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匯編戎政典
第二百五十五卷目錄
馬政部匯考七
皇清〈總一則 順治十五則 康熙二十四則〉
戎政典第二百五十五卷
馬政部匯考七
皇清
《大清會典》:上駟院阿敦大臣、侍衛、員外郎、主事,分掌
廄牧之事。凡馬館:
御用良馬館三處,紫禁城內一處,瀛臺二處,走馬館、
小馬館、對子馬館各一處,俱在紫禁城內。應用馬館一處,在圓城西邊南苑內。辨別換班馬館二處,應差馬館一處。
御馬廄等駑馬館四處。
凡牧養馬匹:
御用馬及養老馬,每匹日給豆三升,草二束半。大凌
河換班馬,每匹日給豆三升,草三束。差馬每匹豆二升半,草二束半。小馬騾、對子馬、射箭馬及駑馬,每匹豆二升,草二束。
御用馬、騎射馬,每年三月二十日起,在苑內放青。五
月二十日進館避暑。時
御用馬每匹減豆一升,草一束。七月初十日,仍放青。
九月初一日進館,照常牧養。其差馬,每年三月二十日,一半令在南苑內放青。九月初一日,進館喂養。
御馬、廄駑馬,每館各八十匹,每年三月二十日起,在
南苑內放青。九月初一日進館喂養。
御馬廄等館駱駝群放青時,留備用駱駝各十匹,照
駑馬例牧養。至進莊時,仍令一體牧養。
南苑內馬館,除養老馬不放青外,其荷蘭國兒馬、騍馬、朝鮮國、兒馬、小川馬、騍馬、大凌河馬、群換班馬、應差館駑馬,每年三月二十日放青,九月初一日進館牧養。
凡各館所屬地方,每年酌量收取羊草牧馬。凡各館馬出外聽用,及月小建日,其草料等項,年終扣算核銷。
凡馬群:
御用馬群二處,騸馬群十八處,駱駝群四處,大凌河
騸馬群二處,騍馬群十處。
盛京騍馬群三處,游牧地方騸馬群二處,騍馬群
十五處,騸駱駝群二處,騍駱駝群十處,上都地方騸馬群二處,騍馬群十五處。
凡馬群收養,每年
御用馬群用豆各四百五十石,騸馬群用豆各三百
八十石,駱駝群用豆各二百八十石,草束隨豆。每年自十月初一日起,至四月十五日止,進莊牧養。將群數及馬駱駝所用豆草數目,預行文所屬地方派送,交各群首領等監牧。四月十六日,起至九月三十日止,令在蒙古地方放青。差護軍校三員,護軍三十名監放,阿敦侍衛各二員輪班管理,至游牧地方,騍馬群所生馬駒,交騸馬群教練。
山海關外大凌河騍馬群,用豆二百石,草束隨豆。每年十月初一日起,至三月三十日止,進莊牧養,豆草亦行文所屬地方派送,交各群首領等監牧。四月初一日起,至九月三十日,出外放青。
盛京騍馬群牧養放青,俱照大凌河馬群例。其各
莊豆草,該佐領酌量派定。所生馬駒,教練訓習,送進。
凡外藩進貢馬匹,四十九旗蒙古王、貝勒、貝子、公、臺吉、他布囊、喀爾喀、厄魯忒等國進貢馬、駱駝,由大臣侍衛啟奏,與本院大臣侍衛公同驗試,分別差等,啟奏收取,行文所屬衙門,估價給賞。
歸化城兩旗,每年四季貢馬一百六十三匹。喀爾喀土謝圖汗、車臣汗、查薩克圖汗、丹金喇嘛、那顏臺吉等,每年四季進貢白馬各八匹,白駱駝各一匹。
康熙七年,令公主等進貢馬二三匹者,收取二匹。其三匹以上好馬全收,尋常者再收二匹。王、貝勒等親來貢馬,俱尋常者,收取三匹。有好者,全收。其尋常者,再收二匹。貝子、公等親來貢馬,俱尋常者,收取二匹。有好者,全收。其尋常者,再收一匹。王、貝勒等之母妃、母舅等進貢者,或披
甲好馬,或尋常馬,收取各二匹。郡主以下進貢者,尋常馬,收取各一匹。臺吉等進貢駱駝、馬匹,照定例收取。王、貝勒等非親來進貢者,或好馬,或尋常馬,各收取二匹。貝子、公等非親來進貢者,止收好馬。若尋常之馬,停其收取。厄魯忒、喀爾喀進貢好馬,上等頭目各取馬二匹,上等頭目其次臺吉等進貢皮張等物,止取馬各一匹。厄魯忒、喀爾喀妃等進貢馬,各收馬一匹。二十一年,
諭太仆寺:馬駒內,每年擇取,送進內廄。
凡均查馬群、騸馬群,每三年均查一次,按馬數多少定為三等。頭等者,給賞。二等者,免議。三等者,鞭責。各群首領、副領以查出多少之數,分別給賞、鞭責。
御用馬群及駱駝群均查之數,以十五匹多少為頭
等賞罰,十匹多少為二等賞罰,五匹多少為三等賞罰。其游牧地方,與上都地方,騸馬群均查賞罰之例,俱照此行。
凡騍馬群,每三年均查一次。在山海關外、大凌河地方者,三年內,每騍馬五匹,孳生二匹。在
盛京游牧地方,三年內,每騍馬三匹,孳生一匹。若
額外多一百六十匹以上者,為頭等賞,首領狼皮
或狐皮
一領,緞羔裘一領,牛一頭。副領緞羔裘一領,青布十疋。多八十匹以上者,為二等賞,首領緞羔裘一領,牛一頭,青布十疋。副領牛一頭,青布十疋。多一匹以上者,為三等賞,首領牛一頭,青布十疋。副領牛一頭。游牧地方頭等賞,首領青布六十疋,副領青布四十疋。二等賞,首領青布四十疋,副領青布二十疋。三等賞,首領青布二十疋,副領青布十疋。孳生馬數少一匹以上,五十匹以下者,各群首領鞭責五十,副領鞭責四十。少五十匹以上,一百匹以下者,各群首領鞭責七十,副領鞭責六十。
