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不敢撞我們”
戳中的是某些老人“為老不尊”
“尊老”是一個雙向行為,
必須互動才能產生正能量。
安徽衛視·第一現場8月16日報道了件“聳人聽聞”的事兒,廣場舞大媽跑去大馬路上跳舞了……。這段視頻的拍攝地點在安徽合肥市的龍圖路與潛口路交叉口,那里的大爺大媽們,可以說把廣場舞跳出了新高度,直接在馬路上跳,而且每天晚上都要跳到9點。大媽們還表示:“車子來不敢撞我們,要讓我們老年人!”
多么有底氣的回答,又是多么無知的聲音,把部分老人“為老不尊”的心態暴露無遺。是的,“車子不敢撞我們”、“要讓我們老年人”,但是,如果汽車“失盲”了、“失靈”了、“走火”了,看它還不敢不。到時候,受傷害的恐不只是膽大妄為的老年人,還有開車的年輕人。老年人丟掉生命很冤,開車的年輕人則更冤。
大爺大媽們如此置交通規則于不顧,置社會公德于腦后,可能已經不只是跳舞行為,而是某些老年人“為老不尊”的內心表白,是“我是老人我怕誰”的扭曲心理。如果說倚老賣老還有點底線,年輕人遇到這樣的老人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回避或解決的話,在“為老不尊”面前,可能絕大多數年輕人沒有辦法去做任何選擇。因為,當一些老年人已經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法律、什么叫規矩、什么叫規則、什么叫公德時,所有的一切,就都已經歸零。而年輕人又沒有辦法在這些老年人的生命與規則之間進行選擇,那么,社會就會陷入無序。所謂的規則、公德、尊老等,就會在很多年輕人的心里扭曲,就會讓很多年輕人無法接受“尊老”這種應該大力提倡的社會風尚。
事實也是如此,在我所生活的這座城市,政府為了照顧老年人、尊重老年人,讓老年人獲得更多的社會福利。于是,給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了免費乘坐公交車卡。原本,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實事。然而,一些拿到免費坐車卡的老年人,開始無節制地消耗和使用政府政策,每天一大早就拿著免費卡穿梭于各個公交車,目的就是購買最便宜的蔬菜等。按理,老年人節約節省的行為并沒有什么可指責的,關鍵在于,他們在穿梭的這段時間,正是年輕人上班的時間,很多人可能到了單位要站上一天、半天的,可是,上了公交車,還要給這些老年人讓座。如果不讓,有些老年人還會惡語相向。如此的讓座,有多少年輕人心里是服氣的,又是自愿的。這樣的“尊老”,能夠長久嗎?
不僅如此,在很多城市,一些車上帶著第三代的老年人,也是面對交通規則,毫無敬畏之意,見紅燈就闖,交警、輔警等提醒他們不要闖紅燈,不僅不理,還會用語言攻擊,導致交警們也無可奈何。只是這些老年人有沒有想過,坐在車后的第三代,他們的心理會怎么想,他們的行為對第三代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我們說,“尊老”決不是單向行為,還是只讓年輕人尊重老年人,老年人也要尊重年輕人,特別是尊重年輕人的行為。只有相互尊重,“尊老”才會成為雙贏的結果。而眼下,部分老年人完全推動了這樣的心態,完全把“尊老”看作是自己的福利、自己的本分、自己必須享受的一切。而自己呢,則經常做出一些與老年人身份完全不符的行為。如此,又怎能讓“尊老”成為一種社會公德、一種行為自覺、一種人人可以接受的東西。
不錯,車子不敢撞跳舞的老年人,但是,老年人為什么敢占用車子行走的道路呢?這也預示著,如果不在法律上對某些規范做出調整,不把法律制度頂在前,不把法律作為約束人行為的根本手段,而是機械地講“尊老”、講“以人為本”、講“弱勢群體”,就有可能使社會規則越來越無序,使行為不規者成為正義的化身。法律不是保護不守法者,而是保護守法者。既然有人愿意去與法律對抗,將法律踩于腳下,為什么就不用法律手段規范他們的行為。就象在馬路上跳廣場舞的行為一樣,真的出現的碰撞,就應當讓違規者承擔法律責任,而不是在車子與個人面前,車子永遠是錯的。區別對錯,才是法律的生命,才能讓法律不至于被人踩在腳下。
只有讓每個人對法律都有敬畏之心了,也才能讓社會秩序越來越好。大爺大媽在馬路上跳舞,與有權者在經濟行為中違法亂紀如出一轍,都必須明令禁止,必須嚴厲處罰。
譚浩俊【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