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jīng)濟(jì)匯編禮儀典
第一百五卷目錄
謚法部匯考一
周〈總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高祖一則 高后一則 文帝后七年一則 景帝中二年一則 宣帝本始一則 成帝綏和一則 平帝元始一則〉
后漢〈總一則 光武建武一則 安帝建光一則 順帝永建一則 質(zhì)帝本初一則 靈帝建寧一則 獻(xiàn)帝初平一則 興平一則 建安一則 昭烈章武一則 后主一則〉
魏〈文帝黃初二則 明帝太和二則 青龍一則 高貴鄉(xiāng)公正元一則 陳留王景元一則〉
吳〈大帝黃龍一則 赤烏一則 太元一則〉
晉〈總一則 武帝泰始一則 太康一則 惠帝永康一則 元帝太興一則 穆帝永和一則 孝武帝寧康一則〉
宋〈武帝永初一則 文帝元嘉一則〉
南齊〈高祖建元二則 武帝永明一則 明帝建武二則 和帝中興一則〉
梁〈武帝天監(jiān)一則 中大通一則 大清一則 簡文帝大寶一則 元帝承圣二則 敬帝太平一則〉
陳〈高祖永定二則 世祖天嘉一則 天康一則 宣帝大建一則 后主禎明一則〉
北魏〈太祖天興一則 明元帝永興二則 泰常二則 世祖太平真君一則 正平二則 高宗興安一則 和平二則 高祖承明一則 太和三則 世宗正始一則 延昌一則 肅宗武泰一則 敬宗永安一則 后廢帝中興一則 出帝太昌一則 永熙一則 孝靜帝武定二則〉
北齊〈文宣帝天保二則 廢帝乾明一則 武成帝大寧一則 后主天統(tǒng)二則〉
北周〈明帝武成一則 武帝建德一則 宣政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唐〈總一則 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四則 高宗乾封一則 上元二則 弘道一則 中宗嗣圣六則 景龍一則 睿宗景云一則 元宗開元三則 天寶二則 代宗大歷一則 憲宗元和三則 文宗開成一則 宣宗大中二則 懿宗咸通一則 哀帝天祐一則〉
禮儀典第一百五卷
謚法部匯考一
周
周以大師帥瞽史作謚,大史掌王子弟之謚,小史賜謚讀誄。
按
《周禮·春官》:大史,遣之日,讀誄。
〈訂義〉鄭康成曰:遣謂祖廟之庭,大奠將行時也。人之道終于此,累其行而讀之。大師又帥瞽廞之而作謚。瞽史知天道,使共其事。言王之誄謚,成于天道。
賈氏曰:曾子問:云唯天子稱天以誄之。彼注引
公羊制謚于南郊,瞽史既知天道,又于南郊制天子之謚,稱天以誄之。是王之謚,成于天道。然則先于南郊制謚,乃于遣之日讀之,葬后則稱謚。 黃氏曰:瞽誄其德行,故作謚。史記其言動,故讀誄。
小喪,賜謚。
〈訂義〉黃氏曰:小喪,王子弟之喪。鄭謂卿大夫,非也。卿大夫賜謚讀誄,小史掌之。 賈氏曰:大史賜之謚,小史讀之。故小史職云:卿大夫之喪,賜謚讀誄。卿大夫?qū)⒆髦u之時,其子請于君,君親為之制謚。謚成,使大史特往賜之,小史至遣之日,往為讀之。知義然者,見
《禮記·檀弓》云:公叔文子卒,其子戌請謚于君。
小史,卿大夫之喪,賜謚,讀誄。
〈訂義〉鄭康成曰:其讀誄,亦以大史賜謚為節(jié),事相成也。
秦
始皇二十六年,制除謚法。
按
《史記·始皇本紀(jì)》:二十六年,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無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謚。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以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漢
高祖十二年,上高皇帝尊謚。
按
《漢書·高祖本紀(jì)》:十二年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長樂宮。五月丙寅,葬長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大上皇廟。群臣曰:帝起細(xì)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高后七年始,上昭靈夫人、武哀侯、宣夫人謚。
按
《漢書·高后本紀(jì)》:七年夏五月辛未,詔曰:昭靈夫人,太上皇妃也;武哀侯、宣夫人,高皇帝兄姊也。號謚不稱,其議尊號。丞相臣平等請尊昭靈夫人曰昭靈后,武哀侯曰武哀王,宣夫人曰昭哀后。
文帝后七年,群臣上帝尊謚。
按
《漢書·文帝本紀(jì)》不載。 按
《史記·孝文本紀(jì)》: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宮。乙巳,群臣皆頓首上尊號曰孝文皇帝。太子即位于高廟。丁未,襲號曰皇帝。
景帝中二年,以大鴻臚、大行人掌王侯,賜謚。
按
《漢書·景帝本紀(jì)》:中二年春二月,令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國,大鴻臚奏謚、誄、策。列侯薨及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謚、誄、策。
應(yīng)劭曰:皇帝延諸侯王,賓王諸侯,皆屬大鴻臚。故其薨,奏其行跡,賜與謚及哀策誄文也。晉灼曰:禮有大行人、小行人,主謚官,故以此名之。臣瓚曰:大行是官名,掌九儀之制以賓諸侯者。師古曰:事之尊重者遣大鴻臚,而輕賤者遣大行人。
宣帝本始元年六月,詔: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謚,歲時祠,其議謚,置園邑。
按
《漢書·宣帝本紀(jì)》云云。 按
《戾太子傳》:宣帝初即位,下詔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謚,歲時祠,其議謚,置園邑。有司奏請:禮為人后者,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義也。陛下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禮不踰閑。謹(jǐn)行視孝昭帝所為故皇太子起位在湖,史良娣冢在博望苑北,親史皇孫位在廣明郭北。謚法曰謚者,行之跡也,愚以為親謚宜曰悼皇,母曰悼后,比諸侯王園,置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謚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史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冢三十家。園置長丞,周衛(wèi)奉守如法。以湖閿鄉(xiāng)邪里聚為戾園,長安白亭東為戾后園,廣明成鄉(xiāng)為悼園。后八歲,有司復(fù)言:禮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悼園宜稱尊號曰皇考,立廟:因園為寢,以時薦享焉。益奉園民滿千六百家,以為奉明縣。尊戾夫人曰戾后,置園奉邑,及益戾園各滿三百家。
