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匯編禮儀典
第一百五十八卷目錄
天地祀典部匯考十二
金〈太祖收國一則 太宗天會一則 海陵貞元一則 世宗大定三則 章宗明昌三則 承安三則 泰和二則 宣宗貞祐一則 興定一則 哀宗天興二則〉
元〈憲宗一則 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三則 成宗大德三則 武宗至大二則 仁宗皇慶一則 延祐一則 英宗至治一則 泰定帝泰定三則〉
禮儀典第一百五十八卷
天地祀典部匯考十二
金太祖收國元年五月,拜天射柳。
按
《金史·太祖本紀》:收國元年夏五月庚午朔,避暑于近郊。甲戌,拜天射柳。故事,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歲以為常?!“?span style="color: Purple;">《禮志》:拜天。金因遼舊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禮。重五于鞠場,中元于內殿,重九于都城外。其制,刳木為盤,如舟狀,赤為質,畫云鶴文。為架高五六尺,置盤其上,薦食物其中,聚宗族拜之。若至尊則于常武殿筑臺為拜天所。重五日質明,陳設畢,百官班俟于毬場樂亭南?;实垩ヅ鄢溯?,宣徽使前導,自毬場南門入,至拜天臺,降輦至褥位。皇太子以下百官皆詣褥位,宣徽贊:拜。皇帝再拜。上香,又再拜。排食拋盞畢,又再拜。飲福酒,跪飲畢,又再拜。百官陪拜,引皇太子以下先出,皆如前導引。皇帝回輦至幄次,更衣,行射柳、擊毬之戲。
太宗天會元年秋九月,即皇帝位,告祀天地。
按
《金史·太宗本紀》:天會元年九月丙辰,即皇帝位。己未,告祀天地。丙寅,大赦中外。改天輔七年為天會元年。
海陵貞元四年正月,以上尊號,祭告天地。
按
《金史·海陵本紀》:貞元四年正月己酉,群臣奉上尊號曰圣文神武皇帝?!“?span style="color: Purple;">《禮志》:貞元四年正月,上尊號。前三日,遣使奏告天地,于常武殿拜天臺設褥位,昊天上帝居中,皇地祇居西少卻,行一獻禮。
世宗大定三年九月,拜天于北郊。
按
《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三年九月,秋獵。以重九,拜天于北郊。
大定七年春正月,以受尊號,祭告天地。
按
《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七年正月壬子,上御大安殿,受尊號冊寶禮?!“?span style="color: Purple;">《禮志》:大定七年正月十一日,上尊號。前三日,命皇子判大興尹許王告天地,判宗正英王文告太廟。于自來拜天處設昊天上帝位,當中南向,皇地祇位次西少卻,并用坐褥位牌及香酒脯臡等。祝版三,學士院撰告祝文,書寫訖,進請御署,訖,以付禮部,移文宣徽院,并差控鶴官用案舁,覆以黃羅帕,隨所差告官詣祀所。前一日,告官等就局所致齋一日。告日質明,宣徽院、太常寺鋪設供具如儀。閤門舍人一員、太常博士一員引告官各服其服,以次就位。禮直官、舍人稍前,贊:有司謹具,請行事。贊者曰:拜。在位者皆再拜。禮直官先引執事官各就位。舍人博士次引告官詣盥洗、爵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洗爵,拭爵。執笏,詣酒尊所,搢笏,執爵,司尊者舉羃酌酒,告官以爵授奉爵酒官,執笏詣昊天上帝,皇地祇神位前再拜,每位三上香,跪奠酒,訖,以爵授奉爵官,執笏,俛伏,興。舉祝官跪舉,讀訖,俛伏,興。告官再拜。告畢。引告官以下降復位,再拜,訖,詣望燎位,燔祝版,再拜。半燎,告官已下皆退。
大定十一年,有事于圜丘。
按
《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十一年冬十一月丁亥,有事于圜丘,大赦?!“?span style="color: Purple;">《禮志》:大定十一年始郊,命宰臣議配享之禮。左丞石琚奏曰:按
《禮記》: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祖配上帝也。蓋配之者,侑神作主也。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故推祖考配天,尊之也。兩漢、魏、晉以來,皆配以一祖。至唐高宗,始以高祖、太宗崇配。垂拱初,又加以高宗,遂有三祖同配之禮。至宋,亦嘗以三帝配,后禮院上議,以為對越天地,神無二主,由是止以太祖配。臣謂冬至親郊宜從古禮。上曰:唐、宋以私親,不合古,不足為法。今止當以太祖配。又謂宰臣曰:本國拜天之禮甚重。今汝等言依古制筑壇,亦宜。我國家絀遼、宋主、據天下之正,郊祀之禮豈可不行。乃以八月詔曰:國莫大于祀,祀莫大于天,振古所行,舊章咸在。仰惟太祖之基命,詔我本朝之燕謀,奄有萬邦,于今五紀。因時制作,雖增飾于國容,推本奉承,猶未遑于郊見。況天休滋至而年谷屢豐,敢不敷繹曠文、明昭大報。取陽升之至日,將親餐于圓壇,嘉與臣工,共圖熙事。以今年十一月十七日有事于南郊,咨爾有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欽。乃于前一日,遍見祖宗,告以郊祀之事。其日,備法駕鹵簿,躬詣郊壇行禮?!x注。齋戒:用唐制。大祀,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中祀,散齋二日,致齋一日。天子親祀,皆前期七日,攝大尉誓亞終獻官、親王、陪祀皇族于宮省。皇族十五以上,官雖不至七品者亦助祭受誓。又誓百官于尚書省。攝太尉南向。司徒北向,監察御史在西,監禮博士居東,皆相向。太常卿在司徒后,重行北向。司天監、光祿丞、太廟令丞、大樂令丞、太官令丞、良醞令、廩犧令、郊社丞、司尊、太祝、奉禮郎、協律郎、諸執事官皆重行西上北向。禮直官以誓文授攝太尉,乃誓曰:維某年歲次某甲,某月,某日,某甲,皇帝有事于南郊,各揚其職。其或不恭,國有常刑。禮直官贊曰:七品以下官皆退。馀皆再拜,退。誓于宮省之儀皆同。于是,皇帝散齋于別殿。前致齋一日,尚舍設御座于大安殿,當中南向。設東西房于御座之側,設御幄于室內,施簾于楹下。享前三日,陳設小次。享前一日,設拜褥,及皇帝版位、皇帝飲福位,及黃道氈褥,自玉輅下至升輿所。方致齋之日,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以上官,陪位如式。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并結佩,俱詣閤奉迎。上丑二刻,侍中版奏外辦?;实鄯柮?,結佩,乘輿出,警蹕、侍衛如常儀?;实奂从?,東向坐。通事舍人承傳,殿上下俱拜,訖,西面,贊各祗候。一刻頃,侍中跪奏:臣某言,請降就齋。俛伏,興,還侍位?;实劢底?,入室,群官皆退。諸執事官皆宿于正寢,治事如故,不吊喪問疾,不判署刑殺文字,不決罰罪人,不與穢惡事。致齋日,惟祀事則行,馀悉禁。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陳設:前祀五日,儀鸞、尚舍陳設齋宮。有司設扈從侍衛次于宮東西。又設陪祀親王次宮東稍南,西向北上,宗室子孫位于其后。又設司徒亞終獻行事執事官次于壇南外壝門之西,東向北上,重行異位。又設天名房,在壇南外壝門之東,西向。大禮使次于其后,皆西向。又設席大屋于壇外西北,駐車輅以備風雪。祀前三日,尚舍設大次于東壝外門內道北,南向。又設小次于壇下卯陛之北,南向。有司設饌幔于東壝中門之北,南向。設兵衛,各服其器服,守衛壝門,每門二人。郊社令帥其屬,埽除壇之上下及壝之內外。乃為燎位,在南中壝東門之東,壇之巳位。又為瘞坎,在中壝內戌位。祀前二日,大樂令帥其屬,設登歌之樂于壇上稍南,北向。玉磬在午陛之西,金鐘在午陛之東,柷一在鐘前稍北,敔一在磬前稍北,東西相向,歌工之次,馀工各立于縣后。琴瑟在前,匏竹在后,于壇下第一等上,皆重行異位,北向。又設宮縣樂南壝外門之外,八佾二舞表于樂前。又設
