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海醫院藥學部
張丹丹
人體內的礦物質根據含量分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宏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一般大于人體質量萬分之一,有鈣、磷和鈉等;微量元素在機體內含量小于人體質量萬分之一,有銅、鐵、硒和鋅等。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內的含量不多,但與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關,對人的生命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的攝入過量、不足、不平衡或缺乏都會不同程度地引起人體生理的異常或發生疾病。通常情況下,日常攝入的食物是可以足量提供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的,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單憑食物無法滿足人體對微量元素的需求,如果不及時補充,會導致嚴重的疾病。但補充微量元素時,不可隨意服用,需要掌握以下原則。
明確何種情況下微量元素會發生缺乏,配合相應癥狀,是決定有無補充微量元素指征的關鍵:①需求增多。如嬰幼兒、兒童、青少年、孕婦和哺乳期的婦女對鈣、鐵、鋅的需求較正常成人明顯增多,需適當補充。②異常丟失。如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分泌異常會引起鈣排泄增多;大面積燒傷、腹瀉嘔吐、大量排汗、利尿劑等會引起鉀、鎂、鋅丟失增多;甲亢患者也會使鎂代謝增快;年齡因素也會使鈣丟失增多,發生骨質疏松。③吸收減少。如小腸切除術后、胃酸減少會引起鎂、鐵吸收減少;而牛奶中因為含銅、鋅量少,以牛奶為主食的嬰兒易缺銅和鋅。④儲存減少。如早產兒、低體重嬰兒,體內的銅儲存較少,易出現銅缺乏癥狀。⑤環境因素。如一些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土壤中含硒和碘的量較少,植物無法從中吸收到必需的硒和碘元素,人體長期食用缺乏這類元素的食物,就會導致地方性疾病(克山病、大骨節病、甲狀腺腫和呆小癥)的產生。
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狀態對微量元素需求不一樣,應補充的量自然也不相同。如鐵元素的日需求量,兒童為10-13毫克、少年為15-18毫克、成人為12毫克、孕婦則為20-29毫克。鐵元素補充不足除造成缺血性貧血外,對人體免疫功能、兒童的學習和感覺運動功能都會造成影響。鐵元素補充過量則會造成肝臟、胃腸道損傷,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肝細胞壞死、纖維化。
胃酸缺乏或服用抗酸藥,使鐵吸收減少;維生素D缺乏引起鈣吸收減少;長期過量應用呋塞米、氫氯噻嗪、氨苯蝶啶等利尿藥,使鋅、鈣、鎂大量丟失,還會引起鈉、鉀等電解質的失調;降膽固醇藥氯貝丁酯、考來烯胺等能阻礙鐵的吸收;新霉素、紅霉素能減低鐵、鈣、鎂的吸收,誘發缺鐵性貧血;抗酸藥氫氧化鋁或氫氧化鈣使腎排鈣增多,尿鈣增加等。
經常飲用茶、咖啡、啤酒和碳酸飲料會使鈣丟失;偏食導致肉類食物攝入減少、茶和咖啡服用過量等均會使體內鐵的含量減少;長期吸煙、酗酒和食用單一精細食物也可導致缺硒;素食者易導致鋅攝入量不足。
■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采編
(上海醫藥集團特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