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本人就得位不正,他本人雖然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有很大功勞,但他的大哥李建成同樣也功勞很大,而且一直是被他父親李淵當作接班人培養(yǎng)的。李淵當皇帝之后,就冊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他弟弟李元吉為齊王。
因為唐朝的史書在唐太宗時期,由唐太宗自己親自查看并修改過,所以留下了很多黑李建成而吹唐太宗的資料,后來流傳下來,到民間故事比如隋唐演義、興唐傳之類的小說里,就把李建成描寫成了一個負面形象,無功無德,還嫉賢妒能,要還李世民,最后李世民被逼才發(fā)生了玄武門之變。
其實并不是這樣。李淵從太原起兵開始,李建成就是他確定的接班人。既然如此,為什么宗室李建成留守,而李世民外出征戰(zhàn)立功立威呢?其實這恰恰說明李淵更在乎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外出打仗是有風險的,而留守相對來說更安全,更不容易遭遇危險。所以,李建成才經(jīng)常留守,而李世民是在為李淵充當爪牙鷹犬。
這也就是朱元璋從稱吳王的時候,就已經(jīng)確立朱標為太子,但從來沒有讓朱標外出打仗,卻讓秦王、晉王、燕王和寧王這些人分別率兵北伐,或者抵御元朝殘余勢力的反攻。就是因為對朱元璋來說,朱標是太子,是國家根本,不能輕易放到危險的地方去,而秦王、晉王、燕王和寧王則是用來充當鷹犬爪牙的,就應(yīng)該去打仗。
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的做法也是一樣的。作為朱元璋給他指定的燕王王位繼承人,世子朱高熾一直都在北平留守,而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則一直跟隨朱棣四處征戰(zhàn),履危蹈險。一直到靖難之役結(jié)束之后,朱棣當上皇帝了,才開始嫌棄朱高熾過于仁弱,反而是朱高煦更加敢于冒險,又比較奸詐狡猾,更像他,所以才像改立朱高煦為太子。但最終并沒有真正改換太子,還是讓朱高熾正常繼位了。
在李淵當皇帝之后,尤其是天下大定之后,因為李世民功勞大,又有賢名,自然很容易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位。所以,李淵給予李世民各種賞賜和特權(quán),就是希望能用這些來安撫李世民。但從李建成的角度來看,這些也恰恰說明,他的太子位越來越危險,李世民越來越有可能奪走他的太子位。所以,李建成也采取了一些反擊措施,來保全自己。
這樣,結(jié)果就演變成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在宮門政變中殺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又入宮逼著父親承認自己成為儲君,不久后再禪位給他,當上了皇帝。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在自己當皇帝之后,也很快就冊立自己的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其他兒子也先后封王,確立名份關(guān)系,就是為了防止再因為爭奪太子位而出現(xiàn)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事情。
作為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相互之間兄弟鬩墻,甚至于喋血宮門,自相殘殺,這是人之常情。李世民不愿意看到這個結(jié)果,正如李淵也不想看到這個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發(fā)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結(jié)果。
但因為李承乾有足疾,變成了瘸子,所以性情大變,變得越來越古怪,也不再像以前一樣聰明恭順的,李世民對他也越來越反感。與此同時,魏王李泰則因為招攬文人學士,為自己換來了賢王的名聲,而李世民本身也有比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所以對李泰越來越有好感,以至于有了廢黜李承乾,改立李泰為太子的想法。
為了當上太子,李泰揣摩李世民的心思,知道李世民的心結(jié)是玄武門之變,所以特別在意幾個兒子之間能否避免因為爭奪儲君之位而發(fā)生自相殘殺的事情。李泰就故意迎合李世民的心思說,如果他當上太子,他將會殺死自己的兒子,等他當皇帝死后,他一定會把皇位傳給他的弟弟或者侄兒。
為了當皇帝,不惜殺自己的兒子,這個想法對李泰來說,當然是為了表示自己當皇帝并不是出自私心,而是為了整個家族的權(quán)力延續(xù)。但從李世民的角度看,就完全不同了。在這之前,為了避免別人說自己當皇帝是出自私心,而把自己所有的兒子都殺死的,最著名的就是王莽。
王莽是讓孔光、劉歆等人用符讖理論和禪讓理論為自己粉飾,從而讓漢朝宣布把皇位像堯舜禪讓一樣,禪讓給了王莽。按照當時的說法,堯舜之間是禪讓,舜禹之間也是禪讓,但禹在當皇帝之后卻沒有禪讓給其他人,而是把位置傳給了他的兒子啟,從而開啟了夏朝。所以,王莽為了避免別人說她是像大禹一樣有私心,就把自己的兒子殺死,以保證將來把皇位傳給更有功德的人。
王莽在后世留下的名聲并不好,多數(shù)時候的評價都是偽君子,尤其是殺死自己的兒子,更是超出了正常的社會倫理所能接受的范圍。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連自己的兒子都可以殺死,還有什么人是他不敢殺的呢?所以李泰這種投其所好的表態(tài),反而加重了李世民對他的懷疑和厭惡。
李世民率軍出征期間,李承乾留守,承乾在宮中扮成胡人,讓人稱呼他為可汗,奉命輔佐他留守的大臣勸諫他,讓他不要胡作非為,李承乾很不高興。李世民回到長安后,知道了這些情況,對李承乾自然更加不滿了,也就越發(fā)考慮要換太子。李承乾知道之后,變也想發(fā)動宮廷政變,先下手為強,逼迫李世民直接禪位給他,但還沒發(fā)動,就被人揭發(fā)了,從而被廢黜了。
痛定思痛,李世民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李承乾之所以能夠走到這一步,就是因為李泰為了奪儲,步步緊逼,讓李承乾不安于位,不得已才鋌而走險。所以,在下詔廢黜李承乾的同時,也宣布廢黜了李泰。最后,李世民選擇冊立性格柔弱的晉王李治為太子,并對大臣說,無論是李承乾還是李泰繼位,其他兄弟都活不了,只有沒有參與奪儲而且性格仁孝的李治繼位,他的兒子們才能得以保全。
反過來說,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李世民是在讓李泰為他自己背鍋。既然早已發(fā)現(xiàn)李承乾性情大變,已經(jīng)不適合繼續(xù)當太子,將來繼位當皇帝,那么就應(yīng)當早做決斷,改立其他人為太子,而不是到處和人說他想換太子,卻又并不真正付諸實施,這就等于讓李承乾和李泰都不安心,只能繼續(xù)兄弟相斗。這個做法其實和孫權(quán)晚年讓太子和魯王孫霸相互斗爭很相似,只不過孫權(quán)做得比較明顯,而李世民一直比較溺愛自己的兒子們,所以不大容易被人看穿,但本質(zhì)上其實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