟲之微,亦各各有理。” [3]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4] “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5] “世間之物,無不有理,皆須格過?!?[3] “天下之理,終而復始,所以恒而不窮。恒,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恒矣。惟隨時變異,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6]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1] “理只是這一個。道理則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2] “理,只是一個理。理舉著,全無欠闕。且如言著仁,則都在仁上;言著誠,則都在誠上;言著忠恕,則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則都在忠信上。只為只是這個道理,自然血脈貫通。” [2]……
“天理”在朱熹的哲學思想中包含道理、規律、秩序、準則、規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還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萬物之常理,是事物本來的規律,是社會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疤斓刂?,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謂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別有個理,理外別有個心……竊謂天地無心,仁便是天地之心?!?[1]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6]可見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愛之心。
人者,仁也。仁慈惻隱,自利利他,故名為“人”。人者,盡也。盡儒教倫常之道以敦倫,盡佛教心性之道以證心,故名為“人”。[7]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仁愛之心。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的“天理”。
“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8]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 [6] “存天理”就是追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
三、“滅人欲” 指的是什么?
“大而天地萬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極陰陽之理也?!?[2] “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來。雖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9]既然“天理”包含“人欲”,那么滅人欲不就是滅天理嗎?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那么朱熹要滅的人欲指的是什么呢?朱熹“存天理”是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愛之心。那么他“滅人欲”要消滅的是什么呢?
宋人袁采說的明白:“飲食,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求之,則為饕為饞;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狎之,則為奸為淫;財物,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得之,則為盜為賊。人惟縱欲,則爭端起而獄訟興……” [10]飲食是人的自然欲望,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合道理地去追求它,就是貪吃;男女之事是人的本能欲求,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滿足需要,那就是奸淫;財物,誰都想獲得,是不可缺少的,靠非法手段取得財物,就成了盜賊。人如果只求放縱自己的欲望,那就會引起事端觸犯法律……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11]朱熹也中說:“魚與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12]魚,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熊掌,我所欲也是合道理的人欲,舍魚而取熊掌者還是合道理的人欲,這些都屬于天理?!帮嬍痴撸炖硪?;要求美味,人欲也?!?[9]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13]合理的飲食欲望是天理,過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滅的“人欲”。黃帝言曰:“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14]
“天理人欲,幾微之間?!?[9] “凡一事便有兩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須事事與剖判極處,即克治擴充功夫隨事著見。” [9] “人只有個天理人欲,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不進退之理。凡人不進便退也?!?[9] “天理人欲常相對。” [9] “天理”與 “人欲”是相對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過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惡的“人欲”就是朱熹要滅的“人欲”。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愛之心,但人也是動物,所以人也有動物性,就是說人有時候也有獸性。這獸性就是邪惡之心。這也是朱熹要滅的“人欲”。朱熹并不是什么欲都要滅……
“滅人欲”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克己省身,“心者,萬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則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則無一事得由于正。人有常言曰:心印若此印,刊刻得端正,看印在何處莫不端正;若刊刻得欹邪,看印在何處無不欹邪。故治心之學,不可不謹也?!?[15] “凡徇人欲,自是危險。莊子所謂其熱集火,其寒凝冰,是也?!?[15] “學者須常收斂,不可恁地放蕩。” [16] “人而無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 [13] “不為物欲所昏,則渾然天理矣?!?[9] “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9]義理與客氣常相勝,只看消長分數多少,為君子小人之別。義理所得漸多,則自然知得客氣消散得漸少。消盡者是大賢?!?[13] “人能克己,則心廣體胖。仰不愧,俯不怍,其樂可知。” [13]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人能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 “滅人欲”不是要扼殺人性,滅性欲、食欲、愛欲……更沒有一點要消滅人的進取心與上進心的意思。朱熹的學說思想就是勸勉士人有進取心與上進心,勸士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沒有進取心與上進心怎么可能治國、平天下?這人欲是指人的私欲、雜念、惡念,人類本性中帶有天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貪婪、自私、虛偽、淫蕩……這些都是要隨時提醒自己應該消滅的。朱熹希望學者士人有自律自制力,時常格物省身,克制自己過分的私欲,成為一個不是只顧自己而是為更多人著想杰出的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7]這就是滅人欲的結果,人欲的天性是富貴容易淫,貧賤容易移,威武容易屈?!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8]這也是滅人欲的結果,人欲都是“先天下之樂而樂,后天下之憂而憂?!?br>
四、“存天理,滅人欲”指的是什么?
