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府部匯考八
延安府兵制考
延安府物產考
延安府古跡考一
職方典第五百四十八卷
延安府部匯考八
延安府兵制考
《通志》《府志》合載本府
鎮守延綏等處,地方總兵一員。
中軍管中營游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經制官兵通共九千六百二十九員名、馬二千六百四十二匹。
鎮城中營馬兵三百九十八名、步兵四百一十六名、守兵五十二名、馬三百九十八匹。
左營游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左營官兵三百九十八名、步兵四百七名、守兵六十三名、馬三百九十八匹。
右營游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提塘守備一員
右營馬兵三百九十八名、步兵四百七名、守兵六十三名、馬三百九十八匹。
協鎮延綏中協副總兵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中協波羅營馬兵三百名、步兵二百五十九名、守兵一百名、馬三百匹。
協鎮延綏東協神木副總兵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東協神木營馬兵二百五十五名、步兵六十名、守兵二百名、馬二百五十五匹。
協鎮延綏西協定邊副總兵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西協定邊營馬兵二百六十名、步兵七十五名、守兵二百名、馬二百六十匹。
撫標、中軍左右營、提塘等官舊設,今裁。
外州縣
宜君參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馬兵三百三十名、步兵一百八十名、守兵二百五十名、馬三百三十匹。
延安營參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馬兵二百七十五名、步兵一百三十五名、守兵二百名、馬二百七十五匹。
靖邊游擊一員。
馬兵八十八名、步兵五十名、守兵六十五名、馬八十八匹。
魚河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名。
黃甫川游擊一員。
馬兵八十名、步兵五十一名、守兵六十六名、馬八十匹。
孤山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二十名。
鎮靖堡守備一員。
馬兵一十名、守兵一百名、馬一十匹。
寧塞營守備一員。
馬兵一十名、守兵一百名、馬一十匹。
保寧堡守備一員。
守兵八十名。
大柏油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柳樹澗堡守備一員。
馬兵一十名、守兵一百名、馬一十匹。
雙山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名。
響水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名。
永興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清水營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名。
磚井堡守備一員。馬兵一十名、守兵一百名、馬一十匹。
木瓜園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二十名。
柏林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建安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二十名。
清平營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名。
高家堡守備一員。
馬兵一十五名、守兵一百三十名、馬十五匹。懷遠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鎮羌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常樂堡守備一員。
