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與PPI“剪刀差”拉大,原因特殊也要重視
國家統計局8月9日發布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數據顯示,7月份,CPI同比上漲1%,環比上漲0.3%;PPI同比上漲9%,環比上漲0.5%。CPI沒有突破前期最低點,也沒有進入負增長,PPI則達到前期最高點。這也意味著,CPI與PPI的“剪刀差”又拉大了。
而從7月份的情況來看,出現CPI與PPI“剪刀差”拉大的原因,主要有:豬肉價格的持續大幅下跌,導致CPI一直處于低位運行。數據顯示,7月份,豬肉價格下降43.5%,降幅比上月擴大7個百分點,影響CPI下降約1.05個百分點。如果豬肉價格保持平穩,7月份的CPI會超過2%,與PPI的“剪刀差”也會縮小很多;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帶動了PPI的居高不下。7月份,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2.0%,影響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約8.95個百分點。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快速上漲;經濟穩步恢復,需求不斷擴大,也是帶來PPI上漲不可忽視的原因。因為,需求越旺,對價格的影響也越大。因此,PPI會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趨于穩定而逐步穩定,但經濟恢復帶來的PPI上漲不會因此而消失。
也就是說,7月份出現的CPI與PPI“剪刀差”擴大,是有一些特殊原因的,是在豬肉價格過大幅度下跌和大宗商品價格過大幅度上漲引起的,只要將兩者穩定住,CPI與PPI的“剪刀差”就會縮小,甚至用不上“剪刀差”幾個字,而是正常的差距。
而從近一段時間以來管理層出臺的政策來看,也加大了對豬肉價格下跌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調控力度。從豬肉市場來看,有關方面一邊加大豬肉儲存力度,穩定豬肉價格。在此基礎上,對生豬養殖戶給予一定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減少養殖戶損失,避免養殖戶出現整體減少養殖現象,維護生豬市場穩定。一邊加強生豬市場調節,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引導養殖戶依據市場情況確定養殖規模,避免生豬市場出現大起大落現象。
從大宗商品市場來看,有關部門已經對鋼材、銅、鋁等大宗商品采取了一系列保供穩價措施,效果也開始逐步顯現,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出廠價格連續兩個月環比下跌。只是因為國際市場貨幣嚴重超發,通貨膨脹使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勢頭很猛,很難通過政策措施使價格很快降下來。因此,大宗商品價格推動的PPI上漲格局難以改變。只要CPI不出現明顯變化,CPI與PPI的“剪刀差”會在一段時間內存在,且差距會比較大。
這也意味著,雖然7月份的CPI與PPI“剪刀差”拉大,有一些特殊原因,特別是豬肉價格持續大幅下跌,給兩者的“剪刀差”拉大形成了很大推力。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認為是正常現象,就可以不引起重視。
豬肉價格持續大幅下跌的原因,就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方面。要知道,如果調控政策更加積極主動、有關方面對市場的把控能力更強、引導的政策更加具有前瞻性,豬肉市場是不會出現“過山車”現象的。因為,早在去年下半年,有關企業負責人、專家、學者就反復提醒,生豬養殖基地建設可能出現過度現象了,生豬養殖產能已經嚴重過剩,養殖規模也已經嚴重超越市場可接受能力。可是,有關方面為了盡快把豬肉價格降下來,并沒有對此引起高度重視,也沒有采取積極措施進行引導與規范,而是任憑地方快馬加鞭上生豬養殖項目,鼓勵地方增加生豬養殖產能。同時,還大量簽訂進口豬肉協議。在這樣的情況下,生豬市場還怎么可能避免大起大落現象呢?
按照目前生豬市場的養殖情況,預計下半年還會出現一定幅度的豬肉價格下跌。生豬養殖企業的養殖成本與生豬價格之間的“剪刀差”,也會進一步拉大。那么,對生豬養殖企業來說,可能面臨的生存壓力將越來越大,不排除一些新的養殖基地,剛剛建成就面臨破產壓力。如何穩定養殖企業情緒,避免企業破產,是地方必須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
對大宗商品來說,在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國內市場的大宗商品價格穩定工作還是需要積極主動去做的。這其中,進一步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和清除僵尸企業,仍然是穩定市場供應、提高供給水平、穩定市場價格非常重要的方面。低端、落后產能對原材料等的過度占用,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必須嚴格控制。否則,會對下游企業構成更大壓力。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3.1%,就是最好的例證。
CPI與PPI“剪刀差”的擴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沒有對經濟發展和企業運行形成太大影響。只要將“特殊原因”消除掉,問題也就能夠順利解決。但是,蘊含的問題卻不能不引起重視。特別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在調控過程中的把控能力和引導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