凡游牧地方騸駱駝群,每六年均查一次,亦按數多少為賞罰。應賞者,首領青布二十疋,副領青布十疋。應罰者,首領鞭五十,副領鞭四十。凡騍駱駝群,每六年均查一次,每駱駝四只生息二只。若溢數者,給賞。頭等者,賞首領青布六十疋,副領青布四十疋。二等者,賞首領青布四十疋,副領青布二十疋。三等者,賞首領青布二十疋,副領青布十疋。不足數者,治罪。頭等者,首領鞭七十,副領鞭六十。二等者,首領鞭六十,副領鞭五十。三等者,首領鞭五十,副領鞭四十。至游牧地方,總管馬群群長,不論生息多少,其所管馬群賞罰相半者,免議。若七、八群有賞者,賞鑲領緞羔裘一領,青布二十疋。九群、十群有賞者,賞狼皮
或狐皮
一領,青布二十疋。十一、十二群有賞者,賞狼皮
或狐皮
一領,鑲領緞羔裘一領,青布二十疋。七、八群有罰者,罰牲一九。九群、十群有罰者,罰牲二九。十一、十二群有罰者,罰牲三九。
凡
御用馬群、騸馬群、駱駝群、大凌河地方騸馬、騍馬群,
各首領內有應賞者,照例給賞應。罰者,頭等罰俸九個月,二等罰俸六個月,三等罰俸三個月。至游牧上都地方各群首領內,有應賞者,照例給賞。應罰者,頭等罰牲九頭,二等罰牲七頭,三等罰牲五頭。
凡馬群、駱駝群,馬、駱駝有白晝失去者,責令巡察人賠補。不能賠者,鞭一百。至遇大風雨、大雷電驚失及昏夜失去者,亦責令巡察人賠補。不能賠者,鞭七十。該班各群首領,有馬失去者,鞭八十。有品級者,準折贖。首領未去者,副領鞭八十。該班侍衛失去馬、駱駝四匹以下者,免罪。五匹以上者,罰俸六個月。阿敦大臣失去馬、駱駝四匹以下者,免罪。五匹以上者,罰俸三個月。護軍校、護軍被賊偷去馬駱駝者,俱治罪。康熙二十二年,題準馬駱駝群有失去者,首領免責,罰俸三個月。
凡春秋二季,每年為騸馬、騍馬群,致祭馬神。祭后,將所派定之馬拴記。
凡各群給與乳牛、犍牛,其所生息之牛,俱交所屬衙門。
凡群館內,每年有疲敝不堪用之馬,交該管衙門給發。
內府匠役人等:
凡額設員役烏林人六名,各館首領十四名,副領二十八名。各群首領八十八名,副領一百二十八名,獸醫二十五名,館丁、群丁共一千七十六名,護軍六名,夫役四十三名,鐁草夫頭六名,鐁草夫四百八十二名。
營馬:
京城巡捕三營兵丁馬一千二百匹。
直隸撫標官員馬四十四匹,兵丁馬二百匹。鎮標官員馬一千二百四匹,兵丁馬五千七百九十九匹。馬蘭口官員馬四十匹,兵丁馬一百八十匹。
山西撫標官員馬四十四匹,兵丁馬一百匹。鎮標官員馬六百八十匹,兵丁馬二千三百九十七匹。
陜西督撫標官員馬二百三十二匹,兵丁馬五千九百匹。 提鎮標官員馬二千二百六十匹,兵丁馬三萬三千三百六十三匹。
四川撫標官員馬三十二匹,兵丁馬三百匹。提鎮標官員馬一千一百三十四匹,兵丁馬五千七百匹。
云南督撫標官員馬一百六十匹,兵丁馬一千一百八十匹。 提鎮標官員馬一千一十二匹,兵丁馬四千四百二十匹。
貴州撫標官員馬四十四匹,兵丁馬一百五十匹。 提鎮標官員馬八百一十匹,兵丁馬二千六百六十匹。
廣西撫標官員馬四十四匹,兵丁馬一百五十匹。 提鎮標官員馬六百二十八匹,兵丁馬八百一十六匹。
湖廣督撫標官員馬一百六十匹,兵丁馬四百六十匹。 提鎮標官員馬一千四百五十四匹,兵丁馬三千二百二十三匹。
廣東督撫標官員馬一百九十二匹,兵丁馬一千一百四十六匹。 提鎮標官員馬一千八百九十六匹,兵丁馬五千一百四十五匹。
江南督撫標官員馬二百一十四匹,兵丁馬一千三百二十四匹。 提鎮標官員馬一千二百八十四匹,兵丁馬三千六百四匹。
浙江撫標官員馬四十四匹,兵丁馬一百五十匹。 提鎮標官員馬一千二百八十六匹,兵丁馬三千八百八十匹。
江西撫標官員馬四十四匹,兵丁馬一百五十匹。 鎮標官員馬四百六十四匹,兵丁馬一千二百六十五匹。
福建督撫標官員馬一百三十匹,兵丁馬一千一百九十五匹。 提鎮標官員馬一千八百六十八匹,兵丁馬四千七百四十三匹。
山東督撫標官員馬一百三十匹,兵丁馬六百八十匹。 鎮標官員馬五百三十八匹,兵丁馬三千一百四十五匹。
河南撫標官員馬四十四匹,兵丁馬二百匹。鎮標官員馬二百八十八匹,兵丁馬一千八百匹。
牧廠草場:
鑲黃旗牧馬廠地,坐落武清、寶坻,東自唐畦,西至陳林莊七十里,南自張家莊,北至上馬臺九十里。
正黃旗牧馬廠地,坐落天津衛,西北自俞家莊,東北至小稍子口三十五里,西南自孫家莊,東南至秋家莊四十七里。
正白旗牧馬廠地,坐落天津衛,東自好字沽,西至白家莊四十二里,南自城兒上,北至清溝六十五里。
正紅旗牧馬廠地,坐落甕山二百五十晌,盧溝橋西高陵四百六十六晌。
鑲白旗牧馬廠地,坐落通州四百一十四晌。鑲紅旗牧馬廠地,坐落順義縣天主馬房村五百八十八晌,盧溝橋西八十晌。
正藍旗牧馬廠地,坐落豐臺王蘭等莊,東西三十里,南北五十里。
鑲藍旗牧馬廠地,坐落草橋十里,廊房八里。
國初馬政,有陜西省之苑馬寺七監,有大庫口外