守兵一百一十名。
安邊堡守備一員。
馬兵三十名、守兵一百名、馬三十匹。
綏德城守守備一員。
馬兵二十名、步兵三十名、守兵一百五十名、馬二十匹。
鄜州城守守備一員。
馬兵三十名、守兵二百名、馬三十匹。
歸德堡守兵五十名。
威武堡守兵五十名。
龍州堡守兵五十名。
鎮羅堡守兵五十名。
鹽場堡守兵五十名。
附馬政
延綏鎮馬舊額常操輪班,備禦官軍騎操馬四萬七千一百八十七匹、皆取足于茶馬、鹽中馬、免糧馬、陣獲馬、互市馬、苑馬而買補之,價則以京運地畝給之,乃又設以樁棚,嚴以馬禁,其制固詳且密矣?;是宀桉R仍設,但鎮兵既減,闔營額馬僅二千九百,
取之內陸而已足,故西寧領馬歲止數十匹,苑廄之牧以實郵傳,而池鹽互市等項,盡行罷革,惟樁棚與馬禁俱沿舊制。
各堡牧馬草場共一十六萬二千三百馀頃,零鎮城三千七百八十頃,一在城東至常樂堡,一在河西沿邊抵響水堡。
響水堡二千九百一十六頃。
波羅堡二千九百一十六頃。
懷遠堡二千九百一十六頃。
威武堡五千四百四十二頃二十畝。
清平堡五千八百二十二頃。
龍州堡七百五十六頃。
鎮靖堡五千八百二十二頃。
靖邊堡二千二百四十頃。
寧塞堡三千四百九十三頃。
把都河堡六千八百四頃。
永濟堡一萬一千六百八十頃。
新安邊八千五百五頃。
舊安邊八千九百九十頃。
石澇池一萬九千四百四十頃。
三山堡一萬三千五十一頃五十一畝。
饒陽堡八百一十頃。
定邊堡八千一十九頃。
常樂堡一千四百九十頃九十畝。
雙山堡三千五百六十四頃。
建安堡五百六十一頃六十畝。
高家堡三千二百九十四頃。
柏林堡三千二十四頃。
大柏油堡二千一百八十七頃。
永興堡九百七十二頃。
鎮羌堡一千八百九十頃。
孤山堡五千六百七十頃。
木瓜堡一千八百一十四頃四十畝。
清水堡三千一百三十二頃。
黃甫川堡二千九百十六頃。
歸德堡一千九百四十四頃。
魚河堡八十二頃。
附糧餉
延綏鎮官與兵俸餉米乾糧銀共二十萬五千七百七十三兩七錢五分六釐零。馬戰兵每名春秋月支銀二兩,夏冬月支餉糧二石;步戰兵春秋月支銀一兩五錢,夏冬月支餉糧一石五;斗守兵春秋月支銀一兩,夏冬月支餉糧一石;外堡守兵月支銀九錢,其馬匹鎮營,冬夏季每匹月支料五斗,春季月支乾銀九錢,冬季月支料九斗,秋季月支乾銀五錢,各營堡冬春每匹月支銀九錢,夏秋月支銀五錢??滴跞?,加鎮軍月米,每名月支米三斗,給折色銀四錢,唯南路諸營以內陸不加。
舊制每守軍一名,月支餉一石,本色二斗,折色
八斗,每斗領銀七分,共銀五錢六分。其戰兵自一石起,遽加至一石八斗止。視技力分為九等亦止,支本色米二斗馀,各照數領銀,至馬匹,緣鎮城草地少,每匹冬春草料銀月支一兩二錢,夏冬月支九錢,外堡冬春九錢,夏冬五錢,俱按月領給。
附軍器
本府延綏鎮
大小車三十九輛 一丈長空木桶炮四位小竹火箭七千五百枝。
五尺長空木桶炮一位。
生鐵小砟炮五千四百三十個。
生鐵大砟炮九個 火箭桶一十三個鐵箭一百四十四枝。
遮牌八面 磁砟炮八個
生鐵罐二個 生鐵蒺藜七千三百七十個紙火繩五十六根。
刀五口 鎗頭九十個
大鉛子一百二十個 鉛子六百個
鳥鎗鉛子三百九十六個。
大小鐵子五十四萬四百二十七個。
火罐三十六個 磁砟炮三百八十三個竹桿六千八百五十六根。
火箭墜二百七十個。
火箭頭一千四百三十個。
起火三百一十個。
大小石子一千三百五十個。
熟鐵盞口炮一十八位。
鎮殿銅將軍炮四位。
鎮殿銅發貢壺炮四位。
鎮殿生鐵將軍炮六位。
生鐵馬腿飛炮二十三位。
延安營宜君營軍器,無冊未載。
附烽火
府屬東路
一把為黃甫川 清平營 木瓜園孤山
二把為鎮羌 永興
三把為神木 大柏油 柏林
四把為高家堡 建安
五把為雙山地界 雙山墩起,至常樂瓦窯坡墩止。
七把為常樂 橫河墩起,榆林城永昌墩止。八把為榆林城 永昌墩起,保寧鎮疆墩止。府屬西路
一把為新興 磚井 石澇池
三山 定邊 鹽場 饒陽水
二把為把都河 柳樹澗 新安邊舊安邊
三把為鎮靖 鎮羅 靖邊 寧塞四把為威武 清平 龍州城
五把為波羅營 懷遠
六把為響水
七把為保寧
八把為榆林城 永昌墩起,保寧鎮疆墩止。按舊制,遇警日則舉煙,夜則舉火,鳴炮一,沿邊傳至鎮城;若不退,每一時照前舉行一次;如出境,日舉空煙,夜舉空火,不鳴炮。其三五十騎至百騎,日則懸黃旗一,夜則懸燈籠一;二三百騎至五百騎,日則懸青衫一,夜則懸燈籠二;六七百騎至千騎以上,日則懸皮襖一,夜則懸燈籠三;五七千騎至萬馀騎,日則懸青號帶一,熰煙一夜則懸燈籠四。
《安定縣志》〈按馀州縣無〉鐵葫蘆 王木匠 雙峪嶺
車道嶺 照城 巉口
通安驛 第二堵 青嵐峪
烽火岔 沈兒峪 瓦岔
北岔口 害溝 尉堡
咸灘 董家溝 胡麻嶺