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11]荀子認為:“人之初性本惡?!?[19]朱熹認為:“人生氣稟,理有善惡?!?[6]朱熹說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說的“滅人欲”要滅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的惡,是人性中惡的部分。
“存天理,滅人欲”屬于心性修煉?!疤炖怼笔枪?,是大善,是人的仁愛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惡,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尋天理,循道而行?!皽缛擞本褪侨?,克己省身,修身養性。簡單的說,“存天理”就是向善,“滅人欲” 就是去惡。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就是要防范個人欲望的過度膨脹,追尋維護社會、道德、政風和民風的和諧與美好。
“存天理,滅人欲”是對誰說的?出處一是對皇上說的,出處二、出處三都是對學者士人說的。“存天理,滅人欲”不是對平民大眾說的,不屬于平民、世俗文化。朱熹說的“存天理,滅人欲”是針對上層統治階級及立志成為杰出的知經識理的男人提出的,這些人都有條件有可能沉迷于自己的欲,而忘了天理……
儒家理學就是一門教導人做人的哲學,“存天理、滅人欲”就是希望學者能格物窮理,正心修身,可成為一個內外兼修,才德具備杰出的人?!按嫣炖?,滅人欲”就是修身養性,是勸導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偉大的人?!疤焐硕褂胸澯杏?。欲有情,情有節。圣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16] “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 [16] “存天理、滅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學做人哲學的經典總結,也是符合諸子百家學說放之四海不變的真理。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與儒家孔子說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0]孟子說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心,充實之謂美,充實而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21]及荀子說的“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22]還有法家的管子說的“行天道,出公理,則遠者自親;廢天道,行私為,則子母相怨。” [23]及墨家的墨子說的“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24]等等內涵是一致的……
道家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5]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 [26]墨子說“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27]朱熹對皇帝說“存天理,滅人欲”就是希望皇帝對百姓仁愛,不以百姓為芻狗。
“存天理、滅人欲”是中華文明思想精髓的經典總結……
注[1]:《朱子語類》卷一
注[2]:《朱子語類》卷六
注[3]:《朱子語類》卷十五
注[4]:《朱文公文集》答黃道夫
注[5]:《朱子語類》卷一一七
注[6]:《近思錄》卷一
注[7]:《印光大師文選》第二章
注[8]:《朱子語類》卷四
注[9]:《朱子語類》卷十三
注[10]:《世范》卷中
注[11]:《孟子》告子上
注[12]:《孟子集注》
注[13]:《近思錄》卷五
注[14]:《呂氏春秋》
注[15]:《言行龜鑒 》卷二 德行門
注[16]:《朱子語類》卷十二
注[17]:《孟子》滕文公下