之種馬場,俱隸于兵部。至康熙四年,裁革寺監。九年,令大庫種馬場事務,歸并太仆寺專管。至各營買補撥給之令,朋扣賠樁之法,及茶馬奏報之規,依類可考。若夫內廄馬匹領在上駟院者,部寺不得而與云。
順治二年
《大清會典》:順治二年,差茶馬御史一員,轄陜西五茶
馬司。 又給茶中馬,發莊浪等營堡騎操。 牧廠草場,順治二年,題準
御馬館王、貝勒、貝子等馬館,俱按各該旗地方牧養。
又題準天師庵草場,設馬法筆帖式及書役
甲兵巡守。 又題準近畿廢地,俱令撥給壯丁墾種。如撥給有馀,方準為牧馬廠。 凡購買營馬,順治初,各省營伍缺馬,該督撫或就近買補,
或報部撥給。 凡撥給營馬,順治初,定各營馬缺,開數報部,本部于各群撥給。 凡常盈庫,順治初,設官管理收貯車駕司棚樁站銀、廢車、勘合等項,并武庫司弓兵柴炭缺官柴薪馬值等項,太仆寺馬價銀兩。 順治初易馬例,每茶一篦重一十斤,上馬給茶一十二篦,中馬給茶九篦,下馬給茶七篦。
順治三年
《大清會典》:順治三年,題準甘鎮以茶易馬,各番許于
開市處所互市,不容濫入邊內。
順治四年
《大清會典》:牧廠草場,順治四年,覆準江寧舊有十二
馬群場地,見今民墾熟田,毋得棄業。
順治五年
《大清會典》:凡私養馬匹,順治五年,定除現任文武官
員及兵丁準其養馬外,其馀人等不許私養。違者,本人處斬,家產入官,鄰佑十家長杖流。出首者,給犯人家產三分之一。武舉生童等,各養馬一匹。 易馬例,順治五年,議準茶篦止供中馬,不許開銷賞番。 牧廠草場,順治五年,題準奉天中、前所、前屯衛中、后所三處地畝,令八旗均分為馬場,自東迤西,先給兩黃旗,次兩白旗,次兩紅旗,次兩藍旗。
順治六年
《大清會典》:凡營馬定數,順治六年,題準提督馬十五
匹,總兵馬十二匹,副將馬八匹,參將、游擊各馬六匹,都司、守備各馬四匹,千總、把總各馬二匹,照例支給草料。 牧廠草場,順治六年,題準順義、清河、漷縣、沙河、蘆溝橋五處荒地二萬四千四百七十四晌,通州河、沙河、清河、蘆溝兩岸各長五里闊三里,俱令丈作馬廠。 又令嗣后棄地為馬廠,永行停止。如沙地不堪耕種者,仍舊牧馬。
順治七年
《大清會典》:凡營馬倒斃賠樁,順治七年,題準各省營
馬,如對陣追賊損失者,免賠。如走失被盜者,本人照例賠補。其倒斃馬匹,每馬以十五兩為額,賠責數目,每年遞減,至十五年免追。 凡歲終奏報,順治七年,題準各營朋扣銀兩,按季造報。
凡私販馬匹,順治七年,定喀爾喀、厄魯特販
馬來京一應販子,及不系披甲人,俱不許買。違者,鞭一百,馬入官。其官員甲兵無馬者,每次準買一匹。多買者,馬匹入官,仍行治罪。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凡營馬倒斃,順治八年,覆準賠補倒馬,每
馬以十兩為額,每年遞減,至十年免追。 凡朋扣,順治八年,覆準直省各營副將以下、把總以上,每月官扣銀二錢,馬兵扣銀一錢,步兵扣銀五分,守兵扣銀三分,存貯各營,以幫買馬之用。順治十年
《大清會典》:凡營馬倒斃,順治十年,覆準四川、廣東、廣
西、湖廣、福建調征兵丁馬匹倒斃,應免責懲,賠樁銀兩,量減一半。 順治十年,題準凡鎮將發銀市馬查核的確,準令購買。若有載茶易馬者,概行禁止。
順治十一年
《大清會典》:凡購買營馬,順治十一年,題準各省將軍、
總督、提督、總兵官買馬,開明馬數,印文,送部。德州等城并山海關等處駐防人員買馬,亦用各該管官文書,送部準買。 牧廠草場,順治十一年,題準給親王牧廠方八里,郡王牧廠方四里。順治十二年
《大清會典》:凡歲終奏報,順治十二年,題準停止季報,
令各督撫將所屬營馬數目,匯造總冊,年終奏報查核。 凡私販馬匹,順治十二年,議準蒙古馬匹來京,如有馬販私買者,滿洲責成本旗該管官,漢人責成五城及司坊等官嚴緝。若被旁人拿獲者,各該管官俱從重議罪。所買馬匹以一分給拿獲之人,二分入官。 牧廠草場,順治十二年,覆準親王牧廠方二里,郡王牧廠方一里。額外多占者,查出,撥給新壯丁。
順治十三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三年,覆準新茶中馬既足,陳茶變
價充餉。如新茶不足,陳茶兩篦折一中馬。順治十四年
《大清會典》:易馬例,順治十四年,覆準私茶、私馬變價
及贖罪銀,原留中馬支用。今七監馬匹蕃庶,改解充餉。
順治十五年
《大清會典》:凡私養馬匹,順治十五年,題準官員、武進
士、武舉、兵丁、捕役等乘馬者,俱令印烙,拴帶木
牌。
順治十六年
《大清會典》:凡營馬定數,順治十六年,覆準提督馬二
十匹,總兵馬十六匹,副將馬十二匹,參將馬八匹,游擊以下馬仍照舊額。 凡私養馬匹,順治十六年,題準停止馬禁。
順治十八年
《大清會典》:凡撥給營馬,順治十八年,覆準給發各省
營伍馬匹,驗閱肥瘦,發往兩廣、福建等省者,在途喂養四次,或三次。發往浙江者,喂養二次或一次。 凡歲終奏報,順治十八年,題準兵馬總歸督撫管理,其馬政棚樁文冊,俱聽總督匯報。
康熙元年
