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冕(腦)服(洞)哪家強?還是得看電(你)視(就)劇(吹)哇(吧)!
(所有“原創”文章謝絕轉載,授權請微博私信@春梅狐貍)
因為這些皇帝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皇帝……所以大概他們都是篡位的吧!本文原題來自于我回答的一個知乎問題《為何漢朝電視劇,皇帝一律穿冕服?》所以上圖的回答內容其實說的只是第三層意思——影視劇里的角色,被當做戲曲角色一般處理,用極具符號化的裝扮來提示觀眾他們是誰。然而,并不是中國歷史上所有的朝代都使用了冕服制度。冕服制度作為“禮”的組成部分,一般認為形成于周代,“周禮”也是后世成為儒生們十分膜拜的規范準則。《周禮》里提到周代有6種冕服,稱為“六冕”制度,然而究竟是啥樣現在的誰也不知道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冕服并非只有周天子可以穿,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甚至連卿、大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身份穿著不同的冕服東周時期,諸侯國割據,也就有了我們很熟悉的“春秋戰國”,周亡了沒多久,秦國就統一了中國。按道理,秦始皇作為當時天下唯一的天子應該重啟“六冕”制度,然而秦國講究的是“法”治,而非“禮”治,所以秦代廢除了周禮里所有的吉服,只保留的一種叫“袀玄”的服飾。所以,秦代沒有冕服,繼承秦代制度的西漢也沒有冕服!而我們現在漢朝電視劇大多數的故事都是在西漢,也就是說他們只要讓西漢皇帝穿了冕服,不管是不是正確的冕服,都是錯誤的!更何況,哪里來的正確的秦漢冕服呢?(注:也有人提出,西漢可能實行過一定程度的冕服,但是缺乏實際證據;也有人提出袀玄可能就是六冕里最低等的玄冕,也沒有實證)時間來到東漢永平二年,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國歷史上終于有了系統化制定的冠服制度。很多歷史學者甚至認為,這一年才是真正中國冠服制度的開端。而冕服制度也真正從東漢開始實行了。然而,此時距離東周滅亡已經過去了三百多年,中間相隔并且斷絕了兩個朝代。儒生們從曾經的經書里,逐字逐句去考察那些記載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其實通俗地來說就是,他們挖墳了一個幾百年前的帖子,然后還企圖猜測那個掛掉的圖片究竟是啥。我們現在對于周禮服飾的許多理解便是來自這個時期的注釋,比如鄭玄、蔡邕等人。
而所主要引用考察的對象《周禮》,也是在西漢前期才出現的,所以他本身的成書年代、作者和對于周代記述真實性就頗受懷疑。一般認為成書在戰國后期,但是我們都知道周代很長,有八百年,而戰國早就禮樂崩壞,不然也不會出現秦始皇廢除的做法。一切都有鋪墊啊!
來自一張所謂“秦漢冕服”或者“漢代冕服”的示意圖,由高春明在他的服飾史書籍里繪制,而后就開始了廣泛流傳。這位高春明先生十分神奇,特別喜歡畫錯誤的示意圖,還特別有電視劇或者漢服愛好者樂意模仿,每每都令我懷疑自己的智商。看,大家還比對著這張圖另外添加了很多注解,更用這張圖來檢驗了不少影視劇的正誤,真是佩服大家的……無知!因為我們現在至少可以從很多方面去判斷這張圖是大錯特錯的——C 東漢只恢復了“六冕”里的袞冕,但是只留下松散的文字而已,是畫不出這么詳細的圖來的。(總有人以我不知道正確答案所以我也不知道哪個選項是錯的,可是老師沒教過你排除法么?)中國影視劇有從娘胎里帶來的一個遺傳性毛病,在角色上我們叫做“臉譜化”,而在造型上也就不放叫做“衣箱化”吧!戲曲的造型設定是根據里邊把戲曲各行當的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形象等來直接一一指定服飾的,做到一個角色出場不需要打字幕你就知道他大概是富是貴、是忠是奸,并且戲迷是非常受用這一套的,臉上甚至還要有臉譜。上面兩張清代宮廷戲畫,你不需要知道這是什么故事,也大概可以猜想人物各自的身份地位。而有一些人物太過深入人心,我們甚至通過妝扮直接認出他是誰,從而猜出這是哪個故事。而影視劇隨著發展,卻是應該離這樣子的“刻板”印象越遠越好。加上許多影視劇也越來越喜歡標榜自己是多么考據,但是怎么才能是考據呢?如果我說上面的畫里有皇帝,也有皇后,你會相信么?如果不是中國繪畫有把地位高的人畫得大一些的習慣,你還能認出來么?你會發現皇帝其實和周圍人穿得很相似啊!沒錯,為什么要穿的不一樣?他是皇帝啊,又不是篡位的,更不是謀反的,為何要穿冕服、要穿龍袍來告訴別人我是誰呢?這個問題不僅僅出在皇帝身上啊,就算普通角色也不能避免。比如我之前寫的《【影視劇吐槽】江左梅郎果然是凍死的》,那樣裝X的斗篷,沒人會去真的拿來保暖,但是放在影視劇里就不一樣,它是一個取暖的符號而已。“衣箱化”如同飲鴆止渴,只能一時彌補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講故事能力和影像駕馭能力,但是長期以往只會令一切更糟,還不如真的去看戲曲里的美人兒呢!冕服不僅僅是一個“坑貨”,還真的是個坑,常年填不起來的那種。由于冕服是等級極高的禮服,即便是皇帝本人,這輩子其實也穿不了那么幾次的。所以冕服留下來的無論是圖像資料還是實物出土都非常少,幾乎無法連貫成一個完整的冕服歷史。上圖閻立本《歷代帝王圖》里左邊的形象就被很多人視作冕服的范本,也是之前提到的高春明示意圖的繪制參考。但是也會有人反問,既然大家都沒見過冕服,那么你又憑什么說這畫里這些人穿的是冕服,另一些人穿的就不是么?竟也無法反駁,因為名和物、文和圖的關聯是如此外人看起來簡單而實際千難萬難的一件考據工作。(相關文章請戳?《歷史:你的名字,是最短的謎題》)就目前來看,擁有冕服制度的朝代里,明代實物和文獻形成的“證據鏈”最為嚴謹可靠。畢竟明代皇帝和親王等的墓挖了不少,時代也距離我們最近(清代沒有冕服制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