注[18]:《岳陽樓記》
注[19]:《荀子》性惡
注[20]:《論語》顏淵
注[21]:《孟子》盡心下
注[22]:《荀子》修身篇
注[23]:《管子》形勢解
注[24]:《墨子》天志上篇
注[25]:《老子》第五章
注[26]:《老子》第四十四章
注[27]:《墨子》天志中篇
朱子及整個宋儒中“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法,在分辨其具體所指的含義和意義的時候,應當特別注意它自身的內在學理和思維。這樣才能把它的思想呈現出來。
文章在分辯“存天理,滅人欲”的時候,說得不是太清楚。實際上,朱子講到這個觀點,就不是一般地講“天理”和“人欲”,要不要哪個的問題,而是就作為一種“制天下之事”的基本標準和準則來講,是以“天理”(價值)為準則呢,還是以“人欲”為準則。是在這個問題上,說應當“存天理,滅人欲”。這一點,在下面這段話中表達得很清楚,但文章沒有揭示出來:
“臣聞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在這段話里,所謂“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就是說你用什么樣的“心”來作為“制天下之事”的判斷依據呢?人心中是有“天理之心”和“人欲之心”的區別的。也就是你基于天理的價值去“制天下之事”的那種思想意識,與你基于“人欲”去“制天下之事”的那種思想意識的區別。這種區別在朱子看來是“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就是說,這有公私之別。出于公心去“制天下之事”,與出于私心去“制天下之事”,這是邪正之涂的分判。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實際就是公共問題要基于公義去衡量,而不能以自己的私利來衡量。所以,朱子說:“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且邪”。
當然朱子也在如何持有天理之“公心”的修養問題上講過這樣的意思。
指出朱子是就“制天下之事”的基本價值準則來講“存天理,滅人欲”,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真正能夠分辨清楚的關鍵。在儒學的道統中,他是承先儒“以義制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和把其置入”心“的公私之心和理欲關系來談論的。作為衡量事物的價值標準,那當然是要以表現為“仁義禮智信”的“天理”,而不是人的“利欲”來衡量的。這在今天也照樣是這樣。人可以有利欲的追求和各種利益的行動,但用來衡量利欲追求和各種利益行動的準則和價值標準,就不能是“利欲”或“人欲”。一種行為絕不是因為它是“利欲”或“人欲”下的行為所以就正當,而是以是否符合“天理”來判斷和制導其是否正當。當一種利欲行為不符合天理的價值準則時,它就是必須反對的;當一種利欲行為符合天理的價值準則時,那當然也是正當的。用樓文所引的宋人袁采說來講:“飲食,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求之,則為饕為饞;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狎之,則為奸為淫;財物,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得之,則為盜為賊。人惟縱欲,則爭端起而獄訟興……” 這是很清楚的。所謂“過與不過”的問題,也只有相對于這個“制天下之事”的基本價值尺度,才是有意義和有基準的。但是,用來判斷和評價事情的這個準則和價值標準本身是非“人欲”性的。用朱子的表達方式,就是所謂“存天理,滅人欲”。我想,這樣才能把朱子這個說法分辮清楚。自戴震以來人們對這個說法有很多誤解,所以需要澄清。當然,朱子那個時代的許多具體道德標準,或許確有過分之處,但這與這個問題上的基本觀點和理論是兩回事。這個必須分清楚。