《大清會典》:凡私養馬匹,康熙元年,題準除滿洲、蒙古、
漢軍外,民間違禁養馬者,仍照前治罪。 康熙元年,停止孳生騍馬牧丁,地畝入官納糧。 牧廠草場,康熙元年,題準天師庵草場,歸并崇文門都員管理。其原設官役甲兵,俱裁。 又覆準榆林城外牧地一十六頃三十六畝零,令地方官招民佃種。
康熙二年
《大清會典》:牧廠草場,康熙二年,題準錦縣馬廠地,仍
留備用牧馬,不許民間開墾。 又覆準甘鎮牧地三頃二畝,令招民承種。入甘州中衛徵糧。康熙三年
《大清會典》:凡購買營馬,康熙三年,覆準各營副將以
下缺馬,呈請該督提鎮印文,報部,方準購買。不得自行呈請。 凡營馬倒斃,康熙三年,令廣東、廣西、福建、云南、貴州、四川、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等省著三年賠樁。直隸、山東、河南、山、陜等五省,著五年賠樁。 凡常盈庫,康熙三年,錢糧統歸戶部。 凡私養馬匹,康熙三年,題準民人違禁養馬者,責四十板,兩鄰十家長各責三十板,被人拿首者,馬入官,照依馬價給賞拿獲之人。該管官罰俸一年。 凡私販馬匹,康熙三年,議準違禁販賣馬匹,被人出首者,馬給出首之人,價銀入官家。仆出首者,準其開戶,交該都統,于本佐領內酌量調撥。不論馬販、馬牙,俱處絞。其主系官罰銀一百兩,系平人枷號一個月,鞭一百。該管官不行嚴察,佐領罰銀五十兩,驍騎校罰銀三十兩,撥什庫鞭八十。 又
諭京城兩翼馬市,如有販馬之人,許將馬數呈明佐
領,令撥什庫至收稅處,報明,許其貿易。若在京城外及直省販買者,照前治罪。
康熙四年
《大清會典》:凡營馬倒斃,康熙四年,題準三年賠樁省
分,一年倒斃,本兵賠樁銀七兩,合隊二兩,本管官一兩。二年者,本兵賠樁銀六兩五錢,合隊一兩七錢,本管官八錢。三年者,本兵賠樁銀六兩,合隊一兩四錢,本管官六錢。三年以后,免賠。五年賠樁省分,一年內倒斃,本兵賠樁銀七兩,合隊二兩,本管官一兩。二年者,本兵賠樁銀六兩五錢,合隊一兩七錢,本管官八錢。三年者,本兵賠樁銀六兩,合隊一兩四錢,本管官六錢。四年者,本兵賠樁銀五兩五錢,合隊一兩,本管官五錢。五年者,本兵賠樁銀五兩,合隊七錢,本管官三錢。五年以后,免賠。如各省馬匹,已過賠樁之限,未曾倒斃,妄行捏報者,該管官察出究治。倘該管官通同朦隱,一并參處。 又題準廣東地方賠樁銀兩,準照十兩減半。一年內倒斃者,五兩。二年內倒斃者,四兩五錢。過三年者,免賠。康熙四年,覆準裁陜西苑馬寺各監。 又覆準云南北勝州開茶馬市,商人買茶易馬者,每兩抽稅三分。該撫詳造交易細數、番商姓名,每年題報。
康熙五年
《大清會典》:凡營馬倒斃,康熙五年,覆準廣西地方馬
匹倒斃,賠樁銀兩,準照廣東例,十兩減半,三年免賠。 康熙五年,題準茶引不完者,雖多得茶斤,不準議敘。 凡私販馬匹,康熙五年,題準直省民人違禁販馬,或私作馬牙,被人出首者,價銀給出首之人,馬匹入官。其失察之州縣官,罰俸一年。典史、吏目、驛丞等官,罰俸六個月。知府、同知、道官亦罰俸六個月。督撫罰俸三個月。康熙七年
《大清會典》:凡歲終奏報,康熙七年,議準各省棚樁銀
兩,年終聽兵部查核,應扣銀兩,咨送戶部撥餉。如有營馬缺額,開送戶部購買。 凡茶馬,舊例陜西設洮岷、河州、西寧、莊浪、甘州五茶馬司,及開城、安定、廣寧、黑水、清平、萬安、武安七監,歲遣御史一員專理。康熙七年,裁茶馬御史,歸并甘
肅巡撫管理。 凡私養馬匹,康熙七年,題準在京民人,違禁養馬,被人出首者,首人系旗下人,即以所獲之馬給賞。系民人,刑部動支庫銀五兩給賞,馬匹入官。直省民人違禁養馬,被人拿首者,該地方官動支貯庫贓罰銀五兩給賞,馬入官,充驛遞用。 凡私販馬匹,康熙七年,議準旗下人在外省販賣馬匹者,販子處絞,牙子系旗下人枷號兩個月,鞭一百。系民,責四十板,流三千里。
康熙八年
八月初七日,
上諭兵部:近聞邊外蒙古進貢馬匹,有接至邊界,不
由賣主,強勒買者。甚至搶奪偷盜,又或沿途跟隨強買,或已入館,將進貢馬匹強買。此等違法妄行,俱大不合理。以后進貢馬匹,必候察收,方許官員兵丁,購買馀馬。如仍前妄行者,作何處分,爾部會同理藩院議奏。特諭。
《大清會典》:凡歲終奏報,康熙八年,覆準直隸、山東、河
南總督,已經奉裁山東朋馬文冊,提督會同巡撫奏報直隸,河南提督亦裁。令各總兵官,將所屬馬匹文冊,開明造送巡撫,仍會同總兵官奏報。
康熙九年
《大清會典》:凡常盈庫,康熙九年,題裁管庫等官。
康熙十年
《大清會典》:凡茶馬,康熙十年,題準山西、陜西、四川、湖
廣、河南五省各營馬匹缺額,開數報部,移行甘肅巡撫,招中撥給。仍將補過馬匹毛齒、領騎兵丁姓名,造冊報部查核。其驛馬倒斃,除陜西各驛原額茶馬抵補外,山西、四川、湖廣、河南驛遞領馬路,俱令就近買補。 凡私養馬匹,康熙十年,題準復停止馬禁。
康熙十一年
《大清會典》:凡購買營馬,康熙十一年,題準各省將軍