《采茨》樂于應天門前。祀前一日,奉禮郎升設皇帝版位于壇上辰巳之間,北向。又設皇帝飲福位于其左稍卻,北向。又帥禮直官設亞終獻位于卯陛之東北,西向北上。司徒位于卯陛之東,道南西向。禮部尚書、太常卿、光祿卿、禮部侍郎位各次之,太常丞、光祿丞又次之。又設大禮使位于小次之左少卻,西向。又設分獻官、司天監、讀冊中書侍郎位于中壝門道北,西向。郊社令、廩犧令、大官令、良醞令位于其后。又設郊社丞、大祝、奉禮郎以下諸執事官于其后,皆西向,重行異位。又設從祀文武群官一品至五品位于中壝門內道南,西向,皆重行立。又設助奠祝史齋郎位于東壝門外道北,西向。又設陪祀皇族位于道南,西向。六品至九品從祀群官,又于其南,皆西向,重行異位,各依其品。又設監察御史二員,一員在午陛之西南,一員在子陛之西北,皆東向。又設監禮博士二員,一員在午陛之東南,一員在子陛之東北,皆西向。又設太樂令位于樂簴之間稍東,西向。協律郎位于樂簴之西,東向。又設奉禮郎位于壇南稍東,西向。贊者次之。司尊位于酌尊所,俱北向。又設牲榜于外壝東門之外,西向。饌榜于其北稍西,南向。牲榜之東,牲位。太史、太祝各位于牲后,俱西向。又設禮部尚書、太常卿、光祿卿位于牲榜南稍北,西向。太常丞、光祿丞、太官令位于其后。監祭御史、監禮博士于禮部尚書位之西稍卻,北向。廩犧令位在牲位西南,北向。又陳禮饌于饌榜之前案上。未后三刻,陳饌之時,又設禮部尚書、太常卿、光祿卿位于案前稍東,北上,西向。太常丞、光祿丞、太官令位于其后,西向。又設監祭御史、監禮博士位于案前稍西,北上,東向。又設異寶嘉瑞位于宮縣西北,太府少監位于寶后。諸州歲貢位于宮縣東北,戶部郎中位于其后。天子八寶位于宮縣西南,符寶郎八員各于寶后。伐國毀寶位于宮縣東南,少府少監位于其后。又設大樂令位于宮縣之北稍東,協律郎二在大樂令南,東西相向。司天監,未后二刻,同郊社令升設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座于壇上北方南向,地祇位在東稍卻,席皆以槁秸。太祖配位座于東方西向,席以蒲越。五方帝、日、月、神州地祇、天皇大帝、北極神座于壇上第一等,席皆槁秸,內官五十四座、五神、五官、岳鎮海瀆二十九座于壇第二等,中官一百五十有八座、昆崙、山林川澤二十一座于壇上第三等,外官一百六座、丘陵墳衍原隰三十座于內壝之內,眾星三百六十座在內壝之外,席皆以莞。神座版各設于座首。又設禮神玉。俟告潔畢,權徹去壇上及第一等神位,祀日前五刻重設。奉禮郎同司尊及執事者設天、地、配位各左十有一籩,右十有一豆,俱為三行。豋三在籩豆間。簠一簋一于豋前,簠在左,簋在右。各于神座前藉以席。又設天、地位太尊各二、著尊各二、犧尊各二,山罍各二,壇上東南隅配位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在天、地位酒尊之東,俱北向西上,皆有坫,加勺、羃,為酌尊所。又天、地位象尊各二、壺尊各二、山罍各四,在壇下午陛之南,北向西上。配位壺尊二、山罍四在酉陛之北,東向北上,皆有坫,設而不酌,亦左以明水,右以元酒。又設五方帝、日、月、神州地祗、天皇大帝、北極,第一等皆左八籩、右八豆,豋在籩豆間,簠一簋一在豋前,爵坫一在神座前。第一等內官五十四座,五神、五官、岳鎮海瀆二十九座,每座籩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第三等中官一百五十八座,昆崙、山林川澤二十一座,及內壝內外官一百六十座,丘陵墳衍原隰三十座,內壝外眾星三百六十座,每位籩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一。又設第一等每位太尊二、著尊二、皆有坫加勺。第二等每陛山尊二,第三等每位蜃尊二,內壝內外每辰概尊二,皆加勺。自第二等已下皆用匏爵,先洗拭訖,置于尊所,其尊所皆在神位之左。凡祭器皆藉以席,籩豆各加巾蓋。又設天、地及配位籩一、豆一、簠一、簋一、俎四、及毛血豆各一,并第一等神位每位俎二,在饌幔內。又設皇帝洗位于卯陛下,道北,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匜在東,巾在西。篚南肆,實玉爵坫。又設亞終獻洗位在小次之東,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加勺。篚在西,南肆,加巾。又設第一等分獻官盥洗爵洗位,及第二等分獻官二洗位,各于其辰陛道之左,罍在洗左,篚在洗右,俱內向,執罍篚者位于其后。太府監、少府監祀前一日未后二刻,帥其屬升壇陳玉幣。昊天上帝以蒼璧、蒼幣,皇地祇以黃琮、黃幣,配位以蒼幣,黃帝以黃琮,青帝以青圭,赤帝以赤璋,大明以青圭璧,白帝以白琥,黑帝以元璜,北極以青圭璧,天皇大帝以元圭璧,神州地祇以元色兩圭有邸,皆置于匣。五帝之幣各從其方色。凡幣皆陳于篚。設訖,俟告潔訖權徹去,祀日重設。祀曰丑前五刻,禮部設祝冊神座之右,皆藉以案。太常卿明燈燎。戶部郎中設諸州歲貢于宮縣東北,金為前列,玉帛次之,馀為從列,皆藉以席,立于歲貢之后,北向。太府監、少府監設異寶嘉瑞于宮縣西,北上,瑞居前,中下次之,皆藉以席,立于寶后,北向。少府少監設伐國毀寶于宮縣東南,皆藉以席,立于寶后,北向。符寶郎設八寶于宮縣西南,各分立于寶南,皆北向。司天監、太府監、少府監、郊社令、奉禮郎升設昊天上帝、皇地祇、配位、及壇上第一等神座,又設玉幣,各于其位。太祝取瘞玉加于幣,以禮神之玉各置于神座前,乃退。光祿卿帥其屬入實祭器。昊天上帝、皇地祇、配位每位籩三行,以右為上,形鹽在前,魚鱐糗餌次之,第二行榛實在前,乾桃乾橑乾棗次之,第三行乾菱在前,乾芡乾栗鹿脯次之。豆三行,以左為上,芹菹在前,筍菹葵菹次之,第二行薤菹在前,菁菹魚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酏食鹿臡次之。簠黍,簋稷,豋皆大羹。第一等壇上一十位,每位皆實籩三行,以右為上,形鹽在前,魚鱐次之,第二行乾橑在前,桃棗次之,第三行乾芡在前,榛實鹿脯次之。豆三行以左為上,芹菹在前,筍菹次之,第二行菁菹在前,薤菹魚醢次之,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次之鹿臡次之。簠黍,簋稷,豋大羹,第二、第三等每位籩二,鹿脯、乾棗。豆二,鹿臡、菁茲。俎,羊一段。內壝內、內壝外每位籩鹿脯,豆鹿臡,俎羊一段。良醞令帥其屬入寶尊罍,昊天上帝、皇地祇大尊為上,實以汎齊;著尊次之,實以醴齊;犧尊次之,實以盎齊;象尊次之,實以醍齊,壺尊次之;實以沉齊,山罍為下,實以三酒。配位著尊為上,實以汎齊;犧尊次之,實以醴齊;象尊次之,實以盎齊;壺尊次之,實以醍齊;山罍為下,實以三酒。第一等每位大尊實以汎齊,著尊實以醴齊。第二等山尊實以醍齊。第三等及內壝內,蜃尊實以汎齊。內壝外及眾星,概尊實以三酒?!∈∩鳎红肭耙蝗瘴绾蟀丝?,去壇二百步禁止行人。未后二刻,郊社令丞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司尊、奉禮郎帥執事者以祭器入,設于位。司天監設神位,太府監、少府監陳玉幣于篚。未后三刻,禮直官引廩犧令與諸太祝、祝史以牲就位。又禮直官贊者分引禮部尚書、太常卿、光祿卿、禮部侍郎、太常丞、監祭御史、監禮博士、廩犧令,太官令、太官丞詣內壝東門外省牲位。立定,乃引禮部尚書、侍郎、太常丞、及監祭御史、監禮博士升自卯階,視濯滌,執事者皆舉羃告潔,俱畢,降復位。禮直官稍前曰:告潔畢,請省牲。禮部尚書侍郎及太常卿丞稍前,省牲訖,退,復位。次引光祿卿丞巡牲一匝,光祿卿退,光祿丞西向折身曰:備訖。乃復位。次引廩犧令巡牲一匝,西向躬身曰:充。又引諸祝史巡牲一匝,首一員西向躬身曰:腯。畢,俱復位。禮直官稍前曰:請省饌。乃引禮部尚書以下各就位,立定,省饌,訖,禮直官引禮部尚書侍郎、太常卿丞各還齋所,馀官廩犧令與諸太祝祝史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令丞。次引光祿卿丞、監祭、監禮詣廚,省鼎鑊,視滌濯畢,乃還齋所。晡后一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實以豆,置于饌幔,遂烹牲,祝史乃取瘞血貯于盤?!〉