成帝綏和二年,群臣議上尊謚。
按
《漢書·成帝本紀(jì)》不載。 按
《禮樂志》:成帝時,犍為郡于水濱得古磬十六枚,議者以為善祥。劉向因是說上:宜興辟廱,設(shè)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讓之容,以風(fēng)化天下。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廱。案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謚。
孟康曰:謚法曰安民立政曰成。帝欲立辟廱,未就而崩,群臣議謚,引為美,謂之成。
平帝元始元年夏五月,封孔子后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追謚孔子曰褒成宣尼公。
按
《漢書·平帝本紀(jì)》云云。
后漢
后漢,以太尉告謚南郊。
按
《后漢書·百官志》:太尉,公一人。本注曰:大喪則告謚南郊。
光武建武十五年夏四月癸丑,追謚兄伯升為齊武公,兄仲為魯哀公。
按
《后漢書·光武本紀(jì)》云云。
安帝建光元年,追上皇考妣及祖妣尊謚。
按
《后漢書·安帝本紀(jì)》:建光元年,追尊皇考清河孝王曰孝德皇,皇妣左氏曰孝德皇后,祖妣宋貴人曰敬隱皇后。
按
《杜佑·通典》:安帝建光元年,有司上言:皇考清河孝王,至德純懿,含弘光大,既受帝祉,載生明圣。舊章法制,宜有尊號,不宜稱王,宜曰孝德皇,妣曰孝德后,祖妣宋貴人曰敬隱后。詔曰:其告祠高廟,使司徒震持節(jié),大鴻臚、特進(jìn)、樂平侯常副,奉策璽綬,到清河上尊號。
順帝永建二年,追尊謚皇妣李氏為恭憫皇后。
按
《后漢書·順帝本紀(jì)》云云。
質(zhì)帝本初元年,桓帝即位,上祖考尊謚。
按
《后漢書·質(zhì)帝本紀(jì)》不載。 按
《桓帝本紀(jì)》:帝即皇帝位。九月戊戌,追尊皇祖河間孝王曰孝穆皇,夫人趙氏曰孝穆皇后,皇考蠡吾侯曰孝崇皇。
靈帝建寧元年,追尊皇祖為孝元皇,夫人夏氏為孝元皇后,考為孝仁皇,董氏為慎園貴人。
按
《后漢書·靈帝本紀(jì)》云云。
獻(xiàn)帝初平元年,除四帝、三皇后,尊號。
按
《后漢書·獻(xiàn)帝本紀(jì)》: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敬隱、恭憫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稱后,皆請除尊號。制曰:可。
〈注〉和帝號穆宗,安帝號恭宗,順帝號敬宗,桓帝號威宗。和帝尊母梁貴人曰恭懷皇后,安帝尊祖母宋貴人曰敬隱皇后,順帝尊母李氏曰恭憫皇后。
興平元年,追尊謚皇妣王氏為靈懷皇后。
按
《后漢書·獻(xiàn)帝本紀(jì)》云云。
建安二十五年,魏王曹操薨,謚曰武。
按
《后漢書·獻(xiàn)帝本紀(jì)》不載。 按
《魏志》: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謚曰武王。
昭烈章武三年,上先主尊謚。
按
《蜀志·先主本傳》: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宮。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謚曰昭烈皇帝。
后主 年,追謚皇思夫人曰昭烈皇后。
按
《蜀志·后主本傳》不載。 按
《甘后本傳》:后卒,葬于南郡。章武二年,追謚皇思夫人,遷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隕。丞相亮上言:皇思夫人履行修仁,淑慎其身。大行皇帝昔在上將,嬪配作合,載育圣躬,大命不融。大行皇帝存時,篤義垂恩,念皇思夫人神柩在遠(yuǎn)飄飖,特遣使者奉迎。會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神柩已到,又梓宮在道,園陵將成,安厝有期。臣輒與太常臣賴恭等議:
《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不忘其親,所由生也。
《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昔高皇帝追尊太上昭靈夫人為昭靈皇后,孝和皇帝改葬其母梁貴人,尊號曰恭懷皇后,孝憫皇帝亦改葬其母王夫人,尊號曰靈懷皇后。今皇思夫人宜有尊號,以慰寒泉之思,輒與恭等案謚法,宜曰昭烈皇后。
《詩》曰:谷則異室,死則同穴。故昭烈皇后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zhí)靖孀趶R,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制曰可。
魏
文帝黃初元年,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按
《魏志·文帝本紀(jì)》云云。
按
《杜佑·通典》:魏文帝即王位,尚書令桓階等奏:臣聞尊祖敬宗,古之大義。故六代之君,未嘗不追崇始祖,顯彰所出。先王應(yīng)期撥亂,啟魏大業(yè),然禰廟未有異號,非崇孝敬示無窮之義也。太尉公侯,宜有尊號,所以表功崇德發(fā)事顯名者也。故易言乾坤,皆曰大德,言大人與天地合。臣等以為,太尉公侯,誕育圣哲,以濟(jì)群品,可謂資始,其功德之號,莫過太王。詔曰:前奏以朝事迎中常侍大長秋特進(jìn)君侯神主,然君不宜但依故爵乘朝車也。禮有尊親之義,為可依諸王比,更議。博士祭酒孫欽等議:按春秋之義,五等諸侯卒葬皆稱公,乃與王者之后宋公同號,然臣子褒崇其君父。以此言之,中常侍大長秋特進(jìn)君侯,誕育太皇,篤生武王,奄有四方,其功德之號,莫過太王。今迎神主,宜乘王車,又宜先遣使者上謚號為太王。于是漢帝追謚為太王。及受禪,追尊太王為太皇帝,皇考武王為武皇帝,尊王太后為皇太后。
黃初七年,太子即位,追謚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按
《魏志·文帝本紀(jì)》不載。 按
《明帝本紀(jì)》云云。 按
《甄皇后本傳》:黃初元年,文帝踐阼后,山陽公奉二女以嬪于魏,郭后、李、陰貴人并愛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于鄴。明帝即位,有司奏請追謚,使司空王朗持節(jié)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按