提鎮標下各官,請買自備馬匹,不得過四百匹。
又題準駐防官來京,買馬回省者,該都統開
寫馬數,印文咨部,給與照驗。 又題準駐防官,不呈明該將軍報部,私差家人來京買馬者,罰俸一年。 凡領解營馬,舊例綠旗各營官兵馬匹缺額,赴部領解官員,于沿途倒斃過多者,罰俸一年。康熙十一年,題準領解馬匹,如十分內倒斃三分以上者,罰俸一年。六分以上者,降一級調用。八分以上者,革職。如將馬匹私賣私給,并缺馬,仍支草料者,革職提問。 凡朋扣,康熙十一年,題準官兵不扣朋銀者,該管官罰俸一年,提督罰俸六個月。如無提督省分,總兵官罰俸六個月。 凡茶馬,康熙十一年,題準甘撫于每年終,將招中茶馬,并盤獲私馬,給發山西、四川、湖廣、河南四省營馬,陜西省營驛馬數,造冊報戶、兵二部查核。
康熙十二年
《大清會典》:凡私養馬匹,康熙十二年,題準民間養馬,
仍行禁止。 凡私販馬匹,康熙十二年,議準凡另戶人在外省販馬者,將該管之佐領、驍騎校及五城司坊等官,俱議處。撥什庫鞭責。系家仆,將伊主鞭一百,該管人員免罪,于販子名下追銀十兩,給拿首之人。 牧廠草場,康熙十二年,題準太仆寺種馬場,向系戶部撥給入官人看守,今
內府并諸王、貝勒等馬匹,就馬場內馀丁選補看
守。如無可選者,仍行令戶部撥給。
康熙十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四年,題準茶馬事宜,每年八月查
造匯報。
康熙十五年
《大清會典》:凡私發營馬,康熙十五年,題準在外將軍
以下各官,及
欽差部差各官,將自畜馬匹送入營伍,多取價值者,
照貪官例,革職提問。該管官不行查參,或徇情隱諱,事發之日,亦照貪官例治罪。有能出首者,系官,照應升之缺,加一等,優升。系平人,授為七品官職銜。 凡私販馬匹,康熙十五年,題準督撫提鎮,差遣官役買馬者,若于部發號票外,多買及挾帶馬販私買者,許經過地方官嚴行查拿。若被旁人拿首,或別處查獲者,經過地方官俱降一級留任。官役從重治罪。差遣之督撫提鎮,俱罰俸一年。
康熙十六年
九月初九日,
上諭大學士署禮部索額圖:所賜外藩蒙古廩食,數
原充足,所飼馬匹亦皆肥壯,粟肉草豆,未曾核
減。近聞供給不足,馬匹瘦羸,此皆司事并喂馬匹人員,作弊侵剋所致。此后著禮部堂官,親身嚴察。
《大清會典》:凡朋扣,康熙十六年,議準各省營馬倒斃,
即動用朋銀買補。若有馀剩,交戶部充餉,令藩司照數扣貯,報明該督,按季咨報兵部查核。如有捏報等弊,該督即行題參。其營兵倒馬不行申報,照常支領乾銀者,即將該管官題參。 凡私販馬匹,康熙十六年,議準奸人圖利,將馬匹在賊境接壤處,販賣與賊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照通賊例,處斬。妻子家口入官,該管官及兵役知情故縱者,以同謀論。其不知情者,文職州縣官、武職專汛官,俱革職提問。道府官及兼轄官,俱降五級調用。該管總兵官降三級調用,督撫提督降三級留任。其販馬之人,由本汛拿獲,文武各官俱免罪,將拿獲之官議敘。十名以上者,紀錄一次。多者,照數紀錄。五十名以上者,加一級。百名以上者,加二級。其不系本汛,有能盤獲十名以下者,紀錄一次。十名以上者,加一級。二十名以上,加二級。三十名以上,加三級。四十名以上,加四級。五十名以上,不論俸滿,即升。百名以上,越升一級。即用拿首販馬之人,將所獲馬匹,盡行給賞。
康熙十八年
《大清會典》:凡私販馬匹,康熙十八年,議準凡馬販子
進喀爾喀、厄魯特館內買馬者,系旗下人,枷號一個月,鞭一百。系民責,四十板,徒二年。 又議準凡往各省販馬者,令于該旗呈明販賣地方,并馬數,印文咨送兵部,給發印票。經過地方官,照票查驗放行。若擾害百姓者,將伊主一并嚴加治罪。
康熙十九年
《大清會典》:凡私販馬匹,康熙十九年,題準凡不領印
票販馬者,系旗下人,枷號兩個月,鞭一百。系民,責四十板,流三千里,馬入官。
康熙二十八年
九月十一日,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學士凱音布、拜里、朱都
納邁圖、西安博濟、郭世隆、王國昌:今歲旱禾稼未登,草豆價值勢必翔貴。滿兵馬匹飼養為艱,可察八旗貧窘護軍甲士,特給以養馬錢糧,至來歲之秋。卿等會同滿九卿,具議以聞。 九月二十八日,
上諭戶部:今歲畿內亢旸,田畝鮮獲,朕所深悉。被災
人民,已加恩蠲賑。八旗田莊,俱在畿輔近地,同屬災傷。滿州、蒙古、漢軍甲兵,皆須養馬,原資禾稼以供飼秣。今谷既不登,芻豆必至涌貴。雖給有月餉銀米,可以贍育家口,貧乏兵丁,經營草料,恐滋困累,朕殊用軫念。著詳察實系窮兵,無力養馬者,開列名數,送部。自本年十月起,至來年秋成時止,其馬匹所需錢糧,應加給賜,以昭朕一體愛恤兵民之意。作何恩給,爾部確議具奏。特諭。
康熙三十四年