煊駧牛红肴粘笄拔蹇蹋瑏喗K獻司徒以下,應行事陪從群官,各服其服就次。司天監復設壇上及第一等神位。太府監、少府監陳玉幣。太常卿、郊社令丞明燭燎。光祿卿丞實籩豆簠簋尊罍,俟監祭、監禮案視訖,徹去巾蓋。大樂令帥工人布于宮縣之內、文舞八佾立于縣前表后,武舞八佾各為四佾立于宮縣左右,引舞執纛等在前,又引登歌樂工由卯陛而升,各就其位。歌、擊、彈者坐,吹者立。奉禮郎贊者先入就位,馀禮直官、贊者分引分獻官,監祭御史、監禮博士、諸執事及太祝、祝史、齋郎、助奠、執尊罍、舉羃等官,入自中壝東門,當壇南重行西上、北向立定。奉禮郎贊:拜。分獻官以下皆再拜,訖,奉禮贊曰:各就位。贊者、禮直官分引監祭御史、監禮博士,按視壇之上下,糾察不如儀者,退復位。禮直官引司徒入就位,西向立。禮直官引博士,博士引亞獻,自東壝偏門入就位,西向立。又禮直官引終獻,次于其位。祀日未明一刻,通事舍人引侍中詣齋殿,跪奏:請中嚴。俛伏,興。又少頃,乃跪奏:外辦。俟尚輦進輿,乃跪奏稱:具官臣某,請皇帝降座升輿。皇帝至大次,乃跪奏稱:具官臣某,請皇帝降輿。皇帝入次,即位于大次外。質明,詣次前跪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訖,太常卿乃當次前跪稱:具官臣某,請皇帝行事。俛伏,興。凡跪奏,準此。皇帝出次,乃前導至中壝門,殿中監進大圭,太常卿奏:請執大圭。入自正門,皇帝入小次位,西向立,太常卿乃與博士分左右立定,乃奏:有司謹具,請行事。降神,六成,樂止。太常卿別一員,乃升煙瘞血,訖,乃奏:拜。拜訖,侍中升壇,請詣盥洗位。至位,奏:請搢大圭、盥手。訖,奏:請帨手?;实蹘準郑櫍啵赫垐檀蠊纭D艘翂?,殿中監進鎮圭,乃奏:請搢大圭、執鎮圭?;实蹐替偣?,詣昊天上帝神座前,奏:請跪,奠鎮圭。皇帝奠,訖,執大圭,俛伏,興。侍中進玉幣,乃奏:請搢大圭、跪奠玉幣。訖,乃奏:請執大圭。俛伏,興。少退,又奏:請再拜。詣皇地祇及配位,奠鎮圭玉幣,并如上儀。配位惟奏請奠鎮圭及幣。奠玉幣畢,皇帝還版位,乃奏:請還小次、釋大圭?;实廴胄〈?,乃立于小次之南稍東,以俟?;实蹖⒌炫湮恢畮乓?,贊者分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各由其陛升,唯不由午陛。詣神前,搢笏、跪,太祝以玉幣授之,奠訖,俛伏,興。再拜,訖,各由本陛降,復位。初,分獻將降也,禮直官引諸祝史、齋郎、應助奠者再拜,祝史各奉毛血之豆入,各由其陛升,諸太祝迎取于壇上,奠訖,退立于尊所?!∵M熟:奠玉幣訖,降還小次。有司先陳牛鼎三、羊鼎三、豕鼎三、魚鼎三,各在鑊右。太官令丞帥進饌者詣廚,以匕升牛羊豕魚,自鑊各實于鼎。牛羊豕皆肩、臂、臑、肫、胳、正脊各一,長脅二,短脅二、代脅一、凡十一體。牛豕皆三十斤,羊十五斤,魚十五頭一十五斤,實訖,羃之。祝史二人以扃對舉一鼎,牛鼎在前,羊豕次之,魚又次之,有司執匕以從,各陳于每位饌幔位。從祀壇上第一等五方帝、大明、夜明、天皇大帝、神州地祇、北極,皆羊豕之體并同。光祿卿帥祝史、齋郎、太官令丞各以匕升牛羊豕魚于俎,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脅在中,魚即橫置,頭在尊位,設去鼎羃。光祿卿丞同太官令丞實籩豆簠簋,籩實以粉餈,豆實以糝食,簠實稻,簋實粱。俟皇帝還小次,樂止。禮直官引司徒出詣饌幔所,與薦籩豆簠簋俎齋郎,各奉天、地、配位之饌。司徒帥太官令以序入內壝正門,樂作,至壇下,俟。祝史進徹毛血豆,降自卯陛,以次出,訖,司徒與薦籩豆簠簋俎齋郎,奉昊天上帝、皇地祇之饌,升自午陛。太官令丞與薦籩豆簠簋俎齋郎,奉配位及第一等神位之饌,升自卯陛。各位太祝迎于壇陛之道間。于昊天上帝位,司徒搢笏北向跪奉,粉餈籩在糗餌之前,糝食豆在醓醢之前,簠左簋右,皆在豋前,牛俎在豆前,羊豕魚俎次之,以右為上。司徒俛伏,興,奉饌者奉訖,皆出笏就位,一拜。司徒次詣皇地祇奉奠,并如上儀。配位亦同。司徒及奉天、地、配位饌者以次降。太官令帥奉第一等神位之饌,各于其位,并如前儀。俱畢,樂止。司徒、太官令以下皆就位,訖,侍中升自卯陛,立于昊天上帝酌尊所,以俟。太常卿乃當次前俛伏,跪奏:請皇帝詣盥洗位。俛伏,興?;实鄢龃?,殿中監進大圭,乃奏:請執大圭。至盥洗位,奏:請搢大圭、盥手?;实垲率?,訖,奏:請帨手?;实蹘準?,訖,奏:請執大圭。乃詣爵洗位。至位,奏:請搢大圭、受爵,又奏:請洗爵?;实巯淳簦?,奏:請拭爵?;实凼镁簦?,奏:請執大圭。以爵授奉爵官?;实墼勱惶焐系圩米鹚?,執爵,良醞令舉羃,侍中跪酌太尊之沈齊,酌訖,皇帝以爵授侍中?;实勰嗽勱惶焐系凵裎磺?,侍中進爵,乃奏請搢大圭,跪執爵三祭酒。訖,奏:請奠爵。奠爵訖,奏:請執大圭。俛伏,興。又奏:請少退。立俟。中書侍郎讀冊文,訖,乃奏:請再拜。詣皇地祇位及配位,并如上儀。獻畢,皇帝還版位,乃奏請還小次釋大圭?;实廴胄〈?,太常卿立于小次東南。禮直官引博士,博士引亞獻,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訖,詣爵洗位,搢笏、洗爵,拭爵,訖,以爵授執事者,執笏升自卯陛,詣昊天上帝酌尊所,西向立。執事者以爵授之,乃搢笏執爵。執尊者舉羃,良醞令跪酌著尊之醴齊,酌訖,復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昊天上帝神座前。初,亞獻至盥洗位,文舞退,武舞進,樂作。亞獻詣昊天上帝神座前,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之,乃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俛伏,興,少退,再拜。次詣皇地祇及配位,并如上儀。獻畢,降復位。禮直官引博士,博士引終獻,詣盥洗位,盥手,洗爵,升壇奠獻,并如上儀。初,終獻將升壇,禮直官分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各由其陛,唯不由午陛,諸神位酌尊所,執事者以爵授之,乃酌汎齊,訖,以爵授執事者,共詣神座前,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之,乃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俛伏,興,少退,再拜,訖,各引還本位。初,第一等分獻官將升,贊引引第二等、第三等、內壝內外眾星位分獻各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酌酒、奠拜,并同上儀。祝史、齋郎以次助奠,訖,各還本位。諸太祝各進徹籩、豆各一,少移故處,樂作。卒徹,樂止。初,終獻禮畢,降復位,太常卿乃當次前俛伏,跪奏:請皇帝詣飲福位。皇帝出次。殿中監進大圭。乃奏:請執爵,三祭酒。又奏:請啐酒。皇帝啐酒,訖,以爵授侍中,乃奏:請受胙。侍中再以爵酒進,乃奏:請受爵飲福。皇帝飲福,訖,奏:請執大圭。俛伏,興。又奏:請再拜。訖,乃導還版位,西向立,俟送神樂止。乃奏:請詣望燎位。至位,南向立,俟火半柴,乃跪奏:具官臣某言禮畢。皇帝還大次,出中壝門外,奏:請釋大圭。皇帝入大次。初,終獻禮畢,司徒、侍中、太祝各升自卯陛,太祝持胙俎進,減天、地、配位前胙肉加于俎,皆取前腳第二節,又以黍稷飯共置一籩,奉詣司徒侍中后,北向立。俟皇帝至飲福位,太常卿奏:請皇帝搢大圭啐酒。訖,司徒乃進胙俎,皇帝受胙,訖,奉禮郎贊曰:賜胙。贊者唱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送神,樂一成止?;实奂热氪蟠?,更通天冠、絳紗袍,升輿,至齋宮,乘金輅。通事舍人引門下侍郎當輅前跪奏,稱:具官臣某請車駕進發。至侍臣上馬所,乃跪奏:具官臣某請車駕少駐,敕侍臣上馬。侍中稱:制可。乃退,傳制稱:侍臣上馬。侍臣上馬畢,乃跪奏,稱:具官臣某請敕車右升。千牛將軍升訖,跪奏稱:具官臣某請車駕進發。車駕動,前中后三部鼓吹凡十二隊齊作。應行禮陪從祀官先詣應天門奉迎,再拜。大樂令先詣應天門外,準備奏樂如儀。訖,擇日稱賀。