楊家坪 大西口 小崖
峽口 高山寺 姚家岔
〈俱有墩〉《清澗縣志》鐘樓山墩 西溝山墩 扒子山墩
橫嶺山墩 后山墩 以上俱護城;
鮑家鋪墩 秋樹鋪墩 營田鋪墩
張家灣墩 以上俱南路;
大佛鋪墩 石蟾鋪墩 李家坪墩
駱駝鋪墩 官山鋪墩 坡底鋪墩
慕家河墩 石嘴鋪墩 王家鋪墩
康家鋪墩 田莊鋪墩 米家鋪墩 以上俱
北路。
牛家灣墩 劉家庵墩 家川堡墩 以上俱西路,今廢,基址猶存。
《延川縣志》社稷壇墩 在城外西北隅。
白家圪瘩墩 在城外東北隅。
西山墩 在西城外。
禪梯嶺墩 在嶺南,因筑寨遷墩于堡中。南山墩 在城南寨山。
東山墩 在城東北。
盧家山墩 在本邑北界東。
敦家山墩 在滴水檐山。
劉家山墩 在紫山鋪南。
馬家山墩 在文安驛南。
寨子山墩 在葦子鋪南。
文冢山墩 在唐家鋪南。
楊家山墩 在蒿岔鋪南。
煙洞山墩 在酒店鋪南。
豐年山墩 在豐年鋪南,以上各墩舊制低隘,明嘉靖壬子,朱參政增筑高壘,四圍作堵。土峪岔墩 在本村。
楸樹山墩 在城西三十五里劉家圪瘩。寺村墩 在城西北六十里寺村,以上三墩明嘉靖壬子朱參政創修。
楊家山墩 在城西北五里。
飄頭山墩 在城西五里。
西立山墩 在城西滴水檐。
石磕山墩 在西山鋪西五里。
高家山墩 在棗林鋪西五里。
冢子山墩 在唐家鋪五里。
山墩 在酒店鋪五里。
郭家山墩 在城南郭家灣,以上各墩明嘉靖二十六年,邑令金棟增筑。
《綏德州志》高峰墩 圓
墩 峨山墩 以上俱護城。
新安墩 南陽墩 石佛墩
新修墩 滿堂墩 義合墩
虎兒焉墩 張家山墩 以上俱東路。
毛家山墩 周家山墩 陳家山墩 以上俱南路。
欄馬關墩 史家灣墩 以上俱西路。
井兒坪墩 馬家山墩 以上俱北路。
《米脂縣志》城北一臺 城西一臺 文屏山一臺 以上俱護城,知縣寧養氣建旗桿于墩上,義取筆峰,以壯文風云。
北至漁河共一十八墩。
南至綏德州共一十六墩。
東西兩路不設。
延安府物產考
《府志》谷屬
麥 有小麥、大麥、燕麥數種。
荍 有甜、苦二種。
谷 有粱谷、粟谷二種。
黍 有硬軟,丹黑二種。
稷 炒熟頗佳,俗謂炒米。
豆 有黑豆、黃豆、豌豆、白豆、豇豆、扁豆、小豆十馀種。
稻 惟魚河堡多水田出。
麻子 有大小二種。
芝麻 胡麻
蔬屬
〈瓜附〉筆頭菜 香菜 苦菜 蕨菜白菜 芥菜 芹菜 莙荙芫荽 菠菱 萵苣
蘿卜 有紅、黃、白三種。
蒜 有家、野,大、小二種。
蔥 地軟 麻菇 燕兒菜茼蒿 茱萸 猴頭 羊肚西瓜 東瓜 南瓜 甜瓜王瓜 菜瓜 蕙瓜 葫蘆果屬
桃 杏 李 棗柰 梨 櫻桃 核桃梅梨 杉桃 杏仁 榛仁木瓜仁 桑椹 松子 林檎
葡萄
木屬
松 柏 椿 桐槐 楊 柳 桑楸 榆 青棡木 段木三川柳
花屬
〈草附〉牡丹 宋歐陽修花譜延安紅、丹州紅皆謂產之杰然者,自丹延以西尤多,土人刈以為薪。紫荊 芍藥 扁竹花 薔薇刺梅 金盞 珍珠 雞冠迎春 百合 玉簪 蜀葵西番蓮 山丹 十樣錦 月季米殼 山棠 粉團花 玫瑰萱草 指甲草
菊花 有十馀種。
石竹 一名洛陽。
藥屬
麝香 地黃 半夏 益母草蓯蓉 甘遂 全蝎 知母黃芩 柴胡 天門冬 升麻白芷 山查 蒲公英 郁李仁乳香 遠志 大黃 款冬花車前 牽?! ≥牌选 「什萆n術 牡丹皮 芍藥 蒼耳威靈仙 茵陳 連翹 荊芥苦參 五倍子 天仙子 馬兜鈴扁豆 酸棗仁 芫花 薄荷紅花 葶
瞿麥 枸杞子麻黃 桔?! “纵疝肌 》里L斷腸草 瓜蔞 香附子 黃精大戟 豬苓 木賊 兔絲黃
芎藭 地骨皮 紅娘子黃柏 地榆 鼠粘子 夏枯草羽屬
紅鶴 灰鶴 鳩 沙雞鵪鶉 布谷 線雞 半翅烏鴉 喜雀 野雉 鷹鷂 鴿 鸛 鹡鸰慈烏 鳶 ? 鵝鷗 木鴨
鵔鸃 即山雞。
毛屬
虎 狼 狐 兔麃 鹿 獐 獾貍 黃猺 黃鼠
蟲屬
蜂 蝙蝠 蛇 蝎蝣蜒 蟋蟀 蚯蚓 蜘蛛秋蟬 蝸?! 『 ◇腧狎妗 ◎唑选 ∥r蟆
鱗介屬
魚 出黃河者,其味甚佳。
金魚 蟹 鱉
食貨屬
蜜 蠟 麻 席棉花 絨 石炭 瑪瑙鈞石 硝
石油 自石中流出,可以燃燈療瘡。
膚施縣特產
蕨菜 櫻桃 益母草 石油安塞縣
鈞石 其石有花,可以礱硯。
保安縣特產
棗 蓯蓉 絨
安定縣特產
穈谷 青稞 回回豆 玉麥蕎 茴香 苦蕨菜 茼蒿匏
胡豆 俗呼大豌豆。
刺梅 有紅黃白三品。
罌粟花 有紅白紫三品。
珠簾 蔓藤細,白花如珠,氣香。
凌霄花 有紫白二品。
麗春 洛陽 金錢 錦葵半翅 鵓鴣 斑鳩
白雀 紅雀 二雀止食谷米,俱鳴如人語,所謂禽言也。
山竹雞 俗名介刺雞。
獾豬 形類家豕,穴處。
犏牛 犁?! ” ↑S羊
禮鼠
宜川縣特產
麻菇 猴頭菜 羊肚菜 木耳榛仁 青棡木 段木 麝香連
荊芥 苦參 天仙子馬兜鈴 黃
