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唐代是書法家的幸運,也是不幸。幸運的是他們擁有學習書法絕佳的時代條件,天下太平,思想包容,并且皇帝又十分重視書法。不幸的是,在高手云集的唐朝,在書法上作出顯著的成就,流芳后世是一件金字塔尖上的路。
虞世南、張旭、顏真卿,這些后世所熟知的書法家,他們的第一身份都是朝廷重臣,學習書法的條件也是極其優渥的。然而唐代書法家蘇靈芝,出身寒門,一生只做了一個小小的錄事參軍,卻在世家大族書法家的包圍下,殺出了一條血路,與李北海、顏真卿等人齊名。其困難程度堪比國足踢進世界杯,可惜地位低下鮮為人知!
北宋的《宣和書譜》稱贊蘇靈芝:“行書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法,而成就頓放,當與徐浩雁行。戈腳復類(虞)世南體,亦善臨仿者。”
在當時蘇靈芝被譽為“寫碑圣手”,唐玄宗敕書的《老君顯見碑》就是他所作。
蘇靈芝遍學諸家,“二王”、魏碑、漢隸、歐陽詢他都曾認真學習,也是在“二王”書法主導下,為數不多的能夠精通南北書法的人物。
他有一件行楷《易州鐵像頌》,是他為數不多的留存下來的作品中的代表。《易州鐵像頌碑》作于唐開元二十七年(1739年),是蘇靈芝親自丹書,親自篆刻的作品。
此行楷在“之”“存”“乎”等單字之中都能看出幾乎完全是“二王”筆意。在“二王”之外,有帶有濃厚的雄厚沉著之氣。在轉折之處,蘇靈芝善用隸書波磔筆意和絞轉筆法,在“容”“精”等字中又有濃厚的古拙之氣,這些都得益于對隸書筆法的細瘦。文字變化豐富,運筆生動自如。
這件《易州鐵像頌》明代拓本被故宮博物院珍藏。其用筆古雅、酣暢淋漓,是我們學習唐楷的過程中避免板滯的極佳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