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勇老師的課,整理的一部分,上午電腦沒有電了。)
學生中有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 ,就是學困現象。今天上午就這一個專題進行分享。
心理學用一個詞來形容,那是什么呢?
如果用一句話來定義,那就是心理學是讓人感到幸福的科學!
從疫情,很多人開始出走朝外求,而沒有一個人向內求助。
一個人有外在的物理的,也有內在的。
心理學存在一百多年了,但是似乎從去年開始人們才真正意識到他的重要性。馮特把他定義成一本學科。現在,很多人把他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比如父母心理學,推銷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等,和各種結婚。而今天這個點,就是和學習結婚,并生了個孩子,叫學習心理學。
研究的內容,可能很多老師在學校已經學習過教育心理學,分為教學心理學趣向和學習心理學趨向,他們分別是圍繞教師和學生。我認為,老師首先應該學習學習心理學。昨天肖老師說到:有人30歲死了,只是等到八十歲才埋葬。
就像我之前看到一個母親,指著自己5歲的孩子說:孩兒,我就這樣了,以后就指著你了。
大家拿出一張紙,畫出一個三角形,最下面寫知識和內容,上面是學習狀態,中間是學習策略。之前,我們一直走在知識教育的路上。而現在,我們應該走在能力教育的路上。
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認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
以前,我們都是販賣知識的人,但是,以后要改變。
未來,一根線和其他網絡,或者人腦,進行互聯,這是人機互聯技術。2017年9月17日,一個叫馬斯柯的人實現了這一點,標志著教育該走了能力教育的路上。
00后的孩子認為,他們不用學習,他們感受不到學習的幸福感,
春江水暖鴨先知,孩子自己知道。
做自由拋物線的孩子其實是烈士。
他們的心理狀態,我們很多家長其實是沒有關注的。我們并不了解和關注。其實,我們應該做一個設想,只要一個孩子有狀態和策略,他學習任何知識都不是問題。
學習心理學研究的就是孩子知識掌握和遷移的能力,就是研究如何把學習策略和學習狀態結合起來。
人類的進化經過了幾個階段,天法時代(聽天由命),地法時代(),人法時代,(金錢說了算)---心法時代(這是目前的特點,看見說了算,比如5G,我能看見,我就說了算)。
讓自己拓展視野,讓自己看到孩子,甚至配偶的心理世界。只有能看到,我們才能更好理解。
我們跳出問題來看問題
教育之困-----家庭教育
完整的教育是什么樣子,我們可能也說不清。曾經教育占據獨霸。有人說喪偶式教育,有人說是媽媽,那到底是誰?應該是爸爸和媽媽的關系。整個教育的生態應該好好研究。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工廠。有意識的父母會帶孩子去接受自然教育,9歲危機之后孩子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9歲左右的孩子會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現在的孩子都得了一種病,其實就是自然教育的缺失,那是自然設定的一種環境。大家說:大自然和超市哪種是最自然的?孩子到游樂場為啥玩不夠?帶孩子去山水間,去大自然,讓他們去大自然。現在的孩子得的其實就是自然缺失癥。孩子被父母圈養,城市被城市圈養。心理學有個雙生子的實驗,9個月爬樓梯的實驗。十一個月開始讓他爬,結果卻發現十一個月的孩子爬的更好。
以色列的教育就是提倡學前不能接受知識。
一本書《林間最后的小孩兒》非常好,建議大家讀一讀。
學校教育,在很長的時間里,是一枝獨大。經濟開放期,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了,直接把孩子交給學校了。現在的孩子需求直接升級到愛與歸屬,他們比我們版本升級了兩個,直接跳過了最基本的需求。他們認為打掃衛生或者端盤子也挺好,他們關注的更多的是有沒有安全感,愛的需求。
中國家庭教育自古是多孩子家庭,老大帶老二等這樣的模式。曾經中國教育培養出了很多的才,但是并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打疫苗例子:技術的生產者