《魏書》載三公奏曰:蓋孝敬之道,篤乎其親,乃四海所以成化,天地所以明察,是謂生則致其養(yǎng),歿則光其靈,誦述以盡其美,宣揚(yáng)以顯其名者也。今陛下以圣懿之德,紹承鴻業(yè),至孝烝烝,通于神明,遭罹殷憂,每勞謙讓。先帝遷神山陵,大禮既備,至于先后,未有顯謚,伏惟先后恭讓著于幽微,至行顯于不言,化流邦國,德侔
《二南》,故能膺神靈嘉祥,為大魏世妃。雖夙年登遐,萬載之后,永播融烈,后妃之功莫得而尚也。案謚法:圣聞周達(dá)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宜上尊謚曰文昭皇后。
明帝太和三年,追尊高祖大長秋曰高皇帝,夫人吳氏曰高皇后。
按
《魏志·明帝本紀(jì)》云云。
按
《杜佑·通典》:明帝太和三年六月,司空陳群等議以為:周武追尊太王、王季、文王皆為王,是時周天子以王為號,追尊即同,故謂不以卑臨尊也。魏以皇帝為號,今追號皇曾祖中常侍大長秋特進(jìn)君為王,乃以卑臨尊也。故漢祖尊其父為上皇,自是后以諸侯為帝者,皆尊其父為皇也。大長秋特進(jìn)君宜號高皇,載主宜以金根車,可遣大鴻臚持節(jié),乘大使車,從騶騎,奉印綬,即鄴廟以太牢告祠。從之。又詔曰:蓋聞尊嚴(yán)祖考,所以成湯文武,實造商周,克昌王業(yè),而詩書之義,追尊稷禹。自我魏室丕承天序,既發(fā)跡于高皇,高皇之父處士君,精神幽遠(yuǎn),號稱罔記,非所以崇孝重本也。其令公卿以下會議號謚。侍中劉曄議:周王所以后稷為祖者,以其唐之諸侯,佐堯有大功,名在祀典故也。至于漢氏之初,追謚之義,不過其父。上比周室,則大魏發(fā)跡自高皇而始;下論漢氏,則追謚之禮不及其祖。曄以為追尊之義,宜齊高皇而已。侍中繆襲議以為:元者一也,首也,氣之初也。是以周文演易,以冠四德,仲尼作春秋,以統(tǒng)三正。又謚法曰:行義悅?cè)嗽辉鹑速F德曰元。處士君宜追加謚號曰元皇。太傅鐘繇議:按禮小記曰: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乃唐堯之所以敦敘于九族也。其禮上殺于五,非不孝敬于祖也;下殺于五,非不慈愛于其孫也;旁殺于五,非不篤友于昆弟也。故為族屬,以禮殺之。處士君其數(shù)在六,于屬已盡,其廟當(dāng)毀,其主當(dāng)遷。今若追崇帝王之號,天下素不聞其受命之符,則是武皇帝櫛風(fēng)沐雨、勤勞天下為非功也。推以人情,普天率土不襲此議,處士君明神不安此禮。今諸博士以禮斷之,其議可從。詔從之。
太和六年,追謚皇子殷、愛女淑。
按
《魏志·明帝本紀(jì)》:太和六年,皇子殷薨,追封謚安平哀王。 按
《文昭甄皇后傳》:太和六年,明帝愛女淑薨,追封謚淑為平原懿公主,為之立廟。
青龍二年,追謚山陽公為漢孝獻(xiàn)皇帝。
按
《魏志·明帝本紀(jì)》: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帝素服舉哀。夏四月,追謚山陽公為漢孝獻(xiàn)皇帝。葬以漢禮。
高貴鄉(xiāng)公正元二年,司馬師卒,謚曰武,以昭請改謚忠武。
按
《魏志·高貴鄉(xiāng)公本紀(jì)》不載。 按
《晉書·景帝本紀(jì)》:正元二年,崩于許昌,時年四十八。二月,帝之喪至自許昌,天子素服臨吊,詔曰:公有濟(jì)世寧國之勛,剋定禍亂之功,重之以死王事,宜加殊禮。其令公卿議制。有司議以為忠安社稷,功濟(jì)宇內(nèi),宜依霍光故事,追加大司馬之號以冠軍大將軍,增邑五萬戶,謚曰武公。文帝表讓曰:臣亡父不敢受丞相相國九命之禮,亡兄不敢受相國之位,誠以太祖常所階歷也。今謚與二祖同,必所祗懼。昔蕭何、張良、霍光咸有匡佐之功,何謚文終,良謚文成,光謚宣成。必以文武為謚,請依何等就加。詔許之,謚曰忠武。 按
《晉書·禮志》:五經(jīng)通義以為有德則謚善,無德則謚惡,故雖君臣可同。魏朝初謚宣帝為文侯,景王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于是改謚宣文、忠武。至文王受晉王之號,魏帝又追命宣文為宣王,忠武為景王。
陳留王景元元年,追謚漢獻(xiàn)帝夫人為獻(xiàn)穆皇后。
按
《魏志·陳留王本紀(jì)》:景元元年,故漢獻(xiàn)帝夫人節(jié)薨,帝臨于華林園,使使持節(jié)追謚夫人為獻(xiàn)穆皇后。
吳
大帝黃龍元年,權(quán)即皇帝位,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
按
《吳志·大帝本傳》云云。
赤烏四年,賜太子登謚。
按
《吳志·大帝本傳》不載。 按
《冊府元龜》:吳太子登大帝,長子赤烏四年,薨,謚曰宣太子。
太元二年,權(quán)薨,謚曰大皇帝。
按
《吳志·大帝本傳》云云。
晉
晉以太常博士,定王公以下謚。
按
《晉書·職官志》:太常博士,魏官也。魏文帝初置,晉因之。王公以下應(yīng)追謚者,則博士議定之。
武帝泰始元年,追尊宣王為宣皇帝,景王為景皇帝,文王為文皇帝,宣王妃張氏為宣穆皇后。尊太妃王氏曰皇太后。
按
《晉書·武帝本紀(jì)》云云。
太康八年,議平陵男郭奕謚。
按
《晉書·武帝本紀(jì)》不載。 按
《禮志》:太康八年十月,太常上謚故太常平陵男郭奕為景侯。有司奏云:晉受命以來,祖宗號謚群下未有同者,故郭奕為景,與景皇同,不可聽,宜謚曰穆。王濟(jì)、羊璞等并云:夫無窮之祚,名謚不一,若皆相避,于制難全。如悉不避,復(fù)非推崇事尊之禮。宜依諱名之義,但及七廟祖宗而已,不及遷毀之廟。成粲、武茂、劉訥并云:同謚非嫌。號謚者,國之大典,所以厲時作教,經(jīng)天人之遠(yuǎn)旨也。固雖君父,義有所不隆,及在臣子,或以行顯。故能使上下邁德,罔有怠荒。臣愿圣世同符堯舜,行周同謚之禮,舍漢魏近制相避之議。又引周公父子同謚曰文。武帝詔曰:非言君臣不可同,正以奕謚景不相當(dāng)耳,宜謚曰簡。
惠帝永康元年,追謚故太子遹。
按
《晉書·惠帝本紀(jì)》:永康元年夏四月,趙王倫矯詔廢賈后為庶人,追復(fù)故皇太子位。六月,葬憫懷太子于顯平陵。 按
《憫懷太子傳》:賈庶人死,冊復(fù)太子曰:嗚呼。維爾少資岐嶷之質(zhì),荷先帝殊異之寵,大啟土宇,奄有淮陵。朕奉遵遺旨,越建爾儲副,以光顯我祖宗。祗爾德行,以從保傅,事親孝敬,禮無違者。而朕昧于兇構(gòu),致爾于非命之禍,俾申生、孝己復(fù)見于今。賴宰相賢明,人神憤怨,用啟朕心,討厥有罪,咸伏其辜。何補(bǔ)于荼毒冤魂酷痛哉。是用忉怛悼恨,震動于五內(nèi)。今追復(fù)皇太子喪禮,反葬京畿,祠以太牢。魂而有靈,尚獲爾心。帝為太子服長子斬衰。謚曰憫懷。
元帝太興三年,詔議謚典。