蝦 棉花清澗縣特產
棗 遠志 三川柳
杜梨 即甘棠。
青石 可以礱碑,薄者代瓦。
試金石 黃鼠
延長縣特產
林檎 麻黃 桔梗 香附子石油
乳香 房家原有樹。
延川縣特產
沙果 紅棗 蔓菁 牽牛遠志 石油 棉花
鱉 出邑東南地,名黑水科,有池產鱉。
鄜州特產
郁李仁 麝香 木耳 三川柳蝦
雒川縣特產
棉花
中部縣特產
黃精 大戟 荊芥 木耳田雞 棉花
宜君縣特產
蕨菜 木耳 榛仁 青棡木五倍子 連
棉花 麻石炭 最堅且長。
綏德州特產
甘遂 木賊 兔絲 益母草蓖麻 馬兜鈴 秦芃 苦參樗
米脂縣特產
沙米 食之利大腸,不饑。
豆莢 有黑白赤三種。
堿谷 秫 茨梅 蔓菁芎藭 葑 菘 地木耳沙蕉 蒿 地椒 沙介紫羅帶 藿 茹蓮 荼甜苣 棗林 檎 蘋果檳子 沙果
山木瓜 北方一名文官果,子熟可取油用。葡萄 有金紫二種。
沙柳 又名三春柳,多生水濱。
杜梨 水桐 向日葵 蝴蝶花六月菊 小葵菊
九月菊 色有五種。
款冬花 雙山尤佳。
石竹 一名洛陽。
金盞 一名長春花。
后姚婆 即舜母也,亦曰虞美人。
蒿雀 能逐更夜啼。
黃鴨 即野鴛鴦。
沙燕 布谷 駱駝 黃羊葭州特產
全蝎 豬苓
吳堡縣特產
魚 出沿河地方。
神木縣特產
魚 瑪瑙
府谷縣特產
魚 瑪瑙
延安府古跡考一 府縣
《志》合載本府
〈膚施縣附郭〉統萬鎮 初為夏赫連勃勃所都;后魏滅勃勃,子昌置金明郡又改東夏州;按東漢時,郡邑俱廢;晉陷于外,則鎮之;名自魏始。
延安故城 在府城之東五里許,司馬光有詩云:暮煙凝塞上,堠火落天涯。疑即今之膚施縣東關。
豐林廢縣 在膚施縣東三十五里,本后魏廣
武縣,隋改曰豐林,宋省為鎮。
杜甫川 即牡丹山,在府城南四十里,春時牡丹遍滿,山谷間樵者,競采之以為薪。歐陽永叔花譜所謂延州牡丹與荊棘無異者也。杜甫嘗避亂寓此,范仲淹大書杜甫川三字,鐫于川口屯田府 元時置,在府東;明洪武初,改為稅課司。
清涼勝概 在城東,即尸毗修行處;為洞者三,曰萬佛,大小佛像萬馀,皆石鐫;曰石仙;曰桃花;金梁文仙鑿。山半有泉二,曰鷲峰,寺僧垂綆以汲;曰定甲,其泉溫潔,雖寒不凍,流入延水,懸崖飛磴,畫棟雕欄,凡漪翠迎薰者,皆飄緲欲仙,為一郡麗矚。
柳湖 在城東南五里,延利渠水從北入城,復穿城南出,溢而為湖,以多種柳于堤上名柳湖。唐李益有路傍幾株柳,此路向延川之句。供兵硙 在府城南,司馬光有詩。
飛蓋園 在府城南,宋龐籍游樂處。
撒珠坡 在仙石洞下,相傳仙人以豆易柴,樵夫輕之,撒于地上,則珠滾滾,土人常有干草棘中拾其珠顆者,稱奇景焉。
插金巖 在萬佛洞下,相傳沿坡草苔中,曾有僧童墜銅匙于中者,須臾,覓之乃成金,后爭以銅鐵投之,則皆變。土人競逐靡寧,乃刈其草。膚施境 在城之東山,世傳尸毗佛修行之地,有鷹逐雀,尸毗割膚以飼之,后以此名邑。延水城 在城東北一百十里。后魏安民縣;隋廢;唐復置,改為延水縣;宋省為鎮,入延川;今為延水關。
門山廢縣 按
《一統志》:在城東南一百八十里,周宣帝分汾川、云巖二縣地,置門山縣。唐宋金因之,元并入宜川。
尸毗巖 即在膚施境,后有石巖,傳藏佛骸。西佛洞 在城之西山下,內多石佛,今存其跡。源頭活水 在城北門外西溝內,直流,入府學泮池。
范公井 在嘉嶺山半,當二水合流之沖,范仲淹于山為砦鑿井,后人以名。
狄青牢 在城北十里,筑土砌石于下,傳言狄青受困處。
詩灣 清涼山寺之阿,峰回路轉處,名人題詠石刊甚多,臥者、立者,參差而偃仰者,巨細磊落,里人呼為詩灣。知縣翟善以名可傳,即勒石名之。
琵琶橋 在梵王宮右,石橋懸洞,人躡其上,以足擊之則錚錚有聲,如琵琶節奏。傳仙人遺跡。桃花洞 在仙石洞內,有石孔如隙洞,門刊仙人半身并棋局,歷久不壞,傳大雪時則桃花飛片。
蓬萊島 在清涼山阿,諸峰參差,下臨延水,名人題詩石上。
摘星樓 在府東嘉嶺山上。范仲淹守延時建。居疾樓 在城上,元總管袁湘居疾疫之民,市醫藥,多痊,后人思之,故名。
迎薰亭 禊堂
翠漪亭 以上三址皆韓魏公琦創,俱在柳湖上。
安塞縣
敷政廢縣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魏因城縣。唐天寶年,改敷政,有龍潭,水深無底,禱雨輒應。金城縣故城 唐宋金縣名,在城南一百三十里,形如金字,故名。
新安砦 在縣北五十里栲栳砦之西龍門口,平控塞門一帶。宋招討使命部將王信筑。龍安砦 在縣西一里,山高數百丈,險夷不等,狀如盤龍。
金蹄犢子殿
《梵書》曰:昔有犢子出石縫中,金蹄銀角,化見玻璃,王因立此廟。
