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岳泰山為五岳之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說;“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秦漢之前,古人認為泰山為“峻極之地”,是人與天相通的神地所在,對之特別崇拜畏敬,謂泰山之神即東岳大帝。關于泰山神東岳大帝的來歷,眾說紛紜。不少人持金虹氏說。《神異經》稱:“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輪王。金輪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也。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即東岳帝也。”《東岳大帝本紀》、《歷代神仙通鑒》亦持此說。持天帝之孫說者亦較多,《孝經援神契》謂:“泰山,一曰天孫,言天帝之孫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也說,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最普遍的且最為大眾認同的是黃飛虎說。此說來源于《封神演義》,書中言東岳大帝黃天虎及其子炳靈公,皆為泰山之神。《封神演義》乃神話小說,所述商朝末年,紂王受妲己蠱惑,荒淫殘暴,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欲,連黃飛虎的妻子也不放過,黃飛虎之妻為保貞節自殺身亡;黃飛虎的妹妹是紂王的妃子,在痛斥紂王之后被摔下摘星樓而亡,黃飛虎身負家仇,和老父、二弟、三子、四友帶一千家將反出五關,投奔周武王,被封為開國武成王,一起討伐昏庸暴虐的紂王,在興周滅商的戰爭中,黃飛虎戰死于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周武王評價黃飛虎“威行天下,義重四方,施恩積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黃飛虎為五岳之首、東岳泰山天齊仁圣大帝,總管人間吉兇禍福,可鎮乾坤!東岳廟里的東岳大帝手里所執的就是作鎮之圭!由于泰山之鎮與其它山岳不同,它威力無比,鎮的是乾坤,因此素有“泰山安則天下安”之說。同樣,由于泰山有鎮乾坤之威力,故即便取泰山上的一塊小石頭來也鎮宅安宅,也會使鬼邪俱逃。這就是為何常在民宅中墻角處見到“泰山石敢當”條石的緣由。泰山石敢當是古代人們對靈石崇拜的遺俗,山石被神話為人格,是我國流傳較久遠、影響地域廣大的典型民俗現象,屬于中國的鎮物(避邪物)文化。據傳,在泰興乾坤鎮,即今天的古溪鎮,東岳大帝黃飛虎曾坐鎮于東方禪寺內壓魔,施法將兩條惡龍釘在寶珠島兩側,使其化作兩條龍河,且形成二龍搶珠之勢。不過,要說到這兩條惡龍,那還得從很久以前泰興元竹鎮成莊地帶的九龍戲水說起。我們都知道,泰興原先是長江奔海的入口,后成長江沖積平原,向來稱之為“襟江帶?!敝?,蛟龍出沒之處。相傳當年臨近東海的泰興元竹成莊地帶的上空突然烏云密布,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人們隱隱約約看見九條蛟龍在云霧里面追著嬉戲。沒有多長時間,又看見蛟龍玩的地方的下面有一根水柱拔地而起,直沖蒼穹。人們驚呼起來“龍吸水”了。其實,這是現稱為“姜黃河”上的颶風,即所謂的“龍卷風”。傳說當時有人看到九龍在河里戲水,待蛟龍們走后,雨停云散,天空放晴,這里則多了一條長河,彎彎曲曲的,就像龍的身子,入海的地方又寬又深,就像龍頭。于是,人們就把入??诘凝堫^叫卷龍口,后來因有九龍戲水之說,傳呀傳的就被叫成了九龍口。只是當年九龍戲水后,九龍在回東海的路上,其中有兩條妖龍,見乾坤鎮這里風景秀麗,古溪縱橫,且有鴨兒灣、鳳凰墩、開花池、松楊垛、六角井等許多好玩之處,又三步兩座橋,三里五座廟,實在是古韻流芳,溪浣乾坤,物華天空,鐘靈毓秀的風水寶地,不由生了留戀之心,留在了這里。從此,這兩條妖龍就在這里興風作浪,只圖自己快活,而搞得這里年年災害,百姓苦不堪言,古溪也成了苦溪;這樣,這兩條妖龍也就成了人們切齒痛恨的惡龍。
好在這里有一座始建于唐代末期的名剎——東方禪寺,占地約30余畝,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清水觀音殿、關帝殿、東岳殿、千手觀音殿、財神殿、前世菩薩房、藏經樓、鐘鼓樓等殿堂99間半,香火鼎盛,名聞如泰地區。東方禪寺除主要供奉日常寺院皆有的諸佛菩薩外,還將東岳神君列為自己的護法伽藍,正因為東岳神君顯了靈,所以才用法旨釘住了兩條惡龍。
兩惡龍被釘住后,起初還較規矩,但并不甘心。有一天,兩龍乘東岳大帝講經無防備之際,突然一齊發怒,掀掉東岳大帝的法旨,脫身而出,興風作浪。正在廟中講經的東岳大帝急忙從袖中拿出法寶,向空中一拋,喊了一聲:“著”,這個法寶立即就罩住了東方禪寺,不讓其遭到惡龍的損壞。然后,他又傳令東海龍王和長江龍王前來協助降妖,他命東海龍王把東河龍王的龍身和龍尾釘住,命長江龍王把西河龍王的龍身和龍尾釘住。兩條惡龍并不服氣,還在掙扎作怒,龍須直射,狂風大作。東岳大帝大怒,急用捆妖繩把這兩條惡龍的龍須捆住,用桃木樁釘在東方禪寺的西北角,形成了兩條河,一通東海一通長江。后來,當地百姓把通往東海的河道取名為青龍港,把通往長江的河道取名為老龍河。?由于當時兩條惡龍在狂怒之中,兩龍在含水噴泥時,泥土從空中落到西北方十里之外,堆成了一個近百畝地的黃泥墩子,后來人們就將此地稱之為黃泥墩(今橫垛塘灣村北側)。再說東岳大帝用捆妖繩捆釘惡龍之處,更留下了許多條長長的龍埂。據說這些龍埂正是惡龍的胡須,因受了天地之靈氣和吸了日月之精華才逐步形成今天這樣的地貌的。長期以來,人們在這些龍埂上開荒耕種,居住生息,漸漸地便形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莊,這個村莊就是龍須莊。根據有關資料的記載和有關人的記憶,龍須莊上的龍埂,是在1958年實行河網化、挑私鹽港時被填掉的。其殘跡直到1973年大搞平田整地運動時才徹底整平,只有現在東河邊的北側還殘留著一條龍埂的痕跡。但愿這條龍埂殘痕能得以保護,因為它是龍須莊成莊的源頭,它承載著龍須莊這個莊名的美傳,同時也深深沉淀著古溪鎮乃至泰興的豐厚的地方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