按
《晉書·元帝本紀(jì)》不載。 按
《杜佑·通典》:東晉元帝太興三年詔:古者皆謚,名實相稱。頃來有爵乃謚,非圣賢本意。通議之。有司表云:劉毅宜謚,以申毅忠允匪躬。贈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斯誠圣朝考績以著勛之美事也。按謚者行之跡,而號者功之表。今毅功德并立,而有號無謚,于義不體。竊以春秋之事求之,謚主于行而不系爵。然漢魏相承,爵非列侯,則皆沒其高行而不加之謚,至使三事之賢臣,不如野戰(zhàn)之將士。臣愿圣代舉春秋之遠(yuǎn)制,改近代之舊服。
穆帝永和十一年,議賜王妃謚。
按
《晉書·穆帝本紀(jì)》不載。 按
《禮志》:永和十一年,彭城國為李太妃求謚。博士曹耽之議:夫婦行不必同,不得以夫謚謚婦。春秋婦人有謚甚多,經(jīng)無譏文,知禮得謚也。胡訥云:禮,婦人生以夫爵,死以夫謚。春秋夫人有謚,不復(fù)依禮耳。安平獻(xiàn)王李妃、瑯琊武王諸葛妃、太傅東海王裴妃并無謚,今宜率舊典。王彪之云:婦人有謚,禮壞故爾。聲子為謚,服虔諸儒以為非。杜預(yù)亦云禮,婦人無謚。春秋無譏之文,所謂不待貶絕自明者也。近世惟后乃有謚耳。太尉荀顗上謚法云:若賜謚而道遠(yuǎn)不及葬者,皆封策下屬,遣所承長吏奉策即冢祭賜謚。
孝武帝寧康二年,追封謚故會稽世子郁為臨川獻(xiàn)王。
按
《晉書·孝武帝本紀(jì)》云云。
宋
武帝永初元年,追謚皇考妣及妃臧氏。
按
《宋書·武帝本紀(jì)》:永初元年,追尊皇考為孝穆皇帝,皇妣為穆皇后。八月,追謚妃臧氏為敬皇后。
按
《杜佑·通典》:宋武帝受禪,追尊皇考為孝皇帝,皇妣為穆皇后。策曰:維永初元年,皇帝謹(jǐn)遣某官某,奉策上皇考尊號曰孝皇帝。仰惟圣靈,邈焉阻遠(yuǎn)。昔有周丕崇,祚興昌季,其在魏晉,亦申情禮,所以聿追來孝,所因者本。謹(jǐn)稽式上代,考諸令準(zhǔn),稱謂既極,情典攸遂。所以仰順天人,俯穆率土,在心遠(yuǎn)慕,庶云有慰。追尊先后策曰:維年月朔,皇帝謹(jǐn)遣某官某,奉策上皇妣尊號曰孝穆皇后。伏惟皇妣,資坤厚之性,體母儀之德,等美姜嫄,齊列妊姒,訓(xùn)穆中閨,化流自遠(yuǎn),膺歷運(yùn)之期,饗茲天位。謹(jǐn)依前典,敬奉大禮,仰慕圣善之愛,俯增蓼莪之思。
文帝元嘉元年,追尊所生胡婕妤為皇太后,謚曰章后。
按
《宋書·文帝本紀(jì)》云云。
按
《杜佑·通典》:宋文帝元嘉元年,司空、錄尚書事臣羨之等言:伏惟先婕妤,柔明塞淵,光備六列,德昭坤范,訓(xùn)洽母儀,用能啟祚圣明,奄宅四海。而天祚永違,嚴(yán)親莫逮。臣等參詳,遠(yuǎn)準(zhǔn)春秋,近稽漢晉,謹(jǐn)追上尊號為皇太后,禮官撰謚,用崇寢廟。
南齊
高祖建元元年,追謚汝陰王及兄道度、道生并上皇考妣及妃謚。
按
《南齊書·高祖本紀(jì)》:建元元年夏五月,汝陰王薨,追謚為宋順帝。辛酉,追封謚上兄道度為衡陽元王,道生為始安貞王。丙寅,追尊皇考曰宣皇帝,皇妣為孝皇后,妃為昭皇后。冬,十月,辛巳,汝陰太妃王氏薨,追贈為宋恭皇后。
建元四年,上太祖尊謚。
按
《南齊書·高祖本紀(jì)》:建元四年三月,壬戌,上崩于臨光殿,年五十六。四月,庚寅,上謚曰太祖高皇帝。
武帝永明十一年,太孫即位,追尊父文惠皇太子為世宗文皇帝。
按
《南齊書·武帝本紀(jì)》不載。 按
《郁林王本紀(jì)》云云。按
《冊府元龜》:南齊文惠太子,長懋武帝長子即位,立為皇太子。永明十一年,薨。帝幸東宮,臨哭盡哀,詔斂以袞冕之服,謚曰文惠。
明帝建武元年,謚海陵王曰恭王,并追上始安貞王及妃尊號。
按
《南齊書·明帝本紀(jì)》:建武元年冬,十月,即皇帝位。十一月,追尊始安貞王為景皇,妃為懿后。 按
《海陵王本紀(jì)》:建武元年十一月,稱王有疾,數(shù)遣御師占視,乃殞之。謚曰恭王。
建武四年秋,八月,追尊景皇所生王氏為恭太后。按
《南齊書·明帝本紀(jì)》云云。
和帝中興二年,追上帝謚。
按
《南齊書·和帝本紀(jì)》:中興二年春三月,車駕東歸至姑熟,禪位梁王。夏,四月,梁王奉帝為巴陵王,宮于姑熟。戊辰,薨,年十五。追尊為齊和帝。
梁
武帝天監(jiān)元年,追尊封考妣以下謚號。
按
《梁書·武帝本紀(jì)》:天監(jiān)元年,追尊皇考為文皇帝,廟號太祖;皇妣為獻(xiàn)皇后。追謚妃郗氏為德皇后。追封兄太傅懿為長沙郡王,謚曰宣武;齊后軍咨議敷為永陽郡王,謚曰昭;弟齊太常暢為衡陽郡王,謚曰宣;齊給事黃門侍郎融為桂陽郡王,謚曰簡。
中大通三年,追賜太子統(tǒng)謚。
按
《梁書·武帝本紀(jì)》不載。 按
《昭明太子傳》:中大通三年四月乙巳薨,時年三十一。高祖幸東宮,臨哭盡哀。詔斂以袞冕。謚曰昭明。
大清三年,追上帝謚及妃王氏。
按
《梁書·武帝本紀(jì)》:大清三年五月丙辰,高祖崩于凈居殿,時年八十六。冬十一月,追尊為武皇帝。 按
《簡文帝本紀(jì)》:大清三年,高祖崩,即皇帝位,追謚妃王氏為簡皇后。
簡文帝大寶二年,賊偽上帝謚。明年,世祖改尊為簡文皇帝。
按
《梁書·簡文帝本紀(jì)》:大寶二年冬十月,崩于永福省。賊偽謚曰明皇帝,廟稱高宗。明年,三月癸丑,王僧辯率前百官奉梓宮升朝堂,世祖追崇為簡文皇帝,廟曰太宗。
元帝承圣元年,追謚所生妣及太子大器。
按
《梁書·元帝本紀(jì)》:承圣元年十一月己卯,追尊所生妣阮修容為文宣太后。 按
《哀太子大器傳》:太子,字仁宗,太宗嫡長子也,太宗即位,立為皇太子。大寶二年,賊景廢太宗,將害太子,時賊黨稱景命召太子。太子顏色不變,徐曰:久知此事,嗟其晚耳。乃指系帳竿下繩,命取絞之而絕。承圣元年,追謚哀太子。
承圣三年,世祖崩于西魏。明年,追上尊謚。
按
《梁書·元帝本紀(jì)》:承圣三年,魏軍大攻,世祖出枇杷門,親臨陣督戰(zhàn)。六軍敗績。反者斬西門關(guān)以納魏師,城陷于西魏。世祖見執(zhí)。十二月辛未,西魏害世祖,遂崩焉。明年四月,追尊為孝元皇帝,廟曰世祖。
敬帝太平二年,追上帝謚。
按
《梁書·敬帝本紀(jì)》:太平二年,陳祖踐祚,奉帝為江陰王,薨于外邸,追謚敬皇帝。
陳
高祖永定元年,追尊皇祖考及夫人世子謚號。
按
《陳書·高祖本紀(jì)》:永定元年,追尊皇考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皇妣董太夫人曰安皇后。追謚前夫人錢氏號為昭皇后,世子充為孝懷太子。
永定三年,群臣上帝尊謚。
按
《陳書·高祖本紀(jì)》:永定三年,崩于璿璣殿,時年五十七。秋八月,群臣上謚曰武皇帝,廟號高祖。
按
《隋書·禮儀志》:陳永定三年七月,武帝崩。新除尚書左丞庾持稱:晉、宋以來,皇帝大行儀注,未祖一日,告南郊太廟,奏策奉謚。梓宮將登辒辌,侍中版奏,已稱某謚皇帝。遣奠,出于陛階下,方以此時,乃讀哀策。而前代策文,猶云大行皇帝,請明加詳正。國子博士、領(lǐng)步兵校尉、知儀禮沈文阿等謂:應(yīng)劭