青州城 在縣西南一百里,與馬超洞對。蘆關嶺城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
長城 在縣北五里,相傳蒙恬所筑。
馬超洞 在縣西南洛河川。
甘泉縣
臨真故城 在縣東一百八十里,本漢高奴地。后魏置縣,唐宋因之,元并入甘泉,今為鎮。雕陰廢縣 在縣南四十里,漢置,因山而名,后廢,宋司馬光經行有詩。
黑城 在縣東一百七十里庫利川口,赫連勃勃置,依山為址,崎嶇不正,故名。
石門城 在縣西六十里,宋楊廣住兵于此,故
址尚存。
曲江池 在城南八里,有泉,其水清洌而甘,山回地秀,人傳為小曲江,時有瑞云祥霧繚繞其上。
琵琶亭 在城內察院臺基上,以足躡之,則錚錚有聲,與郡城清涼之琵琶橋同傳。
保安縣
呂布窯 在縣東六十里,有艾蒿嶺、爛柯巖,號為龍窩,呂布生此,有窯穴呼為呂布窯。
圣人道 在城東七里,赫連勃勃起兵,自夏臺入長安芟平山谷,開此道。
栲栳城 以縣界栲栳谷而名,唐咸亨間,駐禁軍于此,宋設保安軍,元因縣焉。
金湯城 在縣西北二百二十里,本舊寨,宋元符初筑,基址猶存。
原林城 在縣北五十里,上三城,俱范仲淹守邊之處。
順寧砦 在縣北四十五里,宋筑元廢,明洪武年,立順寧巡檢司。
范將軍馬營 自昔傳為范仲淹守地,明正統十三年重修,改為靖邊營,設立官軍備禦。長城嶺路 宋慶歷中,韓范經略延綏,控制西夏,置保安軍,切近夏界,自軍北歸娘族六十里,過長城嶺至秦王井,經河北九驛至古靈州懷遠鎮七百里,懷遠即今寧夏。元昊時,以懷遠為興州,建都居之。
兀剌城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明正統三年,都指揮曹勝重修,改為寧塞城,設立官軍備禦。狄家城 在城西南九十里,狄青屯兵守此,有遺跡。
杏子城 在城東北八十里。
韓家灣 韓世忠故里。
業秀閣
《元志》在舊郡冶之右,最稱名勝,題詠甚多。
安定縣
安定砦 在縣東,宋種諤遣屈珍率兵通黑水安定堡,與夏人遇,大敗之,即此元升為縣。明洪武年,仍為安定縣,立安定砦以屯軍守備。黑水堡 在縣北一百八里,金以李顯忠為蘇尾九族都巡檢使駐兵黑水堡,即此。
白洛城 在縣西北八十里。明洪武年開設,宣德九年指揮張英重修。
丹頭縣 漢置,后廢為鎮。
通西古城 在城南四十里。
安西古城 在城北三十里。
平西古城 在城北八十里。
關川古城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洛交砦 在城南鳳翼山之嶺,東漢時,寇帥盧方負固據守,雄峙一方,光武親討平之。
花石崖 在城東七十里石山之阿,懸崖聳翠,下接河流,千壑萬孔中,玲瓏工巧,宛如太湖石狀,其上神像不可數計。
佛溝水 在城西四十里,有泉一,泓深三十尺,甃以磚甃,形八角,經數百年不浚,泉無消長,因名圣水,歲久,厓土崩壓。萬歷丙申三月,時久不雨,知縣惲應翼默禱之,令鄉人開浚,即雷雨大作而足之所,立復出一泉。
五?!≡诔菛|二十五里,似王侯之封無名氏。
宜川縣
汾川廢縣 在縣東七十里,本后魏安平縣,后周改汾川,宋省入宜川。
云巖廢縣 在縣北八十里,山巖重疊如云,故名。后魏置,唐因之,宋熙寧中,省為鎮。
門山廢縣
《寰宇記》載:在縣西七十里,
《一統志》載:在府城東南一百八十里。周宣帝分汾川、云巖二縣地,置門山。唐宋金因之,元并入宜川。丹州故城 在縣東北二十九里,本后周丹陽縣,隋置丹陽郡,唐改為州,元省。
咸寧故城
《一統志》:在縣東四十五里,
《通志》在縣東一百里,今縣東皆大峰,峻嶺無可立縣處。或當在白水里境內,則
《通志》為確,按以上五址,諸記志參差不一,道里遠近亦不一,或即其地改其名,或改其名并移其地要之古宜川在郭下,今宜川在赤石川口,因汾川置汾州,改名不易地者也,以汾州改丹州,改名并易其地者也。云巖則別置者也,門山又分汾川,云巖之地而別置者也。丹州領宜川、云巖門山諸縣,指郭下之宜川、丹州,唐永徽中,移于丹陽,則赤石川口之宜川矣。
石溞
《名勝志》云:縣北石溞下三里,黃河中流有石扼之,蓋禹鑿河導流之處,謂壺口也。
《禹貢》壺口注:在北屈縣北,即今山西吉州,宜與吉相對,止隔一河,其地面水勢偏重,在宜故土,人以壺口為滴溞,云石溞在原上近溞,故以此名村。村頭有古碑書,壺口、佳境兩省通衢,蓋指石溞下水南渡口也。又按
《水經注》:數里之外,便覺霧雨沾人,則水勢排空,迅如箭,括其高九里之言不虛矣??h北之縣指郭下,非今縣治。
白鶴觀 故址在縣南,去縣僅三里,有倒碑,俗號碑子胡,衕碑文剝落不可讀,乃唐明皇夢李耳處,觀制類、興慶宮、鐘鼓之聲聞數里,軒轅皇帝之封始于此,后數年再見于揚州,故兩地皆有白鶴觀,此為夢真容碑也。碑倒五百年,五代勸農使立之,復倒,五百年土蝕其半,按