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是培養人的,學校是培養才的,社會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比如就像一根蠟燭,家庭是生產蠟燭的,學校教育是點燃蠟燭的。為什么學校動不動叫家長,因為他們點不著,需要返回廠家,收拾收拾再來點。而社會教育是讓他照亮社會,照亮他人的 ,最好你能自燃。如果一個人能照亮十個人,你的能力。社會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人才的真正地方。如果一個人心理想著全社會,那么他就會影響全社會。
人一生當中,有一個階段是可以打的,3到6歲可以打,6到12歲盡量不打,12歲以后別打了,打不動。
然而 ,現在學校卻培養孩子成人的事情,如何誠實,家長盯報班,這不對。
自我教育--從可怕的兩歲半開始的,兩歲半,人見人煩,狗見狗嫌。
一個人要經歷:12歲青春期,九個月的革命,孩子開始喂食,七歲之變,九歲危機。
行為主義只是心理學的一個流派,但不是心理學的全貌。
我說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聽到了我的話你對自己如何說一遍。
評判等于屏障!如果我們帶著價值觀去評判,您已經屏蔽了。您可以離開童年,但是,一定要保持童心。
童心是全吸收狀態。
每一個生命都有向上向善的本能。
每一個潛能生都了不起,只是被豬油蒙住了。
學校只是培養平庸的人,因為他就是這樣設定的。因為你只會學習標準,你是被教成這樣的。要擺脫平庸,不能指望學校,只能靠自己!
中國發展的太快了,我們還沒有找到如何培養個體。
比如在培養未來生涯規劃的時候,家長是可以自己做的。
新加坡南北都只有40公里,開車不能超過60碼,因為不小心就出國了。他們蓋樓是朝地下的,最低是地下25層。
培養孩子未來的地方
帶他們去醫院,警察局等這樣的地方,然后孩子們回來后說想成為醫生等,這樣就可以放在專門的時間。
我們中國都是用一頓飯來決定孩子命運的,討論一下就出結果了,而新加坡卻是從小就培養的,=,中國現在還做不到。
王陽明曾說
課堂教學之困
教學勇氣---書可以買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 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帕克 帕爾默
國外專家來聽中國某節課給出的反饋--既然孩子都會,老師為什么還要上這節課?
不要學那么多方法
你不愿意刻意練習,不愿意刻意卓越,不愿意刻意學習,不愿意刻意思考。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做
我們很多人都缺教育心境,家長缺,老師也缺。
課上的好不好,不在于老師演的好不好,而是師生配合得好不好。
我們每個人都包含三個我:小我,自我,大我
我們每個老師都要發展大我,(各位,我說清楚了嗎)
被譽為中國穿西裝的孔子--魏書生,把自我做到極致。
自驅力,自我教育的那部分
學心理學的人離婚了,負罪率會非常高,哈哈。
你看看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他把自己練到一定程度,他媳婦兒非常爆裂,端一盆水倒在頭上,他說:我就知道 ,暴風之后就是大雨。如果你娶了一個好妻子,你很幸福;如果你娶了一個不好的妻子,你會成為一個哲學家。
婚姻是1+1=1個大我!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用了半個小時就說完了我是誰】
腦,身,心三者整合在一起的專注就是幸福!
什么是悲天憫人,你把所有的學生都當鏡子,把家長當鏡子,你的大我就出來了,你的自我認同就出來了。否則,我們就只會在小我里打轉,小我里焦慮。做大我,不焦慮!(我說的,嘿嘿)
學生學習之困--知識消化不良癥
昨天我看了一篇文章 ,熱心澎湃,而今天又什么都不知道了。而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嚴重的消化不良,太多了,泛濫了。知識,學無止境。人,應該越學越窄,做減法。
要有知識整合的能力。
我們沒有消化知識的胃
我們應該在知識泛濫的海洋,應該有能力去駕馭,這樣才能安全事項未來。
知識本身沒有力量,只有使用知識才有力量。
誰說的讀書必須得記住?例子:老和尚讓小和尚拿著竹籃子去打水,雖然沒有打到水,但是,籃子更新了,這就是學習的意義!