《風(fēng)俗通》,前帝謚未定,臣子稱大行,以別嗣主。近檢梁儀,自梓宮將登辒辌,版奏皆稱某謚皇帝登辒辌。伏尋今祖祭已奉策謚,哀策既在庭,遣祭不應(yīng)猶稱大行。且哀策篆書,藏于元宮。謂依梁儀稱謚,以傳無窮。詔可之。
世祖天嘉元年,改謚皇祖妣景安皇后曰景文皇后,追策故始興昭烈王妃曰孝妃。
按
《陳書·世祖本紀(jì)》云云。
天康元年,群臣上帝尊謚。
按
《陳書·世祖本紀(jì)》:天康元年,崩于有覺殿。六月,群臣上謚曰文皇帝,廟號世祖。
宣帝大建十四年,上帝尊謚。
按
《陳書·宣帝本紀(jì)》:大建十四年春正月,高宗弗豫,崩于宣福殿。二月,上謚孝宣皇帝,廟號高宗。
后主禎明三年正月,后主,為隋軍所執(zhí),入于長安。隋仁壽四年,薨于洛陽。追贈大將軍,封長城縣公,謚曰煬。
按
《陳書·后主本紀(jì)》:云云。
北魏
太祖天興元年,追尊成帝已下及后謚號。
按
《魏書·太祖本紀(jì)》云云。 按
《世紀(jì)》:成皇帝,諱毛節(jié)皇帝、諱貸莊皇帝、諱觀明皇帝、諱樓安皇帝、諱越宣皇帝、諱推寅景皇帝、諱利元皇帝、諱俟和皇帝、諱肆定皇帝、諱機(jī)僖皇帝、諱蓋威皇帝、諱儈獻(xiàn)皇帝、諱鄰圣武皇帝、諱詰汾始祖神元皇帝、諱力微文皇帝、諱沙漠汗章皇帝、諱悉鹿平皇帝、諱綽思皇帝、諱弗昭皇帝、諱祿官桓皇帝、諱猗?穆皇帝、諱猗盧平文皇帝、諱郁律惠皇帝、諱賀傉煬皇帝、諱紇那烈皇帝、諱翳槐昭成皇帝、諱什翼犍獻(xiàn)明皇帝、諱實格之。 按
《皇后列傳》:神元皇后竇氏、文帝皇后封氏、桓帝皇后祁氏、平文皇后王氏、昭成皇后慕容氏、獻(xiàn)明皇后賀氏。
明元帝永興元年,追尊皇妣劉氏為宣穆皇后。
按
《魏書·明元帝本紀(jì)》:帝母劉貴人賜死,太祖告帝曰: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后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dāng)繼統(tǒng),故吾遠(yuǎn)同漢武,為長久之計。帝素純孝,哀泣不能自勝,太祖怒之。帝還宮,哀不自止,日夜號泣。太祖知而又召之。帝欲入,左右曰:孝子事父,小杖則受,大杖避之。今陛下怒盛,入或不測,陷帝于不義。不如且出,待怒解而進(jìn),不晚也。帝懼,從之,乃游行逃于外。天賜六年冬十月,清河王紹作逆,太祖崩。帝入誅紹。壬申,即皇帝位,大赦,改年為永興元年。追尊皇妣為宣穆皇后。 按
《道武宣穆皇后劉氏傳》:魏故事,后宮產(chǎn)子將為儲貳,其母皆賜死。太祖末年,后以舊法薨。太宗即位,追尊謚號,配饗太廟。自此后宮人為帝母,皆正位配享焉。
永興二年,上太祖尊謚。
按
《魏書·明元帝本紀(jì)》不載。 按
《太祖本紀(jì)》:永興二年,上謚宣武皇帝。廟號太祖。
泰常五年,更上太祖及姚夫人杜貴嬪號謚。
按
《魏書·明元帝本紀(jì)》:泰常五年五月,詔曰:宣武皇帝體道得一,天縱自然,大行大名未盡美,非所以光揚(yáng)洪烈、垂之無窮也。今因啟緯圖,始睹尊號,天人之意,煥然著明。其改宣曰道,更上尊謚曰道武皇帝,以彰靈命之先啟,圣德之元同。告祀郊廟,宣于八表。 按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傳》:泰常五年薨,贈皇后璽綬,而后加謚焉。 按
《明元密皇后杜氏傳》:初以良家子選入太子宮,有寵,生世祖。及太宗即位,拜貴嬪。泰常五年薨,謚曰密。
泰常八年,上太宗尊謚,追尊皇妣杜氏為密太后。按
《魏書·太宗本紀(jì)》:泰常八年十有一月,帝崩于西宮。十有二月,上謚曰明元皇帝,廟稱太宗。 按
《世祖本紀(jì)》:泰常八年十一月,即皇帝位。十有二月,追尊皇妣為密皇太后。 按
《明元密皇后杜氏傳》:世祖即位,追尊號謚,配享太廟。
世祖太平真君元年,上保母皇太后竇氏謚。
按
《魏書·世祖本紀(jì)》不載。 按
《明元密皇后杜氏傳》:世祖保母竇氏。操行純備,進(jìn)退以禮。太宗命為世祖保母。性仁慈,勤撫導(dǎo)。世祖感其恩訓(xùn),奉養(yǎng)不異所生。及即位,尊為保太后,后尊為皇太后。太后訓(xùn)釐內(nèi)外,甚有聲稱。性恬素寡欲,喜怒不形于色,好揚(yáng)人之善,隱人之過。世祖征涼州,蠕蠕吳提入寇,太后命諸將擊走之。真君元年崩,謚曰惠。
正平元年,冊謚皇太子曰景穆。
按
《魏書·世祖本紀(jì)》:正平元年六月戊辰,皇太子薨。壬申,葬景穆太子于金陵。 按
《恭宗本紀(jì)》:正平元年六月戊辰,薨于東宮,時年二十四。庚午,冊曰:嗚呼。惟爾誕資明睿,岐嶷夙成。正位少陽,克荷基構(gòu)。賓于四門,百揆時敘;允釐庶績,雨風(fēng)不迷。宜享無疆,隆我皇祚;如何不幸,奄焉殂殞。朕用悲慟于厥心。今使使持節(jié)兼太尉張黎、兼司徒竇瑾奉策,即柩賜謚曰景穆,以顯昭令德。魂而有靈,其尚嘉之。
正平二年,上世祖尊謚。
按
《魏書·世祖本紀(jì)》:正平二年春二月,帝崩于永安宮。秘不發(fā)喪。中常侍宗愛矯皇后令,迎南安王余入而立之,改元為永平。三月辛卯,上尊謚曰太武皇帝,廟號世祖。
高宗興安元年十有一月,追尊景穆太子為景穆皇帝,皇妣為恭皇后。
按
《魏書·高宗本紀(jì)》云云。 按
《恭宗本紀(jì)》:高宗即位,追尊為景穆皇帝,廟號恭宗。 按
《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傳》:真君元年,生高宗。世祖末年薨。高宗即位,追尊號謚,配饗太廟。
和平元年,上保母皇太后常氏謚。
按
《魏書·高宗本紀(jì)》:和平元年夏四月,皇太后常氏崩于壽安宮。五月,葬昭太后于廣寧鳴雞山。 按
《高宗乳母常氏傳》:本遼西人。太延中,以事入宮,世祖選乳高宗。慈和履順,有劬勞保護(hù)之功。高宗即位,尊為保太后,尋為皇太后,謁于郊廟。和平元年崩,詔天下大臨三日,謚曰昭。
和平六年,上高宗尊謚。
按
《魏書·高宗本紀(jì)》:和平六年夏五月癸卯,帝崩,上尊謚曰文成皇帝,廟號高宗。
高祖承明元年,上顯祖及皇妣李氏尊謚。
按
《魏書·顯祖本紀(jì)》:承明元年,崩于永安殿,上尊謚曰獻(xiàn)文皇帝,廟號顯祖。 按
《高祖本紀(jì)》:承明元年秋七月,追尊皇妣李貴人為思皇后。 按
《獻(xiàn)文思皇后李氏傳》:顯祖即位,為夫人,生高祖。皇興二年薨。承明元年追崇號謚,配饗太廟。
太和十四年,上太皇太后馮氏尊謚。
按
《魏書·高祖本紀(jì)》:太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 按
《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傳》:太和十四年,崩于太和殿。謚曰文明太皇太后。
太和十六年二月丁未,改謚宣尼曰文圣尼父,告謚孔廟。
按
《魏書·高宗本紀(jì)》云云。
