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現有大量布洛芬連同其他藥物一起被丟棄在樓下垃圾桶里,這些藥品均未拆封,保守估計有上百盒。另有網友在網上曬出自己購買的1000片退燒藥,并稱:“陽之前買的,陽康之后很久,年二十七八才到貨。”對此,有網友表示,這是“部分人不理智囤貨的結果,浪費資源。”有網友認為這是黃牛囤貨行為“不過,也有網友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囤貨就像買保險,不想浪費,但又不希望用得上。”此前,有關部門曾多次呼吁不要盲目囤藥,并打擊高價倒賣、哄抬藥價亂象。(中國新聞網2月3日報道)
無論如何,將沒有拆封的至少上百盒布洛芬等藥品,全部扔進垃圾桶,這種極端的浪費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是因為此前疫情來勢洶洶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恐慌,所以想盡辦法囤的藥,而今證明超出了合理備藥的需要,多余部分完全可以轉贈給他人。比如,通過小區物業提供給需要藥物的鄰居,以及其他有需求的對象。
此前,2022年12月疫情高發時,“免費贈藥”“余藥共享”等做法就曾引起過熱議。“上觀新聞”2022年12月25日采訪了律師指出,“免費贈藥屬于好意施惠……是指當事人之間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除非是贈藥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受贈人即使服藥后有不良反應,贈藥人也不承擔法律責任”。這里所指的“故意或重大過失”,指的是贈藥人明知藥物是過期藥物、假藥,或者藥品被污染,否則也不承擔法律責任。
事實上,2022年12月中下旬,各地都曾有藥店企業向市民贈送限制劑量的退燒藥、感冒藥,還有一些城市向轄區內老年居民贈藥,相關企業、機構也并未顧慮招惹相關的法律糾紛。
這起事件中,大量囤積藥品,然后又急不可耐地當成垃圾扔掉,這確實相當程度上坐實了網友的懷疑,即扔藥者囤藥的目的就是希望加價售出。此前有些城市的執法部門已經多次出手嚴打此類蓄意擾亂市場經營秩序、涉嫌非法經營犯罪的做法。
那么,回歸一個基本問題的討論,那就是新聞中提到的,有的網友在疫情高發、未陽之時就囤積了1000片退燒藥,如果這種囤藥本身并不是為了倒賣,是不是太過于愚蠢?
2020年1月下旬以前,大城市居民購買非處方類型的退燒藥、感冒藥,并不會受到太多限制,但一般情況下沒人這樣做。至于抗生素,以及處方藥類的退燒藥、感冒藥,一般在登記后或者到了藥店通過聯網問診開方也可以買到,除了個別含“麻”的藥品,一般只有在醫院才能少量開出。2020年1月一直到2022年11月,上述藥品購買就變得相當繁瑣,數量上大大受限。而且,如果某個城市出現了疫情,相關部門甚至會嚴控上述藥品的藥房、線上零售,只允許去醫院開方購買。
這種情況下,在2022年12月疫情防控政策發生根本性的轉向后,僅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居民而言,絕大多數家庭并沒有健康專家提供的對癥下藥的藥物儲備,這是很多網友因而滋生極大恐慌,從而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人脈關系,不惜代價和成本超量配置藥物的心理基礎。這肯定不是理性的,但在缺乏明確預期的情況下,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正常反應型的應急行為。
還要看到,2021年冬至2022年11月,差不多整整一年里,不在少數的大中城市都經歷了少則半個月,長則累積有一個月甚至兩三月的嚴格封控。嚴格封控以切斷病毒傳播為目的,因而不可避免造成很多居民的生活物資、藥品以及其他類型物資用品的短缺。在這期間,一些城市的官方媒體以及自媒體大號每每辟謠,動員市民放寬心不要搶購物資,不要盲目囤貨,結果卻是囤了“一冰箱”“信任”的網友尷尬地面對空空如也的冰箱……
經由一年時間的“生活經驗”訓練,很多人遇到疫情防控的風吹草動,能想到的應對辦法就是囤東西,包括但不限于囤藥、囤酒精、囤口罩、囤肉、囤大米、囤易存儲的干菜甚至囤酒、囤煙,這又有什么好嘲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