方丘儀。齋戒:祭前三日質明,有司設三獻以下行事官位于尚書省。初獻南面,監祭御史位于西,東向,監禮博士位于東,西向,俱北上。司徒亞、終獻位于南,北向。次光祿卿、太常卿,次第一等分獻官、司天監,次第二等分獻官、光祿丞、郊社令、大樂令、良醞令、廩犧令、司尊彝,次內壝內外分獻官、太祝官、奉禮郎、協律郎、諸執事官,就位,立定。次禮直官引初獻就位,初獻讀誓曰:今年五月幾日夏至,祭皇地祇于方丘,所有攝官,各揚其職。其或不敬,國有常刑。讀畢,禮直官贊:七品以下官先退。馀官對拜,訖,退。散齋二日,宿于正寢,治事如故。齋禁并如郊祀。守壝門兵衛與大樂工人,俱清齋一宿。行禮官前期習儀于祠所。陳設:祭前三日,所司設三獻官以下行事執事官次于外壝東門之外,道南,北向,西上,隨地之宜。又設饌幕于內壝東門之外,道北南向。祭前二日,所司設兵衛,各服其服,守衛壝門,每門二人。大樂令帥其屬,設登歌之樂于壇上,如郊祀。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為瘞坎在內壝外之壬地。祭前一日,司天監、郊社令各服其服,帥其屬,升設皇地祇神座于壇上北方,南向,席以槁秸。又設配位神座于東方,西向,席以蒲越。又設神州地祇神座于壇之第一等東南方,席以槁秸。又設五神、五官、岳鎮海瀆二十九座于第四等階之間,各依方位。又設昆崙、山林川澤二十一座于內壝之內,又設丘陵墳衍原隰三十座于內壝外,席皆以莞。又設神位版,各于座首。子陛之西,水神元冥、北岳、北鎮、北海、北瀆于壇之第二等,北山、北林、北川、北澤、于內壝內,北丘、北陵、北墳、北衍、北原、北隰于內壝外,皆各為一列,以東為上。卯陛之北,木神勾芒,東岳、長白山、東鎮、東海、東瀆于壇之第二等,東山、東林、東川、東澤于內壝內,東丘、東陵、東墳、東衍、東原、東隰于內壝外,皆各為一列,以南為上。午陛之東,神州地祇于壇之第一等,火神祝融,南岳、南鎮、南海、南瀆于壇之第二等,南山、南林、南川、南澤于內壝內,南丘、南陵、南墳、南衍、南原、南隰于內壝外,皆各為一列,以西為上。午陛之西,土神后土、中岳、中鎮于壇之第二等,中山、中林、中川、中澤于內壝內,中丘、中陵、中墳、中衍、中原、中隰于內壝外,皆各為一列,以南為上。酉陛之南,金神蓐收、西岳、西鎮、西海、西瀆于壇之第二等,昆崙、西山、西林、西川、西澤于內壝內,西丘、西陵、西墳、西衍、西原、西隰于內壝外,皆各為一列,以北為上。其皇地祇、及配位、神州地祇之座,并禮神之玉,設訖,俟告潔畢權徹,祭日早重設。其第二等以下神座,設定不收。奉禮郎、禮直官又設三獻官位于卯陛之東稍北,西向。司徒位于卯陛之東,道南,西向。太常卿、光祿卿次之。第一等分獻官、司天監位于其東,光祿丞、郊社令、太官令、廩犧令位又在其東,每等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又設太祝、奉禮郎及諸執事位于內壝東門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監祭御史位二,一于壇下午陛之西南,一于子陛之西北,俱東向。設監禮博士位二,一于壇下午陛之東南,一于子陛之東北,俱西向。奉禮郎位于壇之東南,西向。協律郎位于樂簴西北,東向。大樂令位于樂簴之間,西向。司尊彝位于酌尊所,俱北向。設望瘞位坎之南,北向。又設牲榜位于內壝東門之外,西向。太祝、祝史各位于牲后,俱西向。設省饌位于牲西,太常卿、光祿卿、太官令位于牲北,南向,西上。監祭、監禮位在太常卿之西稍卻,西上。廩犧令位于牲西南,北向。又陳禮饌于內壝東門之外,道北,南向。設省饌位于禮饌之南。太常卿、光祿卿、太官令位在東,西向,監祭、監禮位在西,東向,俱北上。設祝版于神位之右。司尊及奉禮郎帥其屬,設玉幣篚于酌尊所,次及籩豆之位。正、配位各左有十一籩、右有十一豆,俱為三行。豋三,在籩豆間。铏三,在豋前。簠一、簋一,各在铏前。又設尊罍之位,皇地祇太尊二、著尊二、犧尊二、山罍二,在壇上東南隅。配位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正位酒尊之東,俱北向西上,皆有坫,加勺、羃,為酌尊所。又設星地祇位象尊二、壺尊二、山罍四,在壇下午陛之西。配位犧尊二、壺尊二、山罍四,在酉陛之北,東向北上,皆有坫,加羃,設而不酌。神州地祇位左八籩、右八豆,豋一在籩豆間,簠一、簋一在豋前,爵坫一,在神座前。又設第二等諸神位每位籩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內壝之內外諸神每位籩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陳列皆與上同。又設神州地祇太尊二、著尊二,皆有坫。第二等諸神每方山尊二,內壝內每方蜃尊二,內壝外每方概尊二,皆加勺、羃。又設正、配位籩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三、及毛血豆一、并神州地祇位俎一,各于饌羃內。又設二洗于壇下卯陛之東,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并有罍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爵洗之篚實以匏爵,加坫。又設第一等分獻官盥洗爵洗位,第二等以下分獻官盥洗位,各于其方道之左,罍在洗左,篚在洗右,俱內向。執爵篚者各于其后。祭日丑前五刻,司天監、郊社令帥其屬,升設皇地祇及配位神座于壇上,設神州地祇座于第一等。又設玉幣,皇地祇玉以黃琮,神州地祇玉以兩圭有邸,皆置于匣。正、配位幣并以黃色,神州地祇幣以元色,五神、五官、岳鎮海瀆之幣各從其方色,皆陳于篚。太祝取瘞玉加于幣,以禮神之玉各置于神座前。光祿卿帥其屬,入實正、配位籩豆。籩三行以右為上,豆三行以左為上,其實并如郊祀。豋實以大羹,铏實以和羹。又設從祭第一等神州地祇之饌?;e三行以右為上,豆三行以左為上,其實并如郊祀。豋實以大羹,簠實以稷,簋實以黍。第二等每位,左二籩,栗在前,鹿脯次之。右二豆,菁菹在前,鹿臡次之。簠實以稷,簋實以黍。俎,一羊、一豕。內壝內外每位,左籩一,鹿脯。右豆一,鹿臡。簠稷,簋黍,俎以羊。良醞令帥其屬,入實酒尊?;实氐o太尊為上,實以汎齊。著尊次之,實以醴齊。犧尊次之,實以盎齊。象尊次之,實以醍齊。壺尊次之,實以沈齊。山罍為下,實以三酒。配位,著尊為上,實以汎齊。犧尊次之,實以醴齊。象尊次之,實以盎齊。壺尊次之,實以醍齊,山罍為下,實以三酒。皆左實明水,右實元酒,皆尚醞代。次實從祭第一等神州地祇酒尊,太尊為上,實以汎齊。著尊次之,實以醴齊。第二等,山尊實以醍齊。內壝內,蜃尊實以汎齊。內壝外,概尊實以三酒。以上尊皆左以明水,右以元酒,皆尚醞代之。太常卿設燭神座前。省牲器:祭前一日午后八刻,去壇二百步禁止行者。未后二刻,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司尊與奉禮郎,帥執事者以祭器入,設于位。郊社令陳玉幣于篚。未后三刻,廩犧令與諸太祝、祝史,以牲就省位。禮直官、贊者分引太常卿,光祿卿、丞、監祭、監禮,太官令等詣內壝東門外省牲位。其視滌濯、告潔、省牲饌,并同郊祀。俱畢,廩犧令、諸太祝、祝史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令。次引光祿卿以下詣廚,省鼎鑊,視滌溉,乃還齋所。晡后一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實以豆,置于饌幔。遂烹牲,又祝史取瘞血貯于盤。奠玉幣:祭日丑前五刻,獻官以下行事官,各服其服。有司設神位版,陳玉幣,實籩豆簠簋尊罍,俟監祭、監禮按視壇之上下,乃徹去蓋羃。大樂令帥工人,及奉禮郎、贊者先入。禮直官、贊者分引分獻官以下,監祭、監禮、諸太祝、祝史、齋郎與執事者,入自南壝東門,當壇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禮郎贊:拜。獻官以下皆再拜,訖,以次分引各就壇陛上下位。次引監祭、監禮按視壇之上下,訖,退復位。禮直官分引三獻官以下行事官俱入就位。行禮官皆自南壝東門入。禮直官進立初獻之左,白曰: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協律郎高舉笏,執麾者舉麾,俛伏,興。工鼓柷,樂作