太和二十三年,上高祖尊謚,追尊皇妣高氏曰文昭皇后。
按
《魏書·高祖本紀(jì)》:二十三年夏四月丙午,帝崩。上謚曰孝文皇帝,廟曰高祖。 按
《世宗本紀(jì)》:太和二十三年六月戊辰,追尊皇妣曰文昭皇后。 按
《孝文昭皇后高氏傳》:后入掖庭,生世宗。及馮昭儀寵盛,密有母養(yǎng)世宗之意。后自代如洛陽,暴薨于汲郡之共縣,或云昭儀遣人賊后也。其后有司奏請加昭儀號,謚曰文昭貴人,高祖從之。世宗踐祚,追尊配饗。
世宗正始四年,上順皇后于氏謚。
按
《魏書·世宗本紀(jì)》云云。 按
《宣武順皇后于氏傳》:后靜默寬容,生皇子昌,三歲夭沒。其后暴崩,謚曰順皇后。
延昌四年,上世宗尊謚。
按
《魏書·世宗本紀(jì)》:延昌四年春正月,帝,崩于式乾殿。二月,上尊謚曰宣武皇帝,廟號世宗。
肅宗武泰元年,上帝尊謚。
按
《魏書·肅宗本紀(jì)》:武泰元年春二月,帝崩于顯陽殿,太子即位,上尊謚曰孝明皇帝,廟號肅宗。
敬宗永安二年春二月,尊皇考為文穆皇帝,廟號肅宗,皇妣為文穆皇后。
按
《魏書·敬宗本紀(jì)》云云。
后廢帝中興二年,上敬宗尊謚。
按
《魏書·后廢帝本紀(jì)》:中興二年二月辛亥,上孝莊皇帝謚曰武懷皇帝。 按
《敬宗本紀(jì)》:中興二年謚為武懷皇帝。
出帝太昌元年,改上敬宗尊謚。
按
《魏書·出帝本紀(jì)》:太昌元年六月丁卯,改謚武懷皇帝曰孝莊。 按
《敬宗本紀(jì)》:太昌元年又謚孝莊皇帝,廟號敬宗。
永熙二年,追尊皇考為武穆皇帝,皇太妃馮氏為武穆皇后,皇妣李氏為太妃。
按
《魏書·出帝本紀(jì)》云云。
孝靜帝武定五年春正月,齊獻(xiàn)武王薨于晉陽。秋七月,謚曰獻(xiàn)。
按
《魏書·孝靜帝本紀(jì)》云云。
武定七年八月辛卯,齊文襄王薨于第。八年正月丁卯,謚曰文襄王。
按
《魏書·孝靜帝本紀(jì)》云云。
北齊
文宣帝天保元年,追上皇祖考妣及皇兄尊謚。
按
《北齊書·文宣帝本紀(jì)》:天保元年,追尊皇祖文穆王為文穆皇帝,妣為文穆皇后,皇考獻(xiàn)武王為獻(xiàn)武皇帝,皇兄文襄王為文襄皇帝。
天保三年,追上中山王尊謚。
按
《北齊書·文宣帝本紀(jì)》不載。 按
《魏書·孝靜帝本紀(jì)》:武定八年夏五月丙辰,詔歸帝位于齊國,即日遜于別宮。齊天保元年夏五月己未,封帝為中山王。二年冬十二月己酉,中山王殂。三年春二月,奉謚曰孝靜皇帝。
廢帝乾明元年,上文宣帝尊謚。
按
《北齊書·廢帝本紀(jì)》不載。 按
《文宣帝本紀(jì)》:天保十年十月甲午,帝暴崩于晉陽宮德陽堂。乾明元年二月丙申,謚曰文宣皇帝,廟號威宗。
武成帝大寧元年,上孝昭帝尊謚。
按
《北齊書·武成帝本紀(jì)》不載。 按
《孝昭帝本紀(jì)》:皇建二年,帝,崩于晉陽宮。大寧元年閏十二月癸卯,梓宮還鄴,上謚曰孝昭皇帝。
后主天統(tǒng)元年,詔改獻(xiàn)武帝、獻(xiàn)明后及文宣謚號。
按
《北齊書·后主本紀(jì)》:天統(tǒng)元年冬十一月己丑,太上皇帝詔改太祖獻(xiàn)武皇帝為神武皇帝,廟號高祖,獻(xiàn)明皇后為武明皇后;其文宣謚號委有司議定。十二月庚午,有司奏改高祖文宣皇帝為威宗景烈皇帝。
按
《祖珽傳》:珽,為太常少卿、散騎常侍、假儀同三司,
掌詔誥。初,珽于乾明、皇建之時,知武成陰有大志,遂深自結(jié)納,曲相祗奉。武成于天保世頻被責(zé),心常銜之。珽至是希旨,上書請追尊太祖獻(xiàn)武皇帝為神武,高祖文宣皇帝改為威宗景烈皇帝,以悅武成,武成從之。
天統(tǒng)四年,上太上皇謚。
按
《北齊書·后主本紀(jì)》不載。 按
《武成帝本紀(jì)》:天統(tǒng)四年,太上皇崩于鄴宮乾壽堂,謚曰武成皇帝,廟號世祖。
北周
明帝武成二年,上帝尊謚。
按
《周書·明帝本紀(jì)》:武成二年,崩于延壽殿,謚曰明皇帝,廟稱世宗。
武帝建德元年,追上略陽公帝謚。
按
《周書·武帝本紀(jì)》:建德元年夏四月,追尊略陽公為孝閔皇帝。 按
《孝閔帝本紀(jì)》:護(hù)遣大司馬賀蘭祥逼帝遜位。遂幽于舊邸,月馀,以弒崩。及武帝誅護(hù)后,乃詔曰:慎始敬終,有國彝典。事亡如存,哲王通制。義崇追遠(yuǎn),禮貴尊親。故略陽公至德純粹,天姿秀杰。屬魏祚告終,寶命將改,謳歌允集,歷數(shù)攸歸,上協(xié)蒼靈之慶,下昭后祇之錫。而禍生肘腋,釁起蕭墻,白獸噬驂,蒼鷹集殿,幽辱神器,弒酷乘輿,冤結(jié)生民,毒流宇縣。今河海澄清,沴氛消蕩,追尊之禮,宜崇徽號。遣太師、蜀國公告于南郊上謚曰孝閔皇帝。
宣政元年,上帝尊謚。
按
《周書·武帝本紀(jì)》:宣正元年夏六月,帝疾甚,還京。其夜,崩于乘輿。謚曰武皇帝,廟稱高祖。
隋
文帝開皇元年,上太祖及皇妣尊謚。
按
《隋書·文帝本紀(jì)》:開皇元年春二月乙丑,追尊皇考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皇妣為元明皇后。
唐
唐以太常博士掌擬謚,復(fù)以行狀質(zhì)其當(dāng)不。
按
《唐書·百官志》:吏部考功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行狀。若死而傳于史官、謚于太常,則以其行狀質(zhì)其當(dāng)不。
按
《杜佑·通典》:大唐之制,太常博士掌凡王公以下擬謚,皆跡其功德而為之褒貶。無爵稱子。養(yǎng)德丘園,聲實名著,則謚曰先生。大行則大名,小行則小名。
〈又〉贈謚于柩。其日,主人入,升立于饌東,西面。祝持贈謚文升自東階,進(jìn)立于柩東南,北向。內(nèi)外皆止哭。祝少進(jìn),跪讀文訖,興。主人哭拜稽顙,內(nèi)外應(yīng)拜者皆再拜。祝進(jìn),跪奠贈謚文于柩東,興,退復(fù)位。內(nèi)外皆就位坐哭。
高祖武德元年,追上皇高祖以下尊謚。
按
《唐書·高祖本紀(jì)》: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六月己卯,追謚皇高祖曰宣簡公;皇曾祖曰懿王;皇祖曰景皇帝,廟號太祖,祖妣梁氏曰景烈皇后;皇考曰元皇帝,廟號世祖,妣獨(dú)孤氏曰元貞皇后;妃竇氏曰穆皇后。
太宗貞觀九年,上高祖尊謚。
按
《唐書·太宗本紀(jì)》不載。 按
《高祖本紀(jì)》:貞觀九年五月,崩于垂拱前殿。謚曰大武,廟號高祖。
貞觀十六年,詔復(fù)建成皇太子謚。
按
《唐書·太宗本紀(jì)》不載。 按
《隱太子傳》:太宗立,追封建成為息王,謚曰隱。十六年,追今謚。
按
《冊府元龜》:唐隱太子建成,高祖長子。武德九年,以謀害太宗,伏誅。貞觀元年,追封息王,謚曰隱。十六年,詔曰:昔戾園敗德,西都表其號謚。楚英干紀(jì),東漢錫其湯沐。斯皆屈邦國之禁,申骨肉之恩也。息隱王地乃居,長守器運(yùn),初自貽伊戚,陷于禍難。日月逾邁,松槚成行。朕嗣守鴻基,頒尋遺烈,何嘗不陟彼岡而靡觀,瞻同株而疚懷。恩備哀榮,式加禮命。可追復(fù)皇太子謚,仍依前陵曰隱陵。