七月二十五日,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馬之所系甚重,宜于四
十九旗諸地購買,歸化城可千匹,俄爾多斯可二千匹,科爾沁可二千匹。其馀諸旗定額購買,爾等議以聞。此買馬事,遣部院中曾出差,有生計者,副以八旗蒙古護軍參領及參領侍衛各一人,會同該王、臺吉等,使傳諭朕旨,購買之。十月十五日,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八旗兵丁外大臣庶官
及俊秀閑散人等,現在京飼養之馬若干,肥健者若干,羸瘦者若干。令各旗都統,于各佐領內府佐領,悉為察驗奏聞。 十一月初一日,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尚書庫勒納、佛倫、薩穆
哈:軍行以馬為重,今諸佐領所養官馬,既皆給以錢糧飼牧。該管人員,當不時嚴督,務令肥澤。若馬羸瘦,無濟軍需。佐領、驍騎校、護軍校、撥什庫及養馬人員,一并以軍法從事。 十一月十一日,
上諭內閣各部院滿漢大臣庶官以下筆帖式以上:
所養馬匹,皆務肥澤。儻令助馬以濟軍需,則各以所助數目,雖筆帖式,亦身自上奏。蓋為國家公事,助以己馬,即與其身赴行間效力者無異。十二月二十七日,
上諭內閣:朕思察哈爾之兵,若不善飼馬匹,恐不能
同大軍前進。今宜簡察哈爾兵之健者,左四旗可八百人,右四旗可八百人,左四旗察哈爾八百人,令屬之中路,每人馬三匹,統計馬二千四
百匹,可屯宣化府,以飼養官馬草料分飼之。右四旗察哈爾八百人,令屬之西路,每人馬三匹,統計馬二千四百匹,可屯大同府,亦分給草料飼之。如此,則六師進發,不致逗留。大學士等會司兵部理藩院議以聞。
康熙三十五年
六月十一日,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尚書馬奇、佛倫、索諾和、
侍郎安布祿:軍士所乘出征馬匹,到時監收,仍給錢糧,照常飼養。缺者,務令按補。每佐領駱駝二只,馬或二十匹,或三十匹,定數飼養。凡有軍事,可供需用,為益良多。至內廄發與騎乘之馬,到時亦俱交送內廄。隱匿不交者,亦或有之。著各都統嚴察,令其盡數送入。其會議以聞。 八月二十三日,
上諭內閣:今應移文諭知將軍薩布蘇:伊軍士之糧,
已給至十月初止。若軍士率赴京師,將馬匹飼養后遣,則往返紆遠。將軍薩布蘇所統軍士,可委賢能之人,自塞外遣還。薩布蘇減省騎從,親自來京。若馬匹疲瘦,軍士回汛維艱。薩布蘇可并率至京飼養,然后遣往。薩布蘇不必再為請旨,一面啟行,一面奏聞可也。 九月二十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大同、宣化府積貯草豆甚多,騎
官馬之新滿洲護軍三百名內,令二百十名騎達卜孫腦兒馬群之馬,隨往前去。其九十名將伊等所騎官馬九百匹,赴大同府喂養。大臣侍衛官員,不騎官馬者,亦照職掌定額,令留馬于大同府。三旗各派大臣一員,及侍衛三員,經理飼秣。其前行兩起大兵,亦令赴大同府喂養馬匹。如此,則于程途無阻,于軍事有益矣。俟下營后議奏。 九月二十三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凡肥壯馬匹,則拴至天曉。若五
六分臕之馬,則拴至三更時。可將此通諭眾人知之。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朕見喂馬之草,皆被踐踏。馬宜
于夜間拴至,當喂之時,少少添草喂之。為何徒然令其作踐。可傳諭諸臣,并曉示眾人知之。九月二十四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騎乘官馬侍衛,三旗護軍,內府
報事人員,各所乘馬。若記得旗分,佐領將原旗分佐領原騎乘人名,書于木牌,系之馬項。若記不得旗分,佐領各書其人之名,系之。著通行傳諭。 九月二十八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今已出邊外,騎來馬匹,肥者拴
至五鼓,始可牧放。臕歉者,少歇息之,汗乾,即可牧放。 十月十二日,
上諭議政大臣:士卒十日猶可不支口糧,儻駐扎日
久,豈可不行支。給且歸化城附近地方,牧草維艱。應將多馀人役、瘦弱馬匹,酌量遣往大同右衛等處飼養等候。或遣黑龍江兵一百名,或留此兵,于新滿洲兵內遣往。著會議具奏。 十月十三日,
上諭尚書馬奇:朕見歸化城馬駝多而價亦平,官員
侍衛兵丁人等,有欲借銀兩,通融購買馬駝者,奏聞,給與銀兩。先是,騎官馬新滿洲,不準借給銀兩。今如有借者,亦準給與。 十月二十三日,
上諭兵部:將軍薩布蘇病未痊愈,不必隨朕前往。將