《金石錄》再考之,唐人詩話始得其概,
《雍錄大記》《通志》皆未收,則古碑埋沒于窮谷者多矣。
圣馬道 在縣北九十里,舊傳唐太宗乘馬至此,乳駒考之史策,惟唐肅宗獵于上宜川,太宗并未至宜,今石上有馬跡存焉。
七郎山寨 在縣南,為縣主山。舊傳宋將楊業之子七郎屯兵筑城,地勢險阻;元參政朱希哲據守。
庫砣 在縣西北,二十里,川南為漢,北為番,其人于川內,共締香火,故呼香火為庫砣。
玉蓮池 在縣境,池有萬頃,為一方之勝,今不可考。
清澗縣
寬州舊壘
《名勝志》云:在綏州之廢城平縣內,此為寬州舊壘,今縣東三十里有石城,故寬州也。
《縣志》云:即今后山砦,唐初置。
王宿里 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兵過此宿焉。有方石為王眠處,無蚊,邑人白乃貞有詩。綏平砦 在縣西一百里。宋慶歷中,置李顯忠破紅巾寇,乞即羅于此。
黑水砦 宋慶歷中,置李永奇世為都巡檢,駐兵于此。
白草巖新井 按
《縣志》:宋嘉祐中,內殿崇班白草砦主康,惟幾鑿試,秘書省校書張頌記,
《名勝志》則云:正德間,邊患告急,縣令趙輅恐石井不足用,更鑿一井,引東河水自城下穿入,意創自宋而明復淘之也。
大歸原 相傳宋時有女歸寧于此,坐而化,故名。
種公井 即石井。初世衡城清澗,雖據險隘而乏水泉,慮不可守,鑿地十五丈,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金,卒得泉,萬人歡呼,以為神。祭風臺 在縣北一里,高百丈,上有風伯遺址存焉。
李公窯 在縣東北百步,相傳李顯忠母避雨窯內,適生顯忠,紅光滿地,后有暫棲者,輒生疾,不敢復居。
翠光亭 在白草砦,康惟幾構張頌記。
懷寧城 宋慶歷中置。
營田砦 宋種世衡營田處。
順安砦 即唐初南平州安州縣,宋初建南安砦,康定中棄之,慶歷中重修,改今名。
清澗砦 即隋綏平縣地,名清澗川,宋慶歷中筑。
新關渡 即宋種世衡致河東粟處。
漢王寺 相傳漢王曾駐蹕于此。
大佛寺 宋皇祐年建,相傳有異僧欲募緣創剎,忽重霧三日,及解,惟存石佛一尊,高丈馀,故名。又土人痘疹者,皆乞藥于佛,以占吉兇。石臺寺 宋僧王嵩寓此,邑令廖元發觀風憩此,有詩。
延長縣
??雞臺 在縣西三十里,九峰相連不斷,下為??雞臺,世傳唐宋盛時,公子分封游樂??雞之所,又謂仙人??雞,于此未知孰是。高奴砦 在縣北二百步高部山,四面陡絕,元脫列伯令參政何遠筑以屯兵。俗訛為高奴非。石油井 在縣北九十里,井出石油,取者以雉尾裛之,采入缶中,燃之如麻油,多煙,煤為墨至佳,更療瘡疾。
《通志》云:屏山之下翟水徑之,水面出油可以燃燈,又不止石井矣。
翡翠樓 在城東六十里,石臺高百丈,周四百馀步,今存其址。
延川縣
白浮圖寺 距縣六十里,寺前有七冢,人相傳以為夏王疑冢,云惜未見,諸史傳姑存之以備考。
響水潭 俗傳夏王葬潭底,其上建夏王廟,遺
址猶存,邑人遇旱乾,祈禱詣潭取水。
永平砦 縣北九十里安定縣界,金置。
南砦 在縣南一里高阜上,元知縣張廷祐筑以屯兵,今為樹藝地。
延州石液 縣北九十里,按
《過庭錄》云:生于水際沙石,與泉相雜,稠稠而出,其煙甚濃,試制為墨,黑光如漆,遂識文曰延州石液。
文安城 在城西南三十里,西魏為文安縣,尋改為文安州,隋改文州,今為驛。
延水縣 在城東南七十里,魏置安民縣,隋廢,唐復置,改為延水,宋熙寧八年,省為鎮,入延川,今為延水關。
小瞿塘 南為岡,北為砠,中有石澗,澗形甚隘,水由上下流,清濤湍急,噴涌如云,云間張文藻于石磕上,鐫山川奇處四字,古名小瞿塘。石油井 在縣石油溝,六月取之,可以療瘡。
鄜州
鄜畤 秦文公東獵汧渭,夢大蛇止于鄜畤,以問史敦,敦曰:此上帝徵君祀之于是,作鄜畤祠以祀天。
高奴舊城 在州東五里,項羽封董翳為翟王即此。
杏城鎮 漢將韓弧伐杏木為柵,以抗騎兵,后魏改置東秦州,廢,帝復改為鄜,按
《一統志》:在中部東七里。
三川縣舊城 州東八十里,本苻秦長城縣,魏改三川縣,唐又分置直羅縣,以華池水、黑水、洛水三水所會為名,今改三川驛,州西一百二十里有直羅巡檢司,即舊直羅也。
監軍臺 在城南五里,唐尉遲敬德演武處。五交城 自杏城移理于五交城,即今治五交者,洛水并大小塞門水為五。
保大樓 在州內,即譙樓,唐建州,置保大軍節度使,故名。武元衡有詩。
塵玉亭 唐詩人羅虬作鄜坊從事賦,比紅兒詩曰:花落塵中玉墮泥,香魂應上窈娘堤。欲知此恨無窮處,長倩城烏夜夜啼。宋康識建亭,因摘塵玉二字為名。