貞觀十九年二月,贈比干太師,謚曰忠烈。
按
《唐書·太宗本紀(jì)》云云。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上太宗尊謚。
按
《唐書·太宗本紀(jì)》: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幸翠微宮。五月,皇帝崩于含風(fēng)殿,謚曰文。
高宗乾封元年二月己未,如亳州,祠老子,追號太上元元皇帝。
按
《唐書·高宗本紀(jì)》云云。
上元元年,追尊六代、五代祖妣為帝后,并增高祖、太宗及后謚。
按
《唐書·高宗本紀(jì)》:上元元年八月,追尊六代祖宣簡公為宣皇帝,妣張氏曰宣莊皇后;五代祖懿王為光皇帝,妣賈氏曰光懿皇后。增高祖、太宗及后謚。 按
《高祖本紀(jì)》:上元元年改謚神堯皇帝 按
《太宗本紀(jì)》:上元元年,改謚文武圣皇帝。
上元二年,追謚皇太子。
按
《唐書·高宗本紀(jì)》: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天后殺皇太子。五月戊申,追號皇太子為孝敬皇帝。 按
《孝敬皇帝傳》:上元二年,從幸合璧宮,遇酖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詔曰:太子嬰沈瘵,朕須其痊復(fù),將遜于位。弘性仁厚,既承命,因感結(jié),疾日以加。宜申往命,謚為孝敬皇帝。
按
《冊府元龜》:太子弘,高宗五子。初,封代王。顯慶元年,立為皇太子。上元二年,薨于合璧宮之綺云殿。詔曰:朕肅承鴻緒,無忘馭朽之懷。虔奉圣謨,每切臨深之懼。幸以穹昊垂祐,宗社降靈。公卿盡協(xié)贊之謀,黎庶遂懷生之望。故得乾坤交泰,日月休徵。垂衣而晏九瀛,端拱而家六合。方將回鑾峒岫,體高尚于軒皇。脫屣汾川,追逸軌于伊后。成功弗處,思遵象帝之規(guī)。守器斯傳,用申知子之授。皇太子弘,生知誕質(zhì),惟幾毓性,肅敬著于三廟,仁孝聞于四海。若使負(fù)荷宗廟,寧濟(jì)邦家,必能永保昌圖克延。景歷,豈謂遽嬰露霧,遂至彌留,顧惟輝掌之珍,特切鐘心之念,庶其痊復(fù),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于位,而弘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欷不言,因茲感結(jié),舊疾增甚。億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無徵,俄速上賓之駕。天性之重,追懷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謚者,行之跡也;號者,事之表也。慈惠愛親曰孝,死不忘君曰敬,可謚為孝敬皇帝。仍遵典故式,備徽章布告,遐邇使知朕意。
弘道元年,上帝尊謚。
按
《唐書·高宗本紀(jì)》:弘道元年十一月丁未,如東都。十二月丁巳,改元,大赦。是夕,皇帝崩于貞觀殿。謚曰天皇大帝。
中宗嗣圣元年,
〈即武后光宅元年〉追上武氏五代以下謚。按
《唐書·武后本紀(jì)》:光宅元年九月己巳,追尊武氏五代祖克己為魯國公,妣裴氏為魯國夫人;高祖居常
為太尉、北平郡王,妣劉氏為王妃;曾祖儉為太尉、金城郡王,妣宋氏為王妃;祖華為太尉、太原郡王,妣趙氏為王妃;考士彟為太師、魏王,妣楊氏為王妃。十月丙申,追謚五代祖魯國公曰靖高祖;北平郡王曰恭肅曾祖;金城郡王曰義康祖;太原郡王曰安成;考魏王曰忠孝。
嗣圣四年,
〈即武后垂拱三年〉追上孝敬帝妃號謚。按
《唐書·武后本紀(jì)》:垂拱三年四月辛丑,追號孝敬皇帝妃裴氏曰哀皇后。
嗣圣六年,
〈即武后永昌元年〉更上五代以下尊謚。按
《唐書·武后本紀(jì)》:永昌元年二月丁酉,尊考太師魏忠孝王曰周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戊戌,追謚妣楊氏曰周忠孝太后;太原郡王曰周安成王,妃趙氏為王妃;金城郡王曰魏義康王,妃宋氏為王妃;北平郡王曰趙肅恭王,妃劉氏為王妃;五代祖魯國公曰太原靖王,夫人裴氏為王妃。
嗣圣七年,
〈即武后天授元年〉武氏改國號,稱帝,立七廟,追上始祖以下號謚。
按
《唐書·武后本紀(jì)》:天授元年九月壬午,改國號周。大赦,改元,賜酺七日。乙酉,加尊號曰圣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皇太子為皇孫。丙戌,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太原靖王曰嚴(yán)祖成皇帝,妣曰成莊皇后;趙肅恭王曰肅祖章敬皇帝,妣曰章敬皇后;魏義康王曰烈祖昭安皇帝,妣曰昭安皇后;周安成王曰顯祖文穆皇帝,妣曰文穆皇后;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曰孝明高皇后。
嗣圣十年,
〈即武后長壽二年〉更上烈祖、顯祖、太祖尊謚。按
《唐書·武后本紀(jì)》:長壽二年,追尊烈祖昭安皇帝曰渾元昭安皇帝,顯祖文穆皇帝曰立極文穆皇帝,太祖孝明高皇帝曰無上孝明高皇帝。
嗣圣二十二年,
〈即武后長安五年〉上武后尊謚。按
《唐書·武后本紀(jì)》:長安五年正月丙午,皇帝復(fù)于位。丁未,徙后于上陽宮。戊申,上后號曰則天大圣皇帝。十一月,崩,謚曰大圣則天皇后。
景龍四年,上帝尊謚。
按
《唐書·中宗本紀(jì)》:景龍四年六月壬午,皇帝崩,年五十五,謚曰孝和皇帝。
睿宗景云元年,追謚天后及太子重俊。
按
《唐書·睿宗本紀(jì)》:景云元年六月壬午,韋皇后弒中宗,矯詔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甲申,乃發(fā)喪。又矯遺詔,自立為皇太后。皇太子即皇帝位,以睿宗參謀政事,大赦,改元曰唐隆。太后臨朝攝政,罷睿宗參謀政事,以為太尉。庚子,臨淄郡王隆基率萬騎兵入北軍討亂,誅韋氏。辛丑,睿宗奉皇帝御安福門。進(jìn)封隆基為平王。甲辰,安國相王即皇帝位于承天門。復(fù)重茂為溫王。丁未,立平王隆基為皇太子。復(fù)則天大圣皇后號曰天后。七月己巳,大赦,改元。十月,追號天后曰大圣天后。
按
《冊府元龜》:節(jié)憫太子重俊,中宗第三子。神龍二年,立為皇太子。三年,矯制發(fā)左右羽林兵,殺武三思及其子宗訓(xùn),入求韋庶人,不克而死。景云元年,制曰:朕聞曾氏之孝也,慈親惑于疑聽;趙虜之族也,明主哀而望思。歷考前聞,率繇舊典。重俊,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罹搆間,困于讒嫉。莫顧鈇鉞,輕盜甲兵,有此誅夷,無不悲惋。今四兇咸服,十起何追,方申赤暈之冤,以舒黃泉之痛。可贈皇太子。謚曰節(jié)憫,陪葬定陵。時太府少卿韋,湊上疏駁之不納。