朱熹的體系里,對“欲”,“人欲”和“私欲”定義很嚴格,他的學說中,人欲=私欲。朱熹的天理,是很宏大的一種概念,可借用李約瑟的論述:“(朱熹)通過哲學的洞察和想象的驚人努力,而把人的最高倫理價值放在以非人類的自然界為背景?;蛘?不如說) 放在自然界整體的宏大結構(或象朱熹本人所稱的萬物之理) 之內的恰當位置上。根據這一觀點,宇宙的本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乃是道德的,并不是因為在空間與時間之外的某處還存在著一個指導一切的道德人格神,而是因為宇宙就具有導致產生道德價值和道德行為的特性,當達到了那種組織層次時,精神價值和精神行為有可能自行顯示出來?!?br>
多年來朱熹作漫畫式的丑化,對這些的辯駁也毫無意義了。不過見過文章,國內的學者也已經開始拋開這些惡心的意識形態的東西,而從學術上對朱熹的學說作重新的探討和評論。
朱熹的天理人欲
后世對朱熹批評最為激烈的,首推戴震。戴氏認為程朱理學將“天理”和“人欲”對立割裂開來,滅絕人欲,“以理殺人”,說“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戴震對理學家的抨擊,影響極大,有其合理之處。但理學家有沒有以理殺人呢?陳榮捷先生的回答是理學家并沒有以理殺人,也不主張禁絕人們的正常欲求。他說:
戴震痛擊理學,一則曰理學家“如有物焉”,再則曰理學家以理殺人,三則曰宋儒主張絕欲。查理學家未嘗言理如有物。清朝皇帝利用理學以責人而鑄成殘酷大獄則有之,惟理學家未嘗以理殺人也。程朱之書,不見“絕欲”之詞。朱子曾謂“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然此即是“明天理,滅人欲”,不外掃除私欲以明天理,非男女飲食之欲皆滅盡也。(陳榮捷《朱子新探索》)
朱熹所謂的“人欲”就是私欲,就是不正當的、過分的要求,朱熹所主張的,是抑制飲食男女不正當的私欲。飲食男女如得其正,便是天理而非人欲(人之私欲)。人的欲求若無節制,便流入與天理相對的人欲中去了。陳榮捷引用了大量朱熹自己的說法來證明朱熹并不主張滅絕人欲。如《朱子語類》中“人心是此身有知覺有嗜欲者,如所謂‘我欲仁’,‘從心所欲’,‘性之欲也,感于物而動’,此豈能無? 但為外物誘而至于陷溺,則為害爾。......且以飲食言之,凡饑渴而欲得飲食以充其飽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義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食。......此道心之正也。”(《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在俺看來,朱熹說的“天理”,首先是主要是指自然、社會及人類個體思維的法則或規律。朱熹說:“蓋天理者,心之本然,循之其心則公而且正。”何謂“心之本然”?他說:“蓋此心本自如此廣大,但為物欲隔塞,故其廣大有虧;本自高明,但為物欲所累,故于高明有虧?!比藗內绻凑铡疤炖怼边M行思維,亦即按照心靈本身固有的思維規律進行思維,則“心自廣大”,即人心自能反映廣大的客觀世界,而且“高明”透亮,清楚無誤。如果不是這樣,如果為物欲所“蔽塞”所“系累”,那就不能按照“天理”,亦即不能按照“心之本然”,亦即不能按照思維規律進行思維,那就會走入邪門歪道。因此,所謂“心之本然”,就是按照思維規律進行思維,實際就是保持心的理性思維作用,既不為物欲所蒙蔽,亦不為感性知覺所干擾,從而能真正格物窮理,認識事物的規律或法則。這也是西方哲人們一再在朱熹的思想中看到的偉大之處。
“天理”,是大自然發展之規律,是社會倫理法則與道德規范,“人欲”是人類個體的欲望。在俺看來,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的命題,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條普適的真理,在盡力破壞自然資源盡力破壞倫理道德的今日尤其難能可貴。雖然在這個社會,朱熹注定要被拋棄了。
1、朱熹要滅的人欲,不是飲食男女之類的“性之欲”,而是私之欲。這一點勿庸置疑。
朱熹的著作卷佚浩繁,普通人不會去看,看了也不會懂。這種哲學專門問題,還得聽從專業人士的意見。我看過的研究朱熹的書,不論是信奉傳統的新儒家,或信奉西方理念的歐美學者,或信奉馬列的社科院學者們,均解釋朱熹的“滅人欲”之人欲為私欲。
這個帖子里某些人可笑的話,只能顯出他們的無知。
2、滅還是克或遏,倒是個問題。按朱熹的說法,正常的飲食男女是天理,進一步的貪求則是人欲。放在今天,幾萬元一桌的酒席,二奶三奶甚至于N奶,是要遏制呢?還是滅掉它?