學習不是讓我們學習知識,而是讓我們變得更通達, 更純粹,更純凈,讓自己更干凈。
沒有價值感的人,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向學步車宣戰!你把所有孩子的各種學習能力都給抹殺了。你必須讓孩子自己顫顫巍巍地站起來,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教育是個合成詞,同樣學習也是一個合成詞,是兩件事。
學習的定義是指學習者由經驗引起的行為努力和心理傾向的相對持久的變化。是把信息和經驗轉化成知識,技能,行為和塔讀的終身過程。
新加坡的幼兒園和我的交流:幼兒園是讓孩子探索生活的。
幼兒園,小學 ,初中,高中和大學
培養的目標依次應該是:訓練孩子的生活技能,興趣探索,生涯設計,生涯抉擇,處世能力
誠者,天之道也。
真實和真誠的力量。
例子:一個爸爸帶著孩子徒步從鄭州到上海,結果孩子感覺肩膀疼,爸爸腳部起泡。因為孩子沒有承擔過責任。
孩子到學校后成績逐漸提高,因為他說學習對他根本就不是事。
你不會因為失去什么而痛苦,你會為某件事情找不到合理解釋而痛苦!
0-12歲之間,6-12歲之間,最好的年齡。埃里克森,這個人講了八階段發展理論。6-12歲這是用勤奮克服自卑的最好階段。發展的越好,清楚期抑郁和青春期心理障礙會降低百分之五十。
青春期抑郁的孩子不用吃藥
是培養孩子的解釋系統最好的時間
孩子大了就開始從物理世界到現實世界。
學習的過程就是修路的過程
大腦是需要用的,否則神經細胞就自己收拾收拾死掉了。
大家過完春節回來,感覺自己變笨了,是因為有一段時間你沒有用它。
學習的腦原理--信號輸入----額葉區(大鬧的CPU,集中注意力,信息的短期存儲,信息的處理,統籌其他資源的調配)
(一個人的心智成熟是大腦的成熟,需要大約25年。為了降低離婚率,最好在25歲以后結婚。)
拍腦子就是為了激活前額葉,后面是枕葉,視覺信息處理,接下來是頂葉,是空間加工能力。兩側是顳葉,經常要捏耳朵,這里有海馬體,主要和記憶有關。很重要哦
學困生的概念
心理畫像
心理調適
從學有困難到學有余力的進階培養
1896年摩根提出詞盲的概念,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三個方面:1.心智還不成熟2,天賦和特長還沒有發覺3.理解能力差和反映比較遲鈍,用閱讀刺激智力覺醒。
看手機是行為活動,不是心理活動。閱讀是有思考的。
很多學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努力,而不是要掌握。
學業不良的主要原因由于老師有不正確的學生觀和不恰當的 教學方法造成。---布魯姆
預防和消除的措施是老師要相信學習的學習潛力。!
羅森塔爾效應也稱作期待效應
學困現象不是永久的
學困生
生理上1 飲食不規律2.睡眠不充分3 運動不適度
讀書《健康腦》,飲食可以直接改寫人的大腦因子。
吃撐會變成學 困生,吃飯七分飽,三分留給大腦。
睡覺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17歲就當了高中校長的唐校長,說一個人如果睡眠達不到8小時,不用談學習的事兒。小學生的睡眠9-10個小時
行為:
1社會興趣與學習參與2.學習習慣與學習堅持3交往困難與人際隨意4 專注時刻與巔峰體驗。
家庭教養畫像:缺乏家庭歸屬,行為約束
策略教養,自我修養。
很多人只會用熟悉的方式做事,而不用正確的事情做事。
(人的幸福是在規則內完成的
習慣是在規則范圍內實現的行為重塑)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有父母的孤兒。孩子的眼里是沒有父母的,他們感受不到情感力量,處于一種情感荒蕪狀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