《坤寧之曲》,八成,偃
,戛敔,樂止。俟太常卿瘞血,訖,奉禮郎贊:拜。在位者皆再拜。又贊:諸執事者各就位。禮直官引諸執事各就其位俟。太祝跪取玉幣于篚,立于尊所。諸位太祝亦各取玉幣立于尊所。禮直官引初獻詣盥洗位,樂作
《肅寧之曲》。至位,北向立,樂止。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壇,樂作
《肅寧之曲》。凡初獻升降,皆作
《肅寧之曲》。升自卯階,至壇,樂止。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樂作
《靜寧之曲》。搢笏,跪。太祝加玉于幣,西向跪以授初獻。初獻受玉幣奠訖,執笏,俛伏,興,再拜,訖,樂止。次詣配位神座前,東向立,樂作
《億寧之曲》,奠幣如上儀,樂止。降自卯陛,樂作,復位,樂止。初獻將奠配位之幣,贊者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由卯陛詣神州地祇神座前,搢笏,跪。太祝以玉幣授分獻官,分獻官受玉幣,奠訖,執笏,俛伏,興,再拜,訖,退。初,第一分獻官將升,贊者引第二分獻官詣盥洗位,盥手、帨手,執笏,各由其陛升,惟不由午陛,詣于首位神座,奠幣如上儀。馀以次祝史、齋郎助奠訖,各引還位。初獻奠幣將畢,祝史奉毛血豆,各由午陛升,諸太祝迎于壇上,進奠于正、配位神座前,太祝與祝史俱退,立于尊所。進熟:初獻既升奠玉幣。有司先陳牛鼎二、羊鼎二、豕鼎一于神廚,各在鑊右。太官帥進饌者詣廚,以匕升牛、羊、豕,自鑊實于各鼎。牛、羊、豕各肩、臂、臑、肫、胳、正脊一、橫脊一、長脅一、短脅一、代脅一,背二骨一并,羃之。祝史以扃各對舉鼎,有司執匕以從,陳于饌幔內。從祀之俎實以羊,更陳于饌幔內。光祿卿實以籩豆簠簋?;e實以粉餈,豆實以糝食,簠實以稷,簋實以黍。實訖,去鼎之扃羃,匕加于鼎。太官令以匕升牛羊豕,載于俎,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脅在中。俟初獻還位,樂止。禮直官引司徒出詣饌所,同薦籩豆簠簋俎。齋郎各奉皇地祇配位之饌,升自卯陛,諸太祝各迎于壇上。司徒詣皇地祇神座前,搢笏,奉籩豆簠簋,次奉俎,北向跪奠,訖,執笏,俛伏,興,設籩于糗餌之前,豆于醓醢之前,簠簋在豋前,俎在籩前。次于卯陛奉配位之饌,東向跪奠于神座前,并如上儀。各降自卯陛,還位。太官令又同齋郎奉神州地祇之饌,升自卯陛,太祝迎于壇陛之道間,奠于神座前,左籩前,訖,樂止。太官令進饌者降自卯陛,還位。禮直官引初獻官詣盥洗位,樂作。至位,樂止。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至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執事者。執笏,詣壇,樂作。升自卯陛,至壇上,樂止。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搢笏,執爵。司尊舉羃,良醞令跪酌太尊之汎齊,酌訖,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三獻奠爵,皆執事者受以興。執笏,俛伏,興,少退,跪,樂止。舉祝官跪,對舉祝版。讀祝,太祝東向跪,讀祝訖,俛伏,興。舉祝奠版于案,再拜,興。次詣配位酌尊所,執事者以爵授初獻,搢笏,執爵。司尊舉羃,良醞令跪酌著尊之汎齊,樂作太簇宮
《保寧之曲》。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配位神座前,東向立,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奠酒于茅苴。奠爵,執笏,俛伏,興。少退,跪,樂止。讀祝,訖,樂作,就拜,興,拜,興。降自卯陛,讀祝、舉祝俱從,樂作,復位,樂止。次引亞獻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授執事者。執笏,升自卯陛,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執事者以爵授亞獻。亞獻搢笏執爵,司尊舉羃,良醞令酌著尊之醴齊,酌訖,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執事以爵授亞獻,亞獻執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執笏,俛伏,興,少退,再拜。次詣配位酌獻如上儀,惟酌犧尊為異。樂止,降復位。次引終獻詣盥洗位,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升壇。正位,酌犧尊之盎齊,配位,酌象尊之醴齊,奠獻并如亞獻之儀。禮畢,降復位。初,終獻將升,贊者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神州地祇酌尊所,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執事者酌太尊之汎齊,酌訖,以爵授執事者。進詣神座前,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俛伏,興,少退,跪,再拜,訖,還位。初,第一等分獻官將升,贊者分引第二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酌尊所,執事以爵授分獻官,分獻酌以授執事者,進詣首位神座前,奠獻并如上儀。祝史、齋郎以次助奠,訖,各引還位。諸獻俱畢,諸太祝進徹籩豆,籩豆各一,少移故處。樂作
《豐寧之曲》,卒徹、樂止。奉禮官贊曰:賜胙。眾官再拜,樂作,一成,止。初,送神樂止,引初獻官詣望瘞位,樂作太簇宮
《肅寧之曲》,至位,南向立,樂止。初,在位官將拜,諸太祝、祝史各奉篚進詣神座前,玉幣,從祭神州地祇以下,并以俎載牲體,并取黍稷飯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北詣瘞坎,實于坎中,又以從祭之位禮幣皆從瘞,禮直官曰:可瘞。東西六行,寘土半坎,禮直官贊:禮畢。引初獻出,禮官贊者各引祭官及監祭、監禮、太祝以下,俱復壇南,北向立定,奉禮郎贊曰:再拜。監祭以下皆再拜,訖,奉禮以下及工人以次出。光祿卿以胙奉進,監祭、監禮展視。其祝版燔于齋坊。
章宗明昌元年五月,拜天于西苑。
按
《金史·章宗本紀》:明昌元年五月戊午,拜天于西苑。射柳、擊毬,縱百姓觀。
明昌四年秋九月,拜天于奉先縣西。
按
《金史·章宗本紀》:明昌四年九月庚午,如山陵,次奉先縣。辛未,拜天于縣西。
明昌五年夏六月丙午,拜天,曲赦西北路。
按
《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承安元年冬十一月,有事于南郊,燔以真玉,仍用一俎。
按
《金史·章宗本紀》:承安元年八月甲子,以郊祀日期詔中外。冬十一月丁酉,朝享于太廟。戊戌,有事于南郊,改元,大赦?!“?span style="color: Purple;">《禮志》:承安元年,將郊,禮官言:禮神之玉當用真玉,燔玉當用次玉。昔大定十一年,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臣等疑其未盡。禮貴有恒,不能繼者不敢以獻。若燔真玉,常祀用之恐有時或闕,反失禮制。若從近代之典及本朝儀禮,真玉禮神,次玉燔瘞,于禮為當。近代郊,自第二等升天皇大帝、北極于第一等,前八位舊各有禮玉燔玉,而此二位尚無之。按
《周禮典瑞》云:以圭璧祀日月星辰。近代禮九宮貴神、大火星位,猶用
《周禮》之說。其天皇大帝、北極二位,固宜用禮神之玉及燔玉也。上命俱用真玉。省臣又奏:前時郊,天、地、配位各用一犢,五方帝、日、月、神州、天皇大帝、北極十位皆大祀,亦當用犢,當時止以羊代。第二等以下從祀神位則分刲羊豕以獻。竊意天、地之祀,籩豆尚多者以備陰陽之物,鼎俎尚少者以人之烹薦無可以稱其德,則貴質而已。故天地日月星辰之位皆用一俎,前時第一等神位偏用二俎,似為不倫。今第一等神位亦當各用犢一,馀位以羊豕分獻,及朝享太廟則用犢十二。上從之。