3、朱熹不提倡禁欲,這很好理解。朱熹激烈排佛,他認為佛教的禁欲主義違反了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禁欲后最基本的人倫喪失,社會也無法存在。
4、朱子解釋孟子梁惠王篇時說好色、好貨皆人之“常情”,但不能只許自己好色、好貨,而非議、遏制別人的好色、好貨,也就是要與民同樂,才能王天下。
很明顯,朱熹的學說相當寬容與人道,并非什么極端的道德主義。而且,這一條對于現在的中國社會、那些處于上位者們,是最好的譏諷。
5、如何界定正常的欲和私欲,是個大問題。以我看過的各家的書,也不盡相同。
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個人修養層次的問題,強調的是西方也異常注重的道德律的主體性。對于社會或者政治問題,它不具有效力。
象李贄大力推廣的《太上感應篇》里的條條框框,象康熙親手制定的圣諭十六條之類玩意,和朱熹無關。
陳寅恪先生的論斷精彩,孟子之心,至于朱熹,已經斷了千余年,他要接上去,必然師從佛家。
朱熹既然以佛之意理解儒,那么《楞嚴經》有一句話:“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其實是與“存天理”相通的。
我認為,朱熹的理其實分兩種,一是總的理,即“形而上”之理,就是這個“妙明真心”,天下間“理只是這一個”。萬物的最根本都是這個,這也是佛教所一直修證的。第二個是“形而下”的理,也就是規律、秩序、準則,是萬物在世上所以存在的規則,是“形而上”的至理在不同的事物中的不同表現(造成這個不同的原因佛教稱為“緣”)。朱熹的“存天理”其實是存的第一個也即最根本的理,而格物致知所格的理是格的第二個理,通過所格之理進而把握萬物所共通的根本之理。
“存天理”既是修養方法也是修養目標,既然萬物都是這個理,那么人我本無分別,心物其實是一元的,外面的一切我心里一樣都有。因此達到了“存天理”這個修養境界之后,看萬物之理無不明明白白,無有疑慮,這也是佛教“妙明真心”中“妙明”的意思,或叫“本自具足”。而到了這個時候,存天理就已經夠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滅人欲”,因為一切都已經合乎法度,不會做任何過分的事情,或是念頭。這也正像佛教中的戒律一樣。不然菩薩戒幾千條,連動個不該動的念頭都算犯戒,如果一條條去注意誰顧得過來。相似的有孔子對曾子說的“吾道一以貫之”,因為曾子的修養到位,所以點撥一下就可以了。而門人問時,曾子卻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叫他們繼續加強修養,就是回去“滅人欲”去。
而“滅人欲”只是純粹的一種修養手段,是一種戒律。正常的飲食男女,是屬于第二種理,是我們之所以存在所必需表現出來的。因為不吃飯無以延性命,不行男女之事無以繁衍后代,這都是我們之所以存在的必然道理。而“滅人欲”所戒的,只是貪欲、是私之欲。貪欲之所以為貪欲,是要將外物據為己有,這里的前提條件就是內外有別、心物二元,而這個前提就已經和“存天理”的理背道而馳。所以存天理就必須要滅人欲。
飛龍的觀點我完全同意,“存天理,滅人欲”在當時只是針對上層人物而言,因為當時的下層百姓都在生存線上掙扎,所作作為根本就是為了生存(第二種理),而當時的上層社會:
?。薄⒂袡C會接受教育和接受各種觀點,因此對他們說才有市場。
?。病⑹稚衔沼袡嗔?,他們動一個念頭,手一揮,都要給國家造成不小的震動,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指的就是這種人,所以他們的修養上去了,大可興國,小可修身,利人利己。
3、這些上層人物,衣食已經無憂,所以起心動念都有可能是私欲、貪欲所以滅人欲對他們來說才是最必要的。
4、當時宋朝的上層社會生活是極其開放的。
還有就是“錦衣華食算不算人欲”,我的觀點是:是!因為就算以現在的環保觀點來看,一個地球根本容納不下太多這種人,這種人的所作所為和蝗蟲沒什么兩樣。
儒家思想如果除開政治上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外,根本就是一種純粹靠個人自覺的哲學,修養到不到位也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各朝各代以儒學為工具來維持統治,至于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根本就是政治上的邪惡,是那些后來的道學先生不爭氣,連累了老板。如果就以此來詆毀儒家,那么中世紀那些基督徒們所犯下的事難道就以此說明基督教是邪教嗎?
