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醫醫院藥劑科
陳紅淑
說到“上火”,大家都不陌生。比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眼睛紅腫、煩躁易怒、心煩少寐、大便干結、小便黃赤等都屬于上火。“上火”為民間俗語,那到底什么是“上火”,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中醫認為凡因精神緊張、過度勞累、辛熱藥食等引起,以人體頭面部口、舌、牙齦、咽喉、眼、鼻等部位皮膚黏膜出現紅腫熱痛、潰瘍癥狀為主,并可伴有全身癥狀反應的一種輕微的易反復的疾病。“上”暗示了火熱上竄,因邪火由下上竄從而引起頭面部病證;“火”指“邪火”,以熱盛、熱極為主要臨床表現,故稱“上火”。《黃帝內經》最早記載了中醫“火”這一概念,“諸痛癢瘡,皆屬于火”;金元四大家劉完素補充提出了“六氣皆能化火”、“氣有余便是火”、“五志化火”等理論;明代陳嘉謨著《本草蒙筌》也有關于“上火瘡”的論述,可見當時也以瘡瘍作為上火常見的病癥。
中醫認為,“上火”是由各種原因引起人體氣血陰陽失衡,包括六淫侵襲、七情妄動(如情志刺激等)、飲食不當(如過食肥甘辛辣之食)、勞逸過度、先天稟賦等。
上火了怎么辦?大家都知道應該清熱瀉火,但這種辦法只針對單純的實火有效。中醫認為,火可按虛實、部位、臟腑等分類。一般來說,癥狀重、來勢猛的屬實火; 癥狀輕、時間長又反復發作的是虛火。如果按照臟腑分類,上火又可分為心火、肝火、肺火、胃火等。實火治療以清熱瀉火為主,如心火可用牛黃清心丸、肺火可用銀翹散、胃火可用黃連清胃丸、肝火可用龍膽瀉肝丸等。虛火多以滋陰降火為主,如心火可用蓮子心湯、肺火可用羅漢果泡水喝、胃火可用石斛代茶飲、肝火可泡菊花枸杞茶等。當然,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即使都表現為“上火”癥狀,最好先請中醫師辨火之虛實之后再選用合適藥物治療。
現代醫學中沒有與“上火”相對應的病名,把“上火”視為“亞健康”狀態和代償范圍內的急性應激反應,認為“上火”是在免疫功能下降時出現炎癥和局部感染,其發病多與環境、飲食、情志、免疫、病毒、腸道微生物、不良生活習慣、體質因素等因素相關。現代研究表明,“實火”的生物學機制在于炎癥、神經內分泌網絡、能量代謝失衡、腸道微生物結構有關;“虛火”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系統功能紊亂等關系密切。
一般而言,上火患者大多能自愈。但若長期反復發作,需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以免延誤病情。
■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采編
(上海醫藥集團特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