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一般來講,有三條學習路徑,第一是從秦漢的篆隸開始學習,這樣學習的好處就是能夠輕松入門,并且能夠掌握草書的基本線條功夫和用筆的篆籀習慣。
第二條路線就是學習唐楷,這一條路比較難,許多人往往半途而廢,但成功者卻很容易進階諸體,歷史上的名家大多數從此路而入。
還有一條路就是當代人普遍選擇的一條捷徑,那就是從宋人入門,尤其是米芾的字,這種入門的方式成功的概率最大,尤其更適合成年人,因為米芾的字是對于“二王”書風最好的詮釋,他用了一種近乎夸大的方法,將傳統書法的變化肌理做了更讓人易懂的處理,比如用筆的“八面出鋒”,結字的“風檣陣馬”,以及他行氣當中的“軸線搖擺”,都是“二王”一脈書風技法的核心內容。
在此基礎上再去上追晉唐,則具備了極大的可能性和可塑性,這便是米芾的書法對于學習者的意義,他的字自然比不上晉唐,但卻是極好的跡近晉唐法書的門徑。
尤其是米芾晚年的字,已達神妙難測的超高境界,其變化方法渾然天成,看起來縱橫搖擺,甚至被行外人攻訐為“丑書”,卻已然與晉人風度相契合,甚至某些作品的處理不比“二王”差。這一時期他的代表作,就是他的《尺牘九札》。
米芾生平創作經歷了三個階段,早年的他比較博涉,從襄陽名宿到五代諸家,再到唐人,取法多元,而中年時期他的字廣泛的“集古”,主要來自于“二王”,這是他的字入古極深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他最終能夠在晚年“自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這件《尺牘九札》書于北宋的崇寧元年到崇寧五年之間,也就是米芾五十歲到五十五歲創作巔峰時期的作品,其中包括了"面諭帖"、" 致伯修帖"、" 晉紙帖"、" 蘇氏王略帖"、" 賀鑄帖"、"致伯充帖"、" 惠柑帖"、"戲成呈司諫帖"等九件作品。
每一件作品風格皆不相同,有行楷、有行草、有草書,有的風格沉靜而端凝,有的激蕩跳躍,面目各異,每一件作品都是米芾一段時期的極品。
同時從內容上來看,也別有一番風味,乃是了解米芾晚年生活的一份重要資料。
對于學習書法的朋友而言,一個書法家書風成熟之后的作品,乃是最值得學習的資料,學習米芾的字,其晚年的這9件信札,代表了他生平書法的最高水平,可以說當你將這9件米芾的信札領悟精透,你對于“二王”一路書風的理解,將卓然而大觀。
米芾寫字極為認真,往往同一件作品要書寫數次直到滿意為止,而他的信札更是如此,他說:“余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由此可見,其晚年的信札真跡珍貴如斯。
而今,我們將他生平書法水平最高的9件信札的原作連綴起來,將其進行了博物館級別的超高清1:1復刻,極度清晰地復原出跟原作毫無差別的作品,每個字都與真跡無二,見此作如見真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