一種思想在產生之時無論有多完美、中肯,只要表達出來,就一定會有這樣那樣的偏向和傾向性。這是因為一種哲學或學說之所以產生都是為了解決或大或小的問題和時弊,就必然要以當時的情況為對象,所以其表現出來的文字或學說都不可避免的有當時的局限。而拿一兩千年后的觀點去取笑當時的那些表象無疑是愚蠢的,就像我們取笑一個背對著你的武林高手一樣,因為他的劍當時根本不是指著你。
對于一種學說我們要把他和當時的背景結合起來,才有可能透過這種歷史的局限和偏向性,掌握它的精髓。
“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薄畎?,真是一語道破天機。天理以我的理解就是物質世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思想情欲的運動規律。
雖說“一草一木昆蟲之微,亦各各有理,”任何人都不可能窮盡萬事萬物所有一切的奧妙,但能夠認識到人類的理和自然的理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理就已經是非凡的領悟力了。
所謂的理——所謂的客觀規律——歸根結底就是自然之理。它指的不是某一事物某個現象的某一項特殊規律,也不是所謂普遍適用的顛撲不破的至高無上的真理。我找不到比朱夫子那句話更恰當的解釋:“當然之便是理”,所有存在的、運動的都是自然的存在,也都是自然的運動。宇宙誕生,而后有銀河系,繼而有太陽系,原本一團混沌的太陽系中,太陽、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衛星次第而生,塵埃落定,地球上有了水,有了生命、有了氧氣,物種不斷創生、絕滅、進化,最終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綱,人科中有分化出了人屬的智人(現代人類),由人類又產生理性思維、社會、藝術、宗教、文化、文明……我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大套,不是做科學命題的論證,只是希望大家能按著這條線索來思考有關世界、人生和社會的問題。人因為本能好奇心的驅使總會試圖探求諸如世界為什么存在、人從哪里來、我該向何處去、我在社會中應扮演怎樣一個角色、我此時所存在的情景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這一類莫名其妙的問題。大多數人都習慣于就事論事孤立地對待具體的問題,這樣去思考其結果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果能夠換個角度——假如我不是人類,沒有生命,甚至“我”根本就不存在……這顯然是一個邏輯上的悖論,我都不存在了那思考的主體在哪兒呢?但是能不能先通融一下先別跟自己較真,索性胡鬧一把,“我”就不存在了,這樣的“我”對世界的觀察才有可能是絕對客觀的。當這個不存在的“我”漂浮在幽黑的虛空里凝望這顆脆弱的藍色行星,想想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大概那個地球母親跟剛剛掠過“身”邊的一小塊從彗尾里逃逸出來的烷烴冰粒并沒有什么不同。不是么?因為那里的大地與“我”無關,在“我”看來,她還不如一頭拉磨的驢,幾十億年就知道傻不棱噔地繞著那個火球轉磨兒磨兒,也不吃也不睡?!拔摇痹儆脽o比神通的千里眼仔細觀察地球上密密麻麻呶呶不休的一群自稱萬物靈長的東西,呵呵,什么燦爛輝煌的文明,哪有這縷太陽風來得壯觀,還不如木星上的一場風暴帶勁?!蜃?。人類不光是具有動物性、自然性,它本身就是動物、就是自然。人類的一切思想和行為都是自然界運動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那個界實際上并不存在。所以說,人類沒有什么特殊的超越自然的“理”。人類的誕生、發展以至最終滅絕就是宇宙運動中一個絕對的偶然的瞬間。說絕對,是因為它獨一無二——宇宙中的每一粒塵埃都是獨一無二的,說偶然,是因為宇宙是無意識的它和它一切的空間、時間、物質的運動都是偶然的。這就是天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