伊所帶官員兵丁一百十人,率往大同府養馬以待。自大將軍伯費揚古處,有兵五百人,到時亦令往大同府養馬。若大將軍處有急務,即率伊兵丁六百人,前赴大將軍。 十月二十五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適遇停駐之日,自王以下眾人
所乘來馬匹,皆令查點。有多至數百者,亦有少者。俱著詳察具奏。朕不過欲知其數而已。御廄馬,亦并查點。又眾人所乘馬中,有臕力不能行十日者,另令查出。曾給與眾人所乘官馬,及御廄馬,并查之。我軍路程甚遠,此馬焉能行到今。右衛無馬之兵,令其乘之而往,于馬上各系其主之姓名。伊等現有官支草豆,即令飼養肥壯。若有調發,乘此前往。回時,各給還原主。有損亡者,朕力可以賠償之。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尚書班第:此皆系官馬,朕所乘
內廄之馬亦有之。因右衛軍士無馬,以致步行者,故令乘之。可將此馬與無馬之人,通融乘騎,馱載前至右衛。到右衛后,軍士等現有草豆,令其飼養肥壯。遇有調發,則乘之而往。若無調發,則俟其肥時,送往京師。此皆官馬,一匹亦不可損失。 十月二十六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尚書班第:右衛兵丁所借支官
庫銀,俱已豁免。今此兵一到右衛,其管轄之人,令兵丁,急速整備馬匹,必致借支官銀措辦。如
此,則兵丁生計又致困苦矣。其兵丁備辦馬匹暫停,從容購買。目前若有調發,現有朕行在之兵,其給兵丁所騎之馬,或送大同飼養,或留右衛飼養,俱聽從其便。兵部即速移文右衛護軍統領。 十月二十七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朕日行惟二三十里耳,牧群之
馬,何故早來。此正當飼草之時,嗣后稍遲送至,并通諭眾人知之。 十月二十八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尚書班第:黃河水深,飲馬時勿
絆其足。若有傾跌,難于拯救。可以此通諭眾人知之。 十一月二十四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班第等:噶爾丹馀孽,欲盡殄滅
之。西路預備,最為緊要。西安調遣滿洲兵二千人之馬,綠旗兵之馬,及李覺生所送五千茶馬之外,后有繼得之馬,遣司員會同巡撫,俱于甘肅地方飼養。則于軍務實有裨益。著會議具奏。康熙三十六年
二月初六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公福善等:頃當春時,馬不可即
令飲水,略拴少時,先飼以草,然后飲之。諸臣及侍衛執事人員、部院衙門,通行曉諭。 二月十七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大學士伊桑阿:大同養
馬,新滿洲護軍二百人,自京隨來。新滿洲護軍一百人,其中有馬匹倒斃,人材庸劣者,留一百人于大同,其馀護軍一百人,由邊內隨行。一百人,令自邊外前往。留于大同護軍百人之馬,有肥壯者,各取二匹,給與隨行護軍二百人,人各一匹。黑龍江將軍所領兵,既經遣行,其大將軍伯費揚古所需兵,不得不預備。令撥右衛兵七百名,以備調遣。右衛兵馬匹缺少,侍郎多奇所飼之馬,又甚羸瘦。前所撥兵二百名,其馬六百匹,已預為飼養。今增撥五百人,以上駟院馬一千二百五十匹,右衛兵在大同飼養之馬二百五十匹,共馬一千五百匹,令飼養,以備后撥五百兵之用。共計兵七百,預備馬二千一百匹。大同養馬,委布喀為首領。有馬少不能前隨之司官,留二員以副之。黑龍江將軍薩普蘇所奏請充跟役之兵五十名,照兵丁支給兩月錢糧,一同支給。 二月十七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等:侍郎多奇于去年九
月飼馬,其后始遣侍郎阿爾稗飼馬。多奇所飼之馬,既多數月,較之阿爾稗所飼之馬羸瘦。著交與領侍衛大臣大學士,嚴加議處具奏。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大學士伊桑阿:觀眾所
乘之馬,腹皆不飽,買草弗,得亦未可。定邊內行走官員,侍衛、護軍、執事諸人所乘馬匹,察明數目,沿途有草,則給草束。無草,則給銀兩。具議以聞。 二月二十四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頃因雨雪,或在邊內,或
在邊外,馬騾拴住,皆用氈蓋,不可怠忽。可通諭眾人知之。 二月二十六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今年雨雪,凡駱駝及馬騾之鞍,
皆勿卸,善為遮蔽。可以此通諭眾知之。 三月初一日,
上諭兵部:朕觀綠旗營馬皆肥壯。伊等現無調遣,俟