承安二年十一月甲辰,冬至,有事于南郊。
按
《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承安五年,敕定拜天禮。
按
《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五年五月戊午,敕來日重五拜天,服公裳者拜禮仍舊,諸便服者并用女直拜。按
《禮志》:金之拜制,先袖手微俯身,稍復卻,跪左膝,左右搖肘,若舞蹈狀。凡跪,搖袖,下拂膝,上則至左右肩者,凡四。如此者四跪,復以手按右膝,單跪左膝而成禮。國言搖手而拜謂之撒速。承安五年五月,上諭旨有司曰:女直、漢人拜數可以相從者,酌中議之。禮官奏曰:
《周官》九拜,一曰稽首,拜中至重,臣拜君之禮也。乞自今,凡公服則用漢拜,若便服則各用本俗之拜。主事陳松曰:本朝拜禮,其來久矣,乃便服之拜也。可令公服則朝拜,便服則從本朝拜。平章政事張萬公謂拜禮各便所習,不須改也,司空完顏襄曰:今諸人衽發皆從本朝之制,宜從本朝拜禮,松言是也。上乃命公裳則朝拜,諸色人便服則皆用本朝拜。
泰和二年九月癸亥,以皇子生,親謝南北郊。
按
《金史·章宗本紀》云云。
泰和三年,拜天,射柳,宴群臣。
按
《金史·章宗本紀》:泰和三年五月壬午,以重五,拜天,射柳,上三發三中。四品以上官侍宴魚藻殿。以天氣方暑,命兵士甲者釋之。
宣宗貞祐元年,以復舊名,告天地。
按
《金史·宣宗本紀》:貞祐元年閏九月庚午,上復舊名珣,詔所司,告天地廟社。
興定三年七月,以地震,遣官祭地祇于上清宮。八月,祭后土于河中府。
按
《金史·宣宗本紀》:興定三年四月癸未,陜西黑風晝起,有聲如雷,地大震。六月戊子,平涼等處地震。七月丁巳,遣徒單思忠以地震祭地祇于上清宮。八月戊辰,遣翰林侍讀學士趙秉文祭后土于河中府。
哀宗天興元年五月丙戌,拜天于大慶殿。秋七月丁亥,拜天于承天門下。
按
《金史·哀宗本紀》云云。
天興二年,拜天于蔡州。
按
《金史·哀宗本紀》:天興二年六月己卯,決策遷蔡。九月庚戌,以重九拜天于節度使廳,群臣陪從成禮。
元
憲宗二年,始以冕服拜天于日月山,合祭昊天后土,以太祖、睿宗配享。
按
《元史·憲宗本紀》不載。 按
《祭祀志》:元興朔漠,代有拜天之禮,衣冠尚質,祭器尚純,帝后親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元遠,報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強為之也。憲宗即位之二年秋八月八日,始以冕服拜天于日月山。其十二日,又用孔氏子孫元措言,合祭昊天后土,始大合樂作牌位,以太祖、睿宗配享。歲甲寅,會諸王于顆顆腦兒之西,丁巳秋,駐蹕于軍腦兒,皆祭天于其地?!“?span style="color: Purple;">《輿服志》:憲宗壬子年秋八月,祭天于日月山,用冕服自此始。
世祖中統二年,祀天于恒州。
按
《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
《祭祀志》:世祖中統二年,親征北方。夏四月乙亥,躬祀天于舊恒州之西北,灑馬湩以為禮,皇族之外無得而與,皆如其初。
至元十二年,以受尊號,告天地,行一獻禮。
按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二年十二月戊申,中書左丞相忽都帶兒與內外文武百寮及緇黃耆庶,請上皇帝尊號曰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皇后曰貞懿順圣昭天睿文光應皇后?!“?span style="color: Purple;">《祭祀志》:十二年十二月,以受尊號,遣使豫告天地,下太常檢討唐、宋、金舊儀,于國陽麗正門東南七里建祭臺,設昊天上帝、皇地祇位二,行一獻禮。自后國有大典禮,皆即南郊告謝焉。
〈又〉祭告一獻儀,至元十二年所定。告前二日,郊祀令掃除壇壝內外,翰林國史院學士撰寫祝文。前一日,告官等各公服捧祝版,進請御署訖,同御香上尊酒如常儀,迎至祠所齋宿。告日質明前三刻,禮直官引郊祀令率其屬詣壇,鋪筵陳設如儀。禮直官二員引告官等各具紫服,以次就位,東向立定。禮直官稍前曰有司謹具,請行事,贊者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身。禮直官先引執事官各就位,次詣告官前曰請詣盥爵洗位。至位,北向立,曰搢笏,曰盥手,曰帨手,曰洗爵,曰拭爵,曰出笏,曰詣酒尊所,曰搢笏,曰執爵,曰司尊者舉羃,曰酌酒。良醞令酌酒,曰以爵授執事者,告官以爵授執事者。曰出笏,曰詣昊天上帝、皇地祇神位前,北向立,曰稍前,曰搢笏,曰跪,曰上香,曰上香,曰三上香,曰祭酒,曰祭酒,曰三祭酒,曰以爵授捧爵官,曰出笏,曰俛伏興,曰舉祝官跪,曰舉祝,曰讀祝官跪,曰讀祝。讀訖,曰舉祝官奠祝版于案,曰俛伏興。告官再拜,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身,引告官以下降復位。禮直官贊曰再拜,曰鞠躬,曰拜,曰興,曰拜,曰興,曰平身,曰詣望燎位,燔祝版半燎,告官以下皆退。瘞之其坎于祭所壬地,方深足以容物。
至元十三年,以平宋,告天地,以國禮行事。
按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三年五月乙未朔,以平宋,遣官告天地、祖宗于上都之近郊?!“?span style="color: Purple;">《祭祀志》:至元十三年五月,以平宋,遣使告天地,中書下太常議定儀物以聞。制若曰:其以國禮行事。
至元十八年三月甲辰,命天師張宗演即宮中奏赤章于天七晝夜。
按
《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成宗大德六年,遣左丞相哈剌哈孫代祭天地于南郊,始命獻官以下具公服行禮。
按
《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六年三月甲寅,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祇于南郊,遣中書左丞相荅剌罕哈剌哈孫攝事?!“?span style="color: Purple;">《祭祀志》:大德六年春三月庚戌,合祭昊天上帝、皇地祇、五方帝于南郊,遣左丞相哈剌哈孫攝事,為攝祀天地之始?!“?span style="color: Purple;">《輿服志》:大德六年春三月,祭天于麗正門外丙地,命獻官以下諸執事,各具公服行禮。是時,大都未有郊壇,大禮用公服自此始。大德九年二月,議郊祀禮。六月,以立皇太子,祭告上帝。七月,筑郊壇。十一月,遣官祀天于南郊。
按
《元史·成宗本紀》:大德九年二月庚子,命中書議行郊祀禮。四月壬辰,中書省臣言:前代郊祀,以祖宗配享。臣等議:今始行郊禮,專祀昊天為宜。詔依所議行之。六月丙子朔,以立皇太子,遣中書右丞相荅剌罕哈剌哈孫告昊天上帝。秋七月辛亥,筑郊壇于麗正、文明門之南丙位,設郊祀署,令、丞各一員,太祝三員,奉禮郎二員,協律郎一員,法物庫官二員。十一月庚午,祀昊天上帝于南郊,牲用馬一、蒼犢一、羊豕鹿各九,其文舞曰
《崇德之舞》,武舞曰
《定功之舞》。以攝太尉、右丞相哈剌哈孫、左丞相阿忽臺、御史大夫鐵古迭而為三獻官。 按
《祭祀志》:大德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右丞相哈剌哈孫等言:去年地震星變,雨澤愆期,歲比不登。祈天保民之事,有天子親祀者三:曰天,曰祖宗,曰社稷。今宗廟、社稷,歲時攝官行事。祭天,國之大事也,陛下雖未及親祀,宜如宗廟、社稷,遣官攝祭,歲用冬至,儀物有司豫備,日期至則以聞。制若曰:卿言是也,其豫備儀物以待事。于是翰林、集賢、太常禮官皆會中書集議。博士疏曰:冬至,圜丘惟祀昊天上帝,至西漢元始間,始合祭天地。歷東漢至宋千有馀年,分祭合祭,迄無定論。集議曰:
《周禮》,冬至圜丘禮天,夏至方丘禮地,時既不同,禮樂亦異。王莽之制,何可法也。今當循唐、虞、三代之典,惟祀昊天上帝。其方丘祭地之禮,續議以聞。按
《周禮》,壇壝三成,近代增外四成,以廣天文從祀之位。集議曰:依
《周禮》三成之制。然
《周禮》疏云每成一尺,不見縱廣之度??謮溪M隘,器物難容,擬四成制內減去一成,以合陽奇之數。每成高八尺一寸,以合乾之九九。上成縱廣五丈,中成十丈,下成十五丈。四陛,陛十有二級。外設二壝,內壝去壇二十五步,外壝去內壝五十四步,壝各四門。壇設于丙巳之地,以就陽位。按古者,親祀冕無旒,服大裘而加袞。臣下從祀,冠服歷代所尚,其制不同。集議曰:依宗廟見用冠服制度。按
《周禮·大司樂》云: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太簇為徵,姑洗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門之舞,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集議曰:樂者所以動天地,感鬼神,必訪求深知音律之人,審五聲八音,以司肄樂。夏四月壬辰,中書復集議。博士言:舊制神位版用木。中書議,改用蒼玉金字,白玉為座。博士曰:郊祀尚質,合依舊制。遂用木主,長二尺五寸,闊一尺二寸,上圓下方,丹漆金字,木用松柏,貯以紅漆匣,黃羅帕覆之。造畢,有司議所以藏。議者復謂,神主廟則有之,今祀于壇,對越在上,非若他神無所見也。所制神主遂不用。七月九日,博士又言:古者祀天,器用陶匏,席用槁秸。自漢甘泉雍畤之祀,以迄后漢、晉、魏、南北二朝、隋、唐,其壇壝玉帛禮器儀仗,日益繁縟,浸失古者尚質之意。宋、金多循唐制,其壇壝禮器,考之于經,固未能全合,其儀法具在。當時名儒輩出,亦未嘗不援經而定也,酌古今以行禮,亦宜焉。今檢討唐、宋、金親祀、攝行儀注,并雅樂節次,合從集議。太常議曰:郊祀之事,圣朝自平定金、宋以來,未暇舉行,今欲修嚴,不能一舉而大備。然始議之際,亦須酌古今之儀,垂則后來。請從中書會翰林、集賢、禮官及明禮之士,講明去取以聞。中書集議曰:合行禮儀,非草創所能備。唐、宋皆有攝行之禮,除從祀受胙外,一切儀注,悉依唐制修之。八月十二日,太常寺言:尊祖配天,其禮儀樂章別有常典,若俟至日議之,恐匆遽有誤。于是中書省臣奏曰:自古漢人有天下,其祖宗皆配天享祭,臣等與平章何榮祖議,宗廟已依時祭享,今郊祀止祭天。制曰:可。是歲南郊,配位遂省。
大德十一年,武宗即位,遣官告謝南郊,始定祭告三獻儀。
按
《元史·武宗本紀》:大德十一年五月甲申,皇帝即位于上都。秋七月甲子,命御史臺大夫鐵古迭兒、知樞密院事塔魯忽帶、中書平章政事床兀兒以即位告謝南郊?!“?span style="color: Purple;">《祭祀志》:大德十一年,武宗即位。秋七月甲子,命御史大夫鐵古迭兒即南郊告謝天地,主用柏素,質元書,為即位告謝之始?!〖栏嫒I儀,大德十一年所定。告前三日,三獻官、諸執事官具公服赴中書省受誓戒。前一日未正二刻,省牲器。告日質明,三獻官以下諸執事官各具法服。禮直官引監祭禮以下諸執事官,先入就位,立定。監祭禮點視陳設畢,復位,立定。太官令率齋郎出,禮直官引三獻司徒、太常禮儀院使、光祿卿入就位,立定。禮直官贊曰有司謹具,請行事,降神樂作六成止。太常禮儀院使燔牲首,復位,立定。奉禮贊三獻以下皆再拜,就位。禮直官引初獻詣盥洗位,盥手訖,升壇詣昊天上帝位前,北向立。搢笏跪,三上香,奠玉幣,出笏,俛伏興,再拜訖,降復位。禮直官引初獻詣盥洗位,盥手訖,詣爵洗位,洗拭爵訖,詣酒尊所,酌酒訖,請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搢笏跪,三上香,執爵三祭酒于茅苴,出笏,俛伏興,俟讀祝訖,再拜,平立。請詣皇地祇酒尊所,酌獻并如上儀,俱畢,復位。禮直官引亞獻,并如初獻之儀,惟不讀祝,降復位。禮直官引終獻,并如亞獻之儀,降復位。奉禮贊賜胙,眾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禮直官引三獻司徒、太常卿、光祿卿、監祭、監禮等官請詣望燎位,南向立定,俟燎玉幣祝版。禮直官贊可燎,禮畢。
武宗至大二年,議行北郊禮,并定南北二郊配位。
按
《元史·武宗本紀》:至大二年十一月乙酉,尚書及太常禮儀院言:郊祀者,國之大禮。今南郊之禮已行而未備,北郊之禮尚未舉行,今年冬至祀天南郊,請以太祖皇帝配;明年夏至祀地北郊,請以世祖皇帝配。制可?!“?span style="color: Purple;">《祭祀志》:至大二年十二月甲辰朔,尚書太尉右丞相、太保左丞相、田司徒、郝參政等復奏曰:南郊祭天于圜丘,大禮已舉。其北郊祭皇地祇于方澤,并神州地祇、五岳四瀆、山林川澤及朝日夕月,此有國家所當崇禮者也。當圣明御極而弗舉行,恐遂廢弛。制若曰:卿議甚是,其即行焉。至大三年正月,定北郊從祀儀。十一月,有事南郊,以太祖配。
按
《元史·武宗本紀》:至大三年春二月甲子,以上皇太后尊號,告祀南郊。冬十月丙午,三寶奴及司徒田忠良等言:曩奉旨舉行南郊配位從祀,北郊方丘、朝日夕月典禮。臣等議,欲祀北郊,必先南郊。今歲冬至,祀圜丘,尊太祖皇帝配享,來歲夏至,祀方丘,尊世祖皇帝配享,春秋朝日夕月,實合祀典。有旨:所用儀物,其令有司速備之。十一月丙申,有事于南郊,尊太祖皇帝配享昊天上帝?!“?span style="color: Purple;">《祭祀志》:至大三年春正月,中書禮部移太常禮儀院,下博士擬定北郊從祀、朝日夕月禮儀。博士李之紹、蔣汝礪疏曰:按方丘之禮,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其丘在國之北。禮神之玉以黃琮,牲用黃犢,幣用黃繒,配以后稷。其方壇之制,漢去都城四里,為壇四陛。唐去宮城北十四里,為方壇八角三成,每成高四尺,上闊十六步,設陛。上等陛廣八尺,中等陛一丈,下等陛廣一丈二尺。宋至徽宗始定為再成。歷代制雖不同,然無出于三成之式。今擬取坤數用六之義,去都城北六里,于壬地選擇善地,于中為方壇,三成四陛,外為三壝。仍依古制,自外壝之外,治四面稍令低下,以應澤中之制。宮室、墻圍、器皿色,并用黃。其再成八角四陛,非古制,難用。其神州地祇以下從祀,自漢以來,歷代制度不一,至唐始因隋制,以岳鎮海瀆、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各從其方從祀。今盍參酌舉行。秋九月,太常禮儀院復下博士,檢討合用器物。十一月丙申,有事于南郊,以太祖配,五方帝日月星辰從祀。
仁宗皇慶二年二月甲子,以皇后受冊寶,遣官祭告天地于南郊。
按
《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延祐元年,太常寺請立北郊,不允。
按
《元史·仁宗本紀》:延祐元年夏四月丁亥,太常寺臣請立北郊,不允?!“?span style="color: Purple;">《祭祀志》:仁宗延祐元年夏四月丁亥,太常寺臣請立北郊。帝謙遜未遑,北郊之議遂輟。
英宗至治二年,詔議南郊祀典,敕停今年冬祀。
按
《元史·英宗本紀》:至治二年秋九月庚申,敕停今年冬祀南郊。 按
《祭祀志》:英宗至治二年九月,有旨議南郊祀事。中書平章賈閭,御史中丞曹立,禮部尚書張野,學士蔡文淵、袁桷、鄧文原,太常禮儀院使王緯、田天澤,博士劉致等會都堂議:一曰年分,按前代多三年一祀,天子即位已及三年,常有旨欽依。二曰神位。
《周禮·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注謂:昊天上帝,冬至圜丘所祀天皇大帝也。又曰蒼璧禮天。注云:此禮天以冬至,謂天皇大帝也。在北極,謂之北辰。又云:北辰天皇耀魄寶也,又名昊天上帝,又名太一帝君,以其尊大,故有數名。今按
《晉書·天文志·中宮》鉤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耀魄寶。
《周禮》所祀天神,止言昊天上帝。鄭氏以星經推之,乃謂即天皇大帝。然漢、魏以來,名號亦復不一。漢初曰上帝,曰太一,曰皇天上帝。魏曰皇皇帝天。梁曰天皇大帝。惟西晉曰昊天上帝,與
《周禮》合。唐、宋以來,壇上既設昊天上帝,第一等復有天皇大帝,其五天帝與太一、天一等,皆不經見。本朝大德九年,中書圓議,止依