杜甫草堂 在州南六十里,杜甫避難寓此,即三川也。又州西北三十里羌村有杜甫窯,壁上詩甚多。
牛武城 在城東北四十里,漢董翳遣步將筑城練兵,蓄牛數千,以備戰用,故名。
直羅城 在城西一百里,隋崔仲方所筑,名為直羅縣,元明為巡檢司,今廢。
長城 在城西南四里,秦將蒙恬所筑。
馬尾崖 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世傳唐太宗出征至此,暫憩,有馬尾倚山遺跡,故名。
黑鷹崖 在城東二十里,舊多黑鷹棲于崖,人傳唐太宗過,見而射之,矢跡猶存。
任光故里 漢河陵侯石碑立南門外,子孫甚蕃,住羊村。
駱駝巷 在城西北三十里,杜甫游梅柯嶺,往來止宿于此。
圣人條 從山嶺修成大路,可并行二三輛車,遇險阻則轉折,蜿蜒自西塞外來,經慶陽入鄜境,至西安嵯峨山,而盡不知何代為何而修。意始皇三十三年使蒙恬除直道,由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或即此也。
振武臺 在城西北二百里,秦王征突厥登此,故名。
四仙臺 在城南七十里,內有仙人溝。
仰山西墅 在龜山下,郡人宋參政別業。磨劍崖 在城西一百里,唐太宗征討至此,磨劍崖上,磨痕猶存。
花園莊 在州北四十里,產牡丹,唐杜甫嘗游春于此。
九成宮 在鄜州城西二百里,即隋之仁壽宮。樂心亭 在鄜州城東五里。
雒川縣
康定軍 在縣東南七十里,本隋鄜城郡,唐改為翟州,又改禧州,元并人洛川,其城緣溝崖而筑,有楊班湫水,宋范仲淹請建鄜城,為軍以河中府同華諸州,中下戶租稅就輸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糴十之三,民免輸勞,詔從之,今為巡檢司。
鄜臺 在鄜城東南二百步,宋范純佑為監簿時所筑,純佑,仲淹長子。
鄜城廢縣 在城東南七十里,隋置鄜城郡,唐為鄜城縣,改翟州,又為禧州,后復為縣,元至元間,并入洛川。
楊侯村 在城東南六十里,即楊班故里。姚萇故城 在縣北三十里。
太尉里 在城東五十里,山水周回中有宅,宏敞,石狻猊十馀枚,土人悉姓拓跋氏。
令公門 在城南一百里,為元元帥之里,今其門梁棟猶存,梁有記五十馀字。
赤雁營 在城南九十里,秦將軍楊班立陣之地,因赤雁落營,故名。今建楊三郎廟,下有龍湫,祈禱輒應,土人歲時報賽。
望仙臺 在蒲山麓甘石寺,即古韓城也。漢武帝駐蹕望蒲擲而筑。
拜仙臺 在蒲擲觀內,即仙人對奕爛柯處,相傳漢武帝自朔方回謁橋陵時過此。
員家原 元員德七世同居之里,御史張曉題旌曰義門,今坊碣尚存,族裔甚眾。
中部縣
軒轅柏 在軒轅廟,考之雜記,乃黃帝手植物,圍二丈四尺,高可凌霄。
掛甲柏 在軒轅廟,黃帝既滅蚩尤,歸而掛甲其上,至今樹皮每尺許有排痕密布,彷佛鉆甲狀,柏液中出,似有斷釘在內,老干細枝痕跡皆一,為古今奇景。
卜居城 在縣東二十里,晉公子重耳出亡時所筑,廢址猶存。
祈仙臺 在縣西,即橋山。山前有祠,云漢武帝所筑,山北有上善泉,唐刺史崔駢導入城中,以資溉汲,至今賴之。
翟道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漢置,后漢省,穆天子傳癸酉,天子命駕八駿之駟,造父為御,徑絕翟道,升于太行,郭璞以為隴西狄道,非也。杏城 在縣東七里,姚萇所筑,后魏于此置東秦州。
坊州城 在縣西南,唐高祖作牧鄜州于州界,置有馬坊,武德二年,高祖駕幸,結構之處猶存,圣情永感,因置坊州。
南城 在縣南四里。
潛龍洞 在縣西七十里三鳳岡下,其形邃窈,世傳仙人居此。
張三豐遺詩處 在軒轅廟側玉皇廟東壁上,碑記元至正庚子,三豐手題。
《舊志》載:明永樂間,三豐至廟索道士張清買瓜,歸則題詩壁上去矣。
八面樓 在縣南二里,遺址存。
插劍石 在城西郭外滴珠泉下,上有石竅,形如劍鞘,傳小秦王插劍于此,旁刊詩詞甚多。雕窩窟 去城十里,有鷹鹯常孕卵其間,至今多出鷙鳥。
祈仙臺 在縣橋陵前,漢武帝至朔方還,祭黃帝于橋山時所筑。
宜君縣
玉華宮 在縣西鳳凰谷內,此谷常有五色雀翔集,因名。本縣人秦小龍宅。太宗曰:小龍出大龍入也,谷中有地九頃,乃建玉華宮九殿五間,敕正殿覆瓦,馀皆葺茅,當時以為清涼勝九成宮云。后改為寺,寺內有蕭成殿軒,元奘法師于此院譯經,每言此寺,乃閻浮之兜率天也。宋熙寧間,于山前獲一角獸,時以為麟,杜甫有詩,去縣三十五里。
升平廢縣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唐置,宋熙寧初省為鎮,舊有礬場。
