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周朝和漢朝、晉朝都搞了分封制,但是各自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和目的都不相同,所以結果也完全不同。
周朝是在消滅了商朝之后分封功臣和子弟,建立了眾多諸侯國。但周朝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周朝在消滅商朝之后,所面臨的情況就是商朝時期本來就已經存在大量的諸侯國,而新建立的周朝沒有能力把所有這些諸侯國都加以消滅,所以只能采取摻沙子的辦法,也就是把自己的功臣和宗室都分封到保留下來的諸侯國中間去,以此來制約這些諸侯國。
漢朝建立的時候搞分封制的背景與周朝大致相似,同樣是在秦末天下大亂的時候,就已經恢復建立了大量的諸侯國,項羽在滅秦之后又大會諸侯,對已經存在的諸侯國的地盤進行了調整,劉邦和周朝一樣,是在原有諸侯國的支持下才消滅了項羽,建立了漢朝。而在漢朝建立之初,對一些朝廷還無力進行直接控制的地方,就通過分封諸侯建立了一些諸侯國。
實際上,周朝在搞了分封制之后,也并不是沒有出現像七國之亂那樣的叛亂,當然也出現了,而且是和周王室同宗的管蔡之亂。管蔡之亂發生在周武王已經去世的時候,成王年幼,周公攝政,所以周公親自率軍出關東征,平定了叛亂。并在此基礎上,對關東地區的諸侯又進行了一次調整,維持了各諸侯國的均勢。
但大體來說,周朝分封制還是保持得不錯的,而且幫助周朝延續了長達八百年的時間。但這需要注意的是,周朝分封之初,大量地區都還處于未開化狀態,所以分封諸侯到那些未開化的地區建國,也是需要他們在當地進行開發和建設的。等到這些諸侯國經過一段時間的開發、建設和積累之后,有能力進行對外擴張了,就開始了相互之間的戰爭。
可以說,西周時期就是開發和建設的時期,而到東周則是諸侯國之間進行兼并戰爭的時期,這個兼并戰爭的結果就是到戰國時期,諸侯國的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只剩下了十多個國家,并且最強大的就是戰國七雄。而且,在進入戰國時期之后,因為生產力提高,已經到了重新進行全國統一的時候,但這需要進行漸進的建設,中央有能力控制,才能將全國都變為郡縣。
秦朝消滅各諸侯國,把全國劃分為不同的郡縣,但當時秦國還沒有來得及完成自己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中央還未能對全國各地進行統一有效的比較強的控制,秦始皇就死了,朝廷中樞發生了政治動蕩,結果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建立之后,采取了相對穩妥的措施,先消滅異姓諸侯國,再不斷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到七國之亂前,中央已經具備了對全國進行直接有效控制的能力。
這就是說,周朝建立的時候因為還是奴隸制和井田制,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夠高,沒有達到進行郡縣制的水平,所以只能采取分封制。漢朝建立之后,封建諸侯則是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沒有急于建立朝廷完全直接控制全國各地的郡縣制,而是采用了漸進的、過渡的方式,通過分封來為朝廷積累實力、完成基礎設施建立爭取時間。所以漢朝的分封是不得不分封。
西晉建立之后進行分封則是和周朝、漢朝都完全不同的情況。
在經歷了七國之亂后,雖然也同樣分封宗室,建立諸侯,但一般來說,這些諸侯都不能直接管理地方行政,也沒有能力叛亂,挑戰中央權威,朝廷也有能力對這些諸侯進行比較高強度的控制。這也就是后來顧炎武所說的,寓封建于郡縣之中。所以曹魏取代漢朝之后,雖然也像東漢一樣分封了一些諸侯,但并沒有給這些諸侯過多的權力,反而進行了嚴密的防范和控制,從而導致曹魏在出現了權臣的時候,宗室只能坐以待斃,完全無力反抗。
西晉正是通過篡奪曹魏皇權建立的,所以西晉司馬氏認為曹魏留給他們最大的教訓就是,外姓大臣是靠不住的,很容易變成權臣,篡奪皇權,所以必須封建宗室,給宗室以一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用這些宗室諸侯來屏藩朝廷,才能防止出現權臣。所以,西晉的宗室諸侯不但有封地,而且有些人是兼任一些地方的軍事、行政首長的,才導致他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實力挑戰中央。
也就是說,晉朝建立的時候是完全有能力在全國建立郡縣制,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并不需要封建諸侯,但西晉皇室為了鞏固皇權,卻逆潮流而動,選擇了封建宗室,并給以相應的權力,為自己埋下了動亂的伏線。
即便如此,西晉的八王之亂最主要的原因也并不是宗室率先挑戰中央的權威,而是因為朝廷中樞因為政治斗爭,各自招引宗室諸侯,以武力為后盾來進行對中央朝廷控制權的爭奪。而這些奪取了朝廷控制權的宗室諸侯又無法迅速建立穩定有序的政治秩序,從而為更多的諸侯介入朝廷的政治斗爭提供了條件,從而出現了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而中央則在持續的動蕩之中變得權威掃地。
《大路朝天:中國道路與中國革命》
作者:蕭武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京東、天貓、當當、亞馬遜等各主要平臺均有售,需要簽名版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