至神木,將隨行瘦馬易營馬一百匹。至榆林時,易營馬二百匹。果系瘦者,方令更易。每馬貼銀五兩,令各馬主增給,則隨行馬之瘦者,可乘肥馬,綠旗兵又皆得銀,交為有益。易馬之人,并旗分佐領,其所易何營之馬,與綠旗兵姓名,馬之數目,明白開寫奏聞。著領侍衛內大臣大學士,會同兵部,詳議具奏。 三月十九日,
上諭護軍統領托倫等:今日天雨且寒,駱駝、馬騾但
得草飼秣。或在營中,或在城內,各從其便。其在野放牧之駱駝、馬騾,善加遮蔽。可以此諭眾及內府佐領,咸令知之。 三月二十日,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今日駐蹕之地,井泉稀少。其有
力者,不必言。其貧微者,不獲飲馬,亦未可定。原派四人一夥,明日,各親看飲馬,管轄之官亦加詳察。若違朕旨,不行飲馬。朕若知之,決不輕恕。以此通行曉諭執事人員,咸令知悉。 閏三月初二日,
上諭兵部:黑龍江之兵,效力心切,故薩布蘇奏稱,其
馬臕肥壯耳。朕今日閱城,見黑龍江官兵馬匹,臕力甚歉。乘此,難以遠歸。伊等遇有調遣,朕給與馬匹,令彼騎乘。伊等之馬一千七百匹,令于察罕托海之地牧放,遣人送至歸化城。征剿事竣,伊等仍各乘其馬回至本省,甚易。如此則草豆既省,馬亦有益。會同薩卜蘇議奏。 五月初五日,
上諭太仆寺:厄魯特之臺吉等馬,各百匹。散秩大臣等馬,各八十匹。一等侍衛等馬,各五十匹。二等侍衛以下、閑散人以上馬,各三十匹。將爾衙門馬群之馬,頒賜。
康熙三十七年
正月二十五日,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厄魯特親王扎實巴圖
爾等遣還,時此處給與馬駝,遣司官送往總督吳赫,速赴寧夏,量撥馬駝。俟伊等至寧夏時,即應付而遣之。其自京師乘往寧夏之馬駝,交與送往之官,于草生時,在察罕拖海地方牧養數日,從塞外游牧而來。若草未生,則暫于彼處飼之,俟草生,加意牧養,帶回。特諭。 三月二十五日,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尚書席爾達、侍郎馬爾
漢覺羅三寶、學士羅察布泰、噶禮、辛保、溫達:今承平無事,八旗佐領所飼馬匹,每佐領或留六騎,或留七騎。其馀以四月發往牧地,于九月初旬,仍復來京。每歲如此,則錢糧既可節省,而羸馬亦得以蘇息矣。其更代牧視每旗副都統一員,參領二員,量領官員兵丁,于水草佳處游牧。爾大學士等會同戶、兵二部議奏。 十一月十五日,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王熙、李天馥、吳琠、學士
布泰、噶禮、辛保、溫達、恩丕、顧藻、徐嘉炎、李錄予:爾等移文奉差茶馬官所易之馬,豫備三千匹,可遣理藩院、戶、兵二部賢能司官各一員前往。于來年四月間,青草甫長之時,取道塞外,解送京師。
康熙四十四年
閏四月初一日,
上諭扈從大學士馬齊、張玉書、陳廷敬等:宋明之時,
議馬政者,皆無善策。牧馬惟口外為最善,今口外馬廠孳生已及十萬,牛則六萬,羊則二十馀萬。若將此馬與牛羊驅入內陸牧養,即日費萬金不足,口外水草肥美,不費絲毫之餉,而馬畜自然孳息。因定額以馬十萬,牛六萬,羊二十一萬為限。向年疫氣盛行,蒙古馬畜多倒斃,而官廠與彼同在一處,毫無傷損。前巡行塞外時,見牲畜彌滿山谷間,歷行七八日,猶絡繹不絕也。康熙四十五年
《兵部則例》:康熙四十五年八月,兵部題為請定歲終等事,先經江督阿山,將江南省各營四十三年,分朋銀馬價,造冊題銷,前來
〈臣〉部,以倒馬過多,遞年加增。恐捏報情弊,屢經駁查。今該督咨稱,實系地氣濕熱,馬易倒斃,并無捏報情弊等語。查冊開朋扣等數目相符,交與戶部。但提鎮各營倒馬,遞年加增,必致將來所扣朋銀不敷買馬之用。嗣后若有倒馬過多,冒銷朋銀情弊,該督查核,即行題參。恭候
命下之日,行文各省,一體遵行可也。奉
旨:依議。
康熙四十七年
《兵部則例》: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兵部覆登鎮王疏稱:官兵按日扣除朋銀,以備買補馬匹之用。此定例也。東省在康熙二十八年以前,亦屬照例,動朋買馬。嗣因文移往返,經年累月,計其所減餉乾,及往返盤費,所領朋銀,竟屬烏有。因而畏難不報,隱忍私賠。迄今二十年來,奏冊報長生之馬,官兵扣不動之朋,日久難支,積賠成累。請嗣后馬匹倒斃,仍赴布政司領朋買補等情,應照所請,嗣后營馬倒斃,該管營將一面驗明耳尾,將倒馬日期出結詳報撫鎮,一面動朋買補。仍照例將倒馬賠樁銀兩,買馬價值毛齒,領騎兵丁姓名,按季造冊報部。
〈臣〉部于年終奏報冊內查核。如有虛報倒斃,冒銷朋銀情弊,該撫鎮嚴查題參可也。奉
旨: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