皇后里 在城東九十里,相傳古皇后故里。升仙臺 在城西三十里焦砦村,即王老升仙處。土人云:自古此村不降雹雨。
清風崖 在城東南,冬不積雪。
孟姜女祠 在城南三十里哭泉旁。
綏德州
上郡城 在州城北,春秋白翟地,晉文公初霸,白翟居于西河圁洛之間,其后三家分晉,魏有西河上郡,秦扶蘇太子監蒙恬軍于此;漢武帝徵六郡,良家子此其一也。宋蘇軾有種將軍諤破賊志喜詩。
蘇臺 扶蘇臺也,有曉角,山在州城內。諺以曉角初晴,蘇臺返照為對。城南三里有嗚咽泉,即扶蘇賜死處。
月兒臺 在州北二里,其上極高亢,其下臨水,夜月照臨,光采如晝。士大夫中秋之夕,攜酒玩月于此,故名。
朔方臺 州東一里無定河東岸。漢李廣為上郡太守,征朔方所建。州東有李廣寨及西之土門、北之孤山、西北之柏林,凡十六寨,俱隸州籍。吳兒城 州西四十里,赫連勃勃破劉義真于
長安,掠其人筑此城以居之。
相思亭 在州東三十里太山之麓,二水所交平皋上,司馬光有詩。
臨夏城 在州西九十里,其地本名啰巖谷嶺。宋元符初筑,賜名臨夏。
義合廢縣 在城東北五十里,元至元四年并入綏德,今為驛。
克戎城 在城西六十里,本夏之細浮圖寨。宋元豐中收復;紹圣中,賜今名。
威戎城 在城西一百三十里,其地本名升仙塔,宋紹圣中賜名。
晉溪洞 明少師太原王瓊謫戍所居。
鐵笳坪 在城東南四十里,金大定中,置第二將營。
滿堂川 在城東五十里,宋女將楊滿堂曾在此屯兵。
欄馬關 在城西十里,宋元符中賜名。
李廣寨 相傳李廣屯兵處。
大會坪 舊有清流、香稻,萬樹森蔚,郝汝松別墅也。
米脂縣
永樂城 縣西六十里,米脂川之西、宥川之東,二面重岡峻嶺,路僅可通車馬,中無井泉,城連無定河,浸漬之馀,可以給食,宋徐禧因沈括之言筑城于此。
嗣武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本舊啰兀城,宋時置。
暖泉砦 在縣東六十里,金置,地有溫泉。碎金鎮 在縣北四十五里,又有碎金崖,自昔與西夏人互市處。
圁陰縣 漢西河圁陰地,以在圁水之陰,宋即葭蘆川立寨,金升為州。宋將韓義敗夏人于葭蘆西嶺即此。
馬戰石 在城西里許,石上有馬蹄跡,深三寸馀,傳為古戰場。
桃園子 州西三十里,又有竹箭塢,以地產桃樹竹箭也。
轆轤石 在州東南八十里拍窊山頂,半露其形,酷似轆轤。
鞦韆塢 在州東北百里,兩山之頂,大樹橫其上,中為路,行人若鞦韆過。
舊稅課司 在州西北五十里通秦砦下,乃前代蕃漢互市處。
撫寧縣 在城西一百四十里,后魏置,唐屬銀州。
開光縣 在城南四十五里,后周置開光郡,唐平梁師都置開光縣,屬銀州。
真鄉縣 在城東北一百五十里,唐時置,屬銀州。
等曹峰 在城東七十里,相傳為關公等曹公處。
馮家山 在城北三里,其莊之西山最峻,有泉涌,峰頂亦勝跡也。
高家山 距城北五里,山下有石洞,可容數萬人,系高堂之鼻祖高慶故里也。明太祖時,慶與賀洪負固后,慶斬洪投誠,賜世襲指揮。
貂蟬洞 在城西艾蒿坡,亦俗傳也。
榆林溝 在城北十五里,有老君遺跡,印石如踏泥。
流金堰 在城南河,知縣孫繩武創興水利,今廢。
飲馬橋 在城北。
清涼寺 在城北九十里,其殿門,相傳魯班俱用木查以唾成之。
葭州
馬戰石 在城西里許。
桃園子 在州西三十里。
轆轤石 在州東南八十里。
鞦韆塢 在州東北百里。
舊稅課司 在州西北五十里。
傍仙坪 在縣北十里,相傳昔有仙人集此。吳州城 元建。
神木縣
新秦廢縣 在縣東北三十里,漢武帝徙貧人于關以西及朔方以南,謂之新秦中。
五原城
《漢書》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寨數百里筑城列障至盧胊山,即舊銀城廢縣北光祿寨是也。
青?!∠鄠鳛橥跽丫#萁园?,惟此冢上獨青。
李陵臺 在縣西北境內,疊石為之,夏人援騎
多候于此。
銀城廢縣 在縣南四十里,本后魏之石城縣址。
連谷廢縣 在舊麟州北二十里,本隋鎮,唐置為縣。
神松 在縣西十五里楊家城內,有松二株,縣以之為名。
云州故城 在縣東三里,元初立州,后廢為縣。麟州城 在城北四十里,本漢新秦地,唐置州,宋因之,今陷于夏。
府谷縣
百花塢 在縣內,石晉以后,折氏子孫世為府州刺史,創此塢于郡圃,為一方之勝。
桃花洞 在縣南崖洞口,通東崖,其中有朱砂,洞門光艷若桃花,南崖畔有千佛洞,鐫設甚古。芭州舊城 在縣北九十里。
固城 在縣東北五十里。與清水營相近,有泉水,兵卒賴焉。
柴城砦 在縣東北一百里,接大漠。
清水營 在縣北六十里,舊有城址。明成化五年,立營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