元宗開元四年,上太上皇尊謚。
按
《唐書·元宗本紀(jì)》:開元四年六月,太上皇崩。十月,葬大圣真皇帝于橋陵。 按
《睿宗本紀(jì)》:先天二年,誥歸政于皇帝。開元四年六月,崩于百福殿,謚曰大圣真皇帝。
開元十一年,追號宣皇帝曰獻(xiàn)祖,光皇帝曰懿祖。按
《唐書·元宗本紀(jì)》云云。 按
《禮樂志》:中宗神龍元年,已復(fù)京太廟,又立太廟于東都。議立始祖七廟,以景皇帝為始祖,而不祔宣皇帝。開元十年,詔宣皇帝復(fù)祔于正室,謚為獻(xiàn)祖,并謚光皇帝為懿祖。
開元二十七年,尊謚先圣為文宣王。
按
《唐書·元宗本紀(jì)》不載。 按
《禮樂志》:開元二十七年,詔夫子既稱先圣,可謚曰文宣王。遣三公持節(jié)冊命。以其嗣為文宣公。任州長史,代代勿絕。
天寶八載,加上元元皇帝及高祖以下帝后謚。
按
《唐書·元宗本紀(jì)》:天寶八載閏六月丙寅,謁太清宮,加上元元皇帝號曰圣祖大道元元皇帝,增祖宗帝后謚。 按
《高祖本紀(jì)》:天寶八載,謚神堯大圣皇帝。按
《太宗本紀(jì)》:天寶八載,謚文武大圣皇帝。 按
《高宗本紀(jì)》:天寶八載,改謚天皇大圣皇帝。 按
《武后本紀(jì)》:天寶八載,加謚則天順圣皇后。
天寶十三載,增上元元皇帝及高祖諸帝尊謚。按
《唐書·元宗本紀(jì)》:天寶十三載二月壬申,朝獻(xiàn)于太清宮,加上元元皇帝號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元元天皇大帝。癸酉,朝享太廟,增祖宗謚。 按
《高祖本紀(jì)》:天寶十三載,增謚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按
《太宗本紀(jì)》:天寶十三載,增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按
《高宗本紀(jì)》:天寶十三載,增謚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按
《中宗本紀(jì)》:天寶十三載,加謚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按
《睿宗本紀(jì)》:天寶十三載,增謚元真大圣大興孝皇帝。
代宗大歷十四年,德宗即位,上代宗尊謚。
按
《唐書·代宗本紀(jì)》不載。 按
《杜佑·通典》:大唐元陵謚冊文:維某年月日,哀子嗣皇帝臣諱,伏以圣德之大,上與天合,人道近昵,鮮克究知,敢盡其所見,泣以敘財成之業(yè)。伏惟大行皇帝,紹休七圣,臨照八極,以至道御群有,以至化懷遠(yuǎn)方,登假于上,敷聞在下。肇加元服,頃升儲闈,生知之敏,動與神契。承順元宗也,齋栗之容著;奉養(yǎng)肅宗也,愛敬之禮深。履蒸蒸,躬翼翼,不絕馳道,日朝寢門,此則首冠百王,大舜、周文之孝也。其于崇儒尚齒,尊道貴德,窮理盡性之學(xué),經(jīng)天緯地之文,包荒含垢之量,迪哲允龔之善,斯又睿圣不測,同符乎三五,無得而稱也。當(dāng)?shù)撋脚褋y,陷覆二京,以天人之重,授元戎之律,師之所及,狂寇殲夷,復(fù)宗社之阽危,拯生靈于焚燎,則乾維重構(gòu),宸極以安。及史盜間舋,三河屢梗,在撫軍之際,思明隕命,乘踐祚之初,朝義授首,則梁陳底定,朔易從風(fēng)。其或屈強(qiáng)于大梁,背誕于南越,莫不朝為梟獍,夕為鯨鯢,此高光之功,神武之略也。自是肅勿群后,賓延萬靈,洿潴郁沒之刑寢,焚瘞懸沈之禮備。衣冠有淪于脅從者,釋而靡問;靈祇有闕于禋祀者,秩而致享。堲讒說,求讜言,扇以祥風(fēng),浸以膏澤,九譯奉貢,四夷將賓,丕冒出日,罔不率俾。猶復(fù)嚴(yán)恭寅畏,顧省闕遺,兢兢業(yè)業(yè),日仄不暇,故得元功廣運(yùn),協(xié)運(yùn)旁流,靈契畢發(fā),元祥薦至,瑞璧出于泗,清瀾變于河。其馀見祉鱗羽、呈祥草木者,不可殫記。方議櫜弓偃武,臻于太和,告禪于石閭,鏤功于金版,遽承憑幾之命,奄遘綴衣之酷,號天叩地,罔所依歸。今龍攢就啟,蜃輅將駕,采鴻儒碩生之議,考公卿百辟之請,僉以盛德大業(yè),匪號謚莫宣,是用虔奉古訓(xùn),發(fā)揚(yáng)茂實,謹(jǐn)遣攝太尉某奉冊上尊謚曰:睿文孝武皇帝,廟曰代宗。伏惟明靈降格,膺茲典禮,誕錫純嘏,貽燕后昆。嗚呼哀哉。
憲宗元和元年,上太上皇尊謚。
按
《唐書·憲宗本紀(jì)》不載。 按
《順宗本紀(jì)》:永貞元年八月庚子,立皇太子為皇帝,自稱曰太上皇。辛丑,改元。元和元年正月,崩于咸寧殿,謚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元和六年,賜太子寧謚。
按
《唐書·憲宗本紀(jì)》不載。 按
《冊府元龜》:惠昭太子寧,憲宗長子。元和四年,立為皇太子。六年薨。謚曰惠昭。元和十五年,上憲宗尊謚。
按
《唐書·憲宗本紀(jì)》:元和十五年,帝崩,謚曰圣神章武孝皇帝。
文宗開成三年,賜太子永謚。
按
《唐書·文宗本紀(jì)》不載。 按
《冊府元龜》:開成三年十一月皇太子薨謚曰莊恪太常禮院奏莊恪太子準(zhǔn)惠昭太子例合立廟請下有司從之
宣宗大中三年,增上順宗、德宗謚。
按
《唐書·宣宗本紀(jì)》不載。 按
《順宗本紀(jì)》:大中三年,增謚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按
《憲宗本紀(jì)》:大中三年,加謚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按
《禮樂志》:宣宗已復(fù)河、湟三州七關(guān),歸其功順宗、憲宗而加謚號。博士李稠請改作神主,易書新謚。右司郎中楊發(fā)等議,以謂:古者已祔之主無改作,加謚追尊,非禮也,始于則天,然猶不改主易書,宜以新謚寶冊告于陵廟可也。是時,宰相以謂士族之廟皆就易書,乃就舊主易書新謚焉。
大中十三年,上宣宗尊謚。
按
《唐書·宣宗本紀(jì)》:大中十三年八月癸巳,皇帝崩于咸寧殿,年五十。謚曰圣武獻(xiàn)文孝皇帝。
懿宗咸通十三年,加上宣宗謚。
按
《唐書·懿宗本紀(jì)》不載。 按
《宣宗本紀(jì)》:咸通十三年,加謚元圣至明成武獻(xiàn)文睿知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哀帝天祐二年,蘇楷請更昭宗謚。
按
《唐書·哀帝本紀(jì)》不載。 按
《昭宗本紀(jì)》:天祐元年八月,全忠以左右龍武統(tǒng)軍朱友恭、氏叔琮、樞密使蔣元暉兵犯宮門;是夕,皇帝崩,年三十八。明年,起居郎蘇楷請更謚恭靈莊閔,廟號襄宗。至后唐同光初,復(fù)故號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