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最著名的景德鎮“督陶官”。
唐英,字雋公,又作俊公、叔子,晚年號蝸居老人、蝸居寄士。沈陽人,出自包衣阿哈滿族家奴之家,隸屬于正白旗。唐英先祖本是遼東漢人,在清初時“從龍入關”。唐英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端午節,天資穎異,嗜讀書,年十六即供奉內廷。他先后為康熙、雍正皇帝服務了30余年。雍正元年(1723年),唐英被授予內務府員外郎一職。雍正六年(1728年),他被雍正皇帝派往江西景德鎮,奉命駐景德鎮御窯廠署,協助時任淮安板閘關督理監管景德鎮御廠窯務的年希堯“佐理陶務”。這一年,他47歲。
唐英在景德鎮的職責是為皇帝家族督辦燒造所需要的陶瓷器皿等物。從康熙、雍正到乾隆,清代這三位最有作為的皇帝對瓷器的要求之高已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因此,在景德鎮督陶讓唐英如履薄冰。這時的景德鎮在經歷明末清初的戰亂和停滯狀態后已恢復元氣。尤其是從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鎮御窯廠由朝廷派遣督陶官直接管理窯務后,所生產的瓷器日見精美絕倫。
剛到景德鎮時,唐英對陶瓷生產一竅不通,于是他與當時御窯廠的窯工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了3年,熟練掌握了陶瓷生產各方面的知識,甚至還掌握了陶瓷生產的物料、火候的變化規律。他不但親身參加制陶實踐,還對制陶理論及時進行總結,先后寫下了《陶冶圖說》、《窯器肆考》等著作。這些著作早已成為研究景德鎮制陶史和唐英的寶貴資料。
熟知中國陶瓷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生產的瓷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高峰期,那時的“汝官哥均定”等官窯燒制的瓷器均被后世視為傳世珍寶。宋瓷成了宋末至清初五六百年間無可企及的、無法仿制的神秘之器。
從雍正六年(1728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摹古與創新始終是唐英督陶28年間兩條并行不悖的主線。清代前期的景德鎮是幸運的,因為皇帝派來了唐英這樣一個制瓷天才。
唐英任御窯廠駐廠協理官的那一年,宮廷造辦處將琺瑯料燒造成功,景德鎮燒制琺瑯彩瓷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正是在唐英的努力下,由琺瑯彩發展來的粉彩瓷的燒造技術才逐漸成熟起來。這個時期景德鎮燒制的粉彩瓷瓷色柔麗俊逸,將陶瓷裝飾藝術引入一個全新的境界,史稱“雍正粉彩”。
唐英在景德鎮督陶的前8年是雍正在位時期,這一時期,除雍正粉彩外,還繼承了康熙斗彩工藝,首創以清花料在坯體上勾勒紋樣輪廓,經高溫燒造后,再以粉彩顏料填畫拼斗成完整紋樣,再經低溫燒制的斗彩新工藝,使雍正斗彩比康熙斗彩更具清俊華麗之美。此外,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在唐英的主持下,創新成功了窯變釉,從而使原來色調單一的單色釉變得如霞光般流光溢彩,絢麗斑斕。
雍正粉彩
唐英督陶真正的輝煌是在乾隆朝初期的20年間。以唐英在乾隆朝督陶20年計算,總共為乾隆皇帝燒造的瓷器達50萬件至60萬件之多。這些只是普通器物,至于由唐英按照內務府專門設計的圖樣,為皇帝特殊燒造的巨型或異型瓷器,就更加讓人意想不到了。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被稱為“瓷母”的各色釉大瓶,就是唐英為了迎合乾隆皇帝的 “風雅”而特意燒造的。屬于唐英進呈的創新之作還有粉青釉交泰瓶等。
唐英還是仿制歷代名瓷的高手,凡宋朝定、東、鈞、汝、官、龍泉、哥、弟、湘湖等窯,及明朝永、宣、成、弘、正、嘉、萬等官窯及歐器,他都能仿造。唐英督陶嘔心瀝血,新制作品層出不窮,但依然經常受到乾隆皇帝的斥責,動輒受罰。在歷經創新的喜悅和擔心受到皇帝斥責處罰的誠惶誠恐不斷交織的28年督陶生涯后,75歲的唐英于乾隆二十一年以自己既老又病告退,不久便病逝于景德鎮。
唐英去世后的景德鎮御窯廠再也無復唐英任督陶官時的輝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景德鎮的御窯廠徹底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