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縣域經濟排名,
競爭力強縣如何守城,潛力強縣怎樣攻城
(非特別標注,文章皆為譚浩俊原創)
12月6日,《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9)》在北京發布,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縣域經濟課題組完成。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分布18省份,蘇浙魯三省份百強縣(市)數目達62席。其中,江蘇百強縣(市)占23席,比上年減少2席,浙江和山東百強縣(市)分別占21席和18席,浙江沒有變化,山東則減少1席。特別是江蘇,前10強中占據了6席,說明江蘇縣域經濟的實力確實很強。
然而,報告披露的另一組數據,則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那就是投資潛力百強縣,浙江躍居首位。報告顯示,在2019年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中,浙江達到了26席,比上年減少1席,安徽則達到19席,增加4席,位居第二。競爭力百強縣居首的江蘇,只占13席,位列第三,山東更是只占2席,少于福建的6席、四川的5席,河北和陜西的各4席。
要知道,競爭力強縣,代表的只是現在,潛力強縣,代表的才是未來。如果競爭力強縣不能保持優勢,就會在以后的發展中被潛力強縣超過。而在前十名潛力強縣中,江蘇進入競爭力強縣前十位的縣,只有太倉和常熟還保留其中,且排名分列第8和第9。這是否意味著,在未來的縣域經濟競爭中,江蘇將慢慢地退出競爭行列呢?
事實也是,在前些年的縣域經濟排名中,進入排行榜前十的,大多是江蘇和廣東兩省的縣,且不分上下。隨著縣域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廣東首先退出了競爭,在今年的競爭力排行榜上,更是只有1家企業入圍。作為全國經濟總量第一的地區,出現這樣的現象,確實讓人難以理解和想象。即便是潛力縣,廣東也只有2家。這也意味著,廣東經濟已經出現了城市經濟越來越強、縣域經濟日漸衰退的格局。經濟增長,已經完全信托深圳與廣州等少數地區。這樣的發展格局,顯然與區域協調發展是不太適應的,與城鄉統籌發展也是矛盾的。深圳與廣東應當越來越強大,但是,縣域經濟也不能拉下太多,否則,會影響經濟的穩定與持續。
浙江經濟在保持穩定有序,競爭力強縣優勢沒有削弱的同時,潛力強縣卻越來越多,給未來浙江的縣域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浙江未來經濟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隨著潛力強縣的發力,浙江經濟的爆發性會越來越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能夠超過江蘇,進入潛力強行排行榜第二位,進入百強潛力縣的數量也高達19家,這對于中部地區的安徽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信心提拔和精神激發。假以時日,安徽的縣域經濟將迎來一次強爆發。如果爆發成功,安徽的綜合經濟實力也將在現有的基礎上邁出很大很高的一個臺階。
這也意味著,如果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不能很好地利用經濟轉型的機會,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發展思路、發展理念進行調整,未來的縣域經濟,極有可能轉向浙江和安徽等地,實現潛力與競爭力的大轉換。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縣域經濟的發展將出現一波守城與攻城的激烈競爭。江蘇等縣域經濟發達的地區,在土地資源等已經面臨瓶頸,現有產業格局已經很難滿足競爭力增強的大背景下,只有通過經濟的轉型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讓制造業從中高端轉向高端,讓產品從一般產品轉向品牌產品,讓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更加緊密地結合,才有可能保持強縣位置。而浙江、安徽等潛力強縣較多的地區,則會最大力度地釋放縣域經濟潛力,與現有競爭力強縣地區展開競爭,力爭有更多的潛力強縣轉變成競爭力強縣。
要知道,對潛力強縣來說,是沒有多大精神負擔和壓力的。超不過,慢慢來,繼續超。超過了,就努力干,力爭保住優勢。而已經位列競爭力排行榜,且名列前茅的縣,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就要大得多。因為,被別人超過與超過別人,感覺完全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巨大的反差,不僅所在縣會感到壓力巨大,所在省、市也會壓力很大。因此,可以預料,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等地一定會對縣域經濟發展戰略作出調整,會把創新和質量提升作為新一輪競爭最核心的內容,對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發展思路進行較大調整,加速淘汰落后產業,加大企業創新力度,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而這,又會給潛力強縣帶來新的機會,那就是競爭力強縣的產業會出現一部分向外轉移的現象。
所以,守城與攻城之間出現的過渡期或空檔期,到底會發生怎樣的轉變,江蘇等區域競爭力很強的地區,會不會在空檔期出現縣域經濟競爭力下滑的現象,會不會被其他地區趕超,可能會成為下一階段這些地區發展縣域經濟重點思考的問題,也是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攻城容易守城難,這是規律。但規律有時也能打破,就看縣域經濟強大的地區如何去發揮優勢、展現能力、突破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