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候的少數民族總體來說,都是處在衰落階段。匈奴已經完全衰落,烏桓正在崛起,被曹操擊潰,未能形成統一聯盟,鮮卑還沒有崛起,關中氐羌經過東漢長期打擊,也還沒有緩過勁兒來,所以整體來看,當時的外部威脅并不大。
三國時的北匈奴已經開始西遷,一部分南下附漢。漢末天下大亂的時候,劉虞在幽州牧任上的時候,對匈奴以招撫為主,總體比較安定。公孫瓚崛起后,匈奴曾經投靠過公孫瓚,后來公孫瓚被袁紹消滅,匈奴又支持過袁紹反對曹操的戰爭。
到曹操消滅袁紹勢力之后,南匈奴被曹操分為五部進行安置,主要就是安置在并州境內,這也是導致并州后來成為五胡的巢穴,并且以此為根據地崛起,最后消滅了東晉。劉淵等匈奴貴族的祖先,就是在這個時期進入的山西境內,并逐步和漢族融合。如果不是八王之亂,這部分匈奴應該會比較順利的完成漢化的過程。
匈奴衰落之后,烏桓才開始崛起,但烏桓的發展比較慢,才剛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各部落之后相互還沒有來得及完成統一,就被曹操擊潰。
一般而言,要形成對中原的威脅和壓力,起碼要完成自己的內部統一才有可能。統一之后再南侵,可以獲得好處,又可以推動進一步的統一,并逐步形成中央集權的游牧帝國。每個草原游牧帝國的崛起,都要經歷這個過程。
匈奴之所以能夠完成這個過程,是因為在戰國時期與匈奴相鄰的秦燕趙三國中,秦國和趙國的重心放在中原,燕國勢力比較小,而且主要是向遼東發展,所以都對匈奴采取防御政策,沒有主動出擊。
可以說,戰國時期就是匈奴崛起的戰略機遇期,匈奴抓住了這個機會,所以崛起了。烏桓運氣就沒那么好了。曹操和袁紹對峙只持續了十多年就結束了,這個戰略機遇期太短了,烏桓也沒有得到中行悅之類的漢人幫忙,所以崛起比較慢,等曹操消滅袁紹,戰略機遇期結束,很快就被曹操擊敗了。
鮮卑先出現的檀石槐,已經完成了部落聯盟,開始試圖加強中央集權,但還沒完成這個過程他就死了,他死后聯盟瓦解,這個過程就中斷了一段時間。等到軻比能的時候又試圖重新開始這個進程,但仍然沒有最后完成,就被曹魏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等手段擊敗了,同樣沒能完成這個過程。
鮮卑再次崛起,并對中國歷史產生重要推動作用,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了,慕容,拓拔,宇文這些部落崛起,都是在劉淵、石勒完全消滅了西晉,東晉已經完全無力控制中原地區的時候。如果不是劉淵、石勒前仆后繼的把晉朝趕到南方去,又無力完成中原地區統一,鮮卑能否崛起,還是另一碼事。
氐羌也一樣。氐羌本來就是東漢版圖內部的少數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不一樣,雖然東漢時期時叛時服,叛服無常,但經過東漢的長期打擊,到三國的時候,總體上還是比較樂意依附于漢人勢力的。只要有比較強大的勢力,他們就愿意依附。前秦的崛起也是因為中原長期戰亂,氐族最初也只是以自保為目的,并不是要獨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