煬帝陵
羅 隱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
這是有關隋煬帝的詩句,我們對隋煬帝的認識歷來是褒貶不一,歷史上的隋煬帝楊廣到底是怎樣的一位皇帝,他有哪些貢獻?又有哪些失誤?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隋朝。
一支《玉樹后庭花》,成了一個沒落政權的亡國之音;
一首《泊秦淮》感慨一段歷史興替的變幻無常;
一株瓊花,深院綻放,演繹一個淫逸暴君的窮奢傳奇;
一條古運河千淌,見證一個繁盛帝國的短暫興亡……
在今天南京雞鳴寺的山坡下有一口枯井,相傳陳后主在隋軍攻城時攜二妃躲入此井,被后人嘲笑為“胭脂井”
一、隋的統一
隋文帝(541—604年),名楊堅,漢族,父親輔助宇文泰建立北周,封隋國公。楊堅襲父爵,歷任北周朝廷要職。建立隋朝以后,隋文帝實行一系列改革,并統一南北。開皇年間,社會經濟有較大的發展。他本人勤于政務,崇尚節儉,是個有作為的皇帝
1、建立與統一: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
隋煬帝(604—618年在位)
統一后的隋朝疆域
2、鞏固措施: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含嘉倉,一個在文獻里屢屢提到,卻給墨甚少的名字,直到上世紀70年代,含嘉倉才在洛陽市老城區北部被發掘。據勘察,含嘉倉內已勘探出糧窖287座,其中160號倉窖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谷物。50萬斤糧食在當時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下,約合近千農民一年辛勤勞動的果實、數千農民一年的口糧,可見含嘉倉規模之大,儲糧之豐富。
二、開通大運河
1、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時間:605年起 皇帝:隋煬帝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
3、三點: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五水:海河、黃河、淮水、長江、錢塘江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
4、影響:積極: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消極: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賦稅和徭役負擔。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注重門第,不注重才能。不利于人才的選拔。
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由于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門閥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3、發展歷程:
魏隋唐時期,中小地主的經濟實力不斷加強,他們積極要求參政,希冀通過某種形式改變政治地位不高的現狀。統一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確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官吏充實到政府各級行政機構中去,從而使政令暢通,官僚機構得以正常運轉,實現進一步遏制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
創立:隋文帝時,初步建立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科舉制的誕生,打破了按門第高低任用官員的弊端,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這其中就有唐初名相房玄齡,著名經學家孔穎達。
完善: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度,創立殿試制度。
科舉制的誕生,打破了按門第高低任用官員的弊端,使一些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這其中就有唐初名相房玄齡,著名經學家孔穎達
發展:宋朝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廢除:清末(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
4、影響:積極: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維持了約1300多年。
消極:成為統治者維護統治秩序,禁錮思想的工具。
四、隋朝的滅亡
1、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導致農民起義不斷。(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縱情享樂,奢侈無度,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滅亡: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叛軍殺死,隋朝滅亡。
隋末起義英雄尉遲恭和秦叔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