《周禮》,祀昊天上帝。至大三年圓議,五帝從享,依前代通祭。三曰配位。
《孝經》曰: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此郊之所以有配也。漢、唐以下,莫不皆然。至大三年冬十月三日,奉旨十一月冬至合祭南郊,太祖皇帝配,圓議取旨。四曰告配。
《禮器》曰:魯人將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宮。注:告后稷也,告之者,將以配天也。告用牛一。
《宋會要》于致齋二日,宿廟告配,凡遣官犧尊豆籩,行一獻禮。至大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質明行事。初獻攝太尉同太常禮儀院官赴太廟奏告,圓議取旨。五曰大裘冕。
《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鄭司農云,黑羊裘,服以祀天,示質也。弁師掌王之五冕,注:冕服有六,而言五者,大裘之冕蓋無旒,不聯數也。
《禮記·郊特牲》曰: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十有二旒,則天數也。陸佃曰:禮不盛服不充,蓋服大裘以袞襲之也。謂冬祀服大裘,被之以袞。開元及開寶
《通禮》,鑾駕出宮,服袞冕至大次,質明改服大裘冕而出次。
《宋會要》紹興十三年,車駕自廟赴青城,服通天冠、絳紗袍,祀日服大裘袞冕。圓議用袞冕,取旨。六曰匏爵。
《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注謂:陶瓦器,匏用酌獻酒。
《開元禮》、
《開寶禮》皆有匏爵。大德九年,正配位用匏爵有坫。圓議正位用匏,配位飲福用玉爵,取旨。七曰戒誓。唐
《通典》引
《禮經》,祭前期十日親戒百官及族人,太宰總戒群官。唐前祀七日,
《宋會要》十日。
《纂要》太尉南向,司徒、亞終獻、一品、二品從祀北向,行事官以次北向,禮直官以誓文授之太尉讀。今天子親行大禮,止令禮直局管勾讀誓文。圓議令管勾代太尉讀誓,刑部尚書蒞之。八曰散齋、致齋。
《禮經》前期十日,唐、宋、金皆七日,散齋四日,致齋三日。國朝親祀太廟七日,散齋四日于別殿,致齋三日于大明殿。圓議依前七日。九曰藉神席。
《郊特牲》曰:莞簟之安,而蒲越槁秸之尚。注:蒲越槁秸,藉神席也。
《漢舊儀》高帝配天紺席,祭天用六綵綺席六重。成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譚以為天地尚質,宜皆勿修,詔從焉。唐麟德二年,詔曰:自處以厚,奉天以薄,改用裀褥。上帝以蒼,其馀各視其方色。宋以褥加席上,禮官以為非禮。元豐元年,奉旨不設。國朝大德九年,正位槁秸,配位蒲越,冒以青繒。至大三年,加青綾褥,青錦方座。圓議合依至大三年于席上設褥,各依方位。十曰犧牲。
《郊特牲》曰:郊特牲而社稷太牢。又曰:天地之牛角繭栗。秦用騮駒。漢文帝五帝共一牲,武帝三年一祀,用太牢。光武采元始故事,天地共犢。隋上帝、配帝,蒼犢二。唐開元用牛。宋正位用蒼犢一,配位太牢一。國朝大德九年,蒼犢二,羊豕各九。至大三年,馬純色肥腯一,牲正副一,鹿一十八,野豬一十八,羊一十八,圓議依舊儀。神位配位用犢外,仍用馬,其馀并依舊日已行典禮。十一曰香鼎。大祭有三,始煙為歆神,始宗廟則焫蕭祼鬯,所謂臭陽達于墻屋者也。后世焚香,蓋本乎此,而非
《禮經》之正。至大三年,用陶瓦香鼎五十,神座香鼎、香盒案各一。圓議依舊儀。十二曰割牲。
《周禮·司士》凡祭祀,帥其屬而割牲,羞俎豆。又
《諸子》,大祭祀正六牲之體。
《禮運》云腥其俎,熟其殽,體其犬豕牛羊。注云: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為七體也。熟其殽,謂體解而爓之,為二十一體也。體其犬豕牛羊,謂分別骨肉之貴賤,以為眾俎也。七體,謂脊、兩肩、兩拍、兩髀。二十一體,謂肩、臂、臑、膊、骼、正脊、脡脊、橫脊、正脅、短脅、代脅并腸三、胃三、拒肺一、祭肺三也。宋元豐三年,詳定禮文所言,古者祭祀用牲,有豚解,有體解。豚解則為七,以薦腥;體解則為二十一,以薦熟。蓋犬豕牛羊,分別骨肉貴賤,其解之為體,則均也。皇朝馬牛羊豕鹿,并依至大三年割牲用國禮。圓議依舊儀。十三曰大次、小次。
《周禮·掌次》,王旅上帝,張氈案皇邸。唐
《通典》前祀三日,尚舍直長施大次于外壝東門之內道北,南向。
《宋會要》前祀三日,儀鸞司帥其屬,設大次于外壝東門之內道北,南向;小次于午階之東,西向。
《曲禮》曰:踐阼,臨祭祀。
《正義》曰:阼主階也。天子祭祀履主階行事,故云踐阼。宋元豐詳定禮文所言,
《周禮》宗廟無設小次之文。古者人君臨位于阼階。蓋阼階者,東階也。惟人主得位主階行事。今國朝太廟儀注,大次、小次皆在西,蓋國家尚右,以西為尊也。圓議依祀廟儀注。續具未議:一曰禮神玉。
《周禮·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注:禋之言煙也。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
《正義》曰:或有玉帛,或不用玉帛,皆不定之辭也。崔氏云,天子自奉玉帛牲體于柴上,引
《詩》圭璧既卒,是燔牲玉也。蓋卒者,終也。謂禮神既終,當藏之也。正經即無燔玉明證。漢武帝祠太乙,胙馀皆燔之,無玉。晉燔牲幣,無玉。唐、宋乃有之。顯慶中,許敬宗等修舊禮,乃云郊天之有四圭,猶宗廟之有圭瓚也,并事畢收藏,不在燔列。宋政和禮制局言:古祭祀無不用玉,
《周官》典瑞掌玉器之藏,蓋事已則藏焉,有事則出而復用,未嘗有燔瘞之文。今后大祀,禮神之玉時出而用,無得燔瘞。從之。蓋燔者取其煙氣之臭聞。玉既無煙,又且無氣,祭之日但當奠于神座,既卒事,則收藏之。二曰飲福。
《特牲饋食禮》曰,尸九飯,親嘏主人。
《少牢饋食禮》尸十一飯,尸嘏主人。嘏,長也,大也。行禮至此,神明已饗,盛禮俱成,故膺受長大之福于祭之末也。自漢以來,人君一獻才畢而受嘏。唐
《開元禮》太尉未升堂,而皇帝飲福。宋元豐三年,改從亞終獻,既行禮,皇帝飲福受胙。國朝至治元年親祀廟儀注,亦用一獻畢飲福。三曰升煙。禋之言煙也,升煙所以報陽也。祀天之有禋柴,猶祭地之瘞血,宗廟之祼鬯。歷代以來,或先燔而后祭,或先祭而后燔,皆為未允。祭之日,樂六變而燔牲首,牲首亦陽也。祭終,以爵酒饌物及牲體,燎于壇。天子望燎,柴用柏。四曰儀注。
《禮經》出于秦火之后,殘闕脫漏,所存無幾。至漢,諸儒各執所見。后人所宗,惟鄭康成、王子廱,而二家自相矛盾。唐
《開元禮》、杜佑
《通典》,五禮略完。至宋
《開寶禮》并
《會要》與郊廟奉祠禮文,中間講明始備。金國大率依唐、宋制度。圣朝四海一家,禮樂之興,政在今日。況天子親行大禮,所用儀注,必合講求。大德九年,中書集議,合行禮儀依唐制。至治元年已有祀廟儀注,宜取大德九年、至大三年并今次新儀,與唐制參酌增損修之。侍儀司編排鹵簿,太史院具報星位,分獻官員數及行禮并諸執事官,合依至大三年儀制亞終獻官,取旨。是歲,太皇太后崩,有旨冬至南郊祀事,可權止。
泰定帝泰定元年三月癸卯,命中書平章政事乃馬臺攝祭南郊,以冊皇后、皇太子告。
按
《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泰定三年冬十一月甲申,御史趙師魯又請親祀郊廟,帝嘉納之。
按
《元史·泰定帝本紀》云云。
泰定四年正月,御史臺臣請親祀郊廟,詔仍命攝祀。閏九月,郊祀天地。
按
《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四年春正月乙巳,御史臺臣請親祀郊廟,帝曰:朕遵世祖舊制,其命大臣攝之。閏九月甲戌,命祀天地,享太廟,致祭五岳四瀆、名山大川?!“?span style="color: Purple;">《祭祀志》:泰定四年春正月,御史臺臣言:自世祖迄英宗,咸未親郊,惟武宗、英宗親享太廟,陛下宜躬祀郊廟。制曰:朕當遵世祖舊典,其命大臣攝行祀事。閏九月甲戌,郊祀天地,致祭五岳四瀆、名山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