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法史上,能和王羲之并列一起被人們提及的書家一定有足夠雄厚的筆法與成就。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合稱“二王”不僅因為血緣,更因為王獻之于行書、草書上成就斐然;顏真卿與王羲之并列,是因為他打破唐初書壇學王陷入的單一,自成一家;還有一個人也與王羲之并列,他就是李邕。
董其昌曾經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北海就是指李邕。后來,他還用“書中龍象”形容趙孟頫書法兼有王羲之的飄逸與李邕的沉雄。在董其昌眼中,李邕的書法是能跟王羲之相提并論的。
李邕,字泰和,生于唐儀鳳三年(678年)的湖北江夏,他出身豪門大族,才情極高,書法備受皇帝推崇,凡是寫碑之事幾乎都托付給他。李邕的作品中,《李思訓碑》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件,此碑亦稱為《云麾將軍碑》,鐫刻于唐開元八年(720年),由李邕親自撰文,講述右威衛大將軍、彭國公李思訓一生事跡。
米芾非常熱愛李邕的書法,搜求他的名帖來臨摹、收藏,據說他曾經用張萱的畫、徐浩的書帖,就為換來一件李邕的《光八郎帖》,米芾曾用“潤分玉瑩,秀溢春芳”來形容大李邕的書法。蘇軾學李邕在取其書風沉著樸厚、骨力勁健,并在結體上較為扁方。
《李思訓碑》因年代久遠,現有殘碑存于陜西蒲城,全碑近百字,頗能見王羲之筆法。此碑文為行楷,是李邕將唐楷的莊嚴與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的流美結合而成,非常具有探索性。
《李思訓碑》行筆俊逸流暢,筆鋒藏露兼用,精熟有度,橫畫露鋒而向右運勢,這與王羲之行筆法極為相似,以“李”“謚”等字為例,筆畫提按分明,出筆迅疾,轉折婉轉飽滿。
此碑文結字樸茂端莊、平中蘊奇,中宮緊實,如“國”“動”等字,間架緊密,左低右高,但仍然沉穩;“道”“碑”等字結體變化靈動,筆畫精簡流暢,因字賦形。《李思訓碑》章法靈動,無碑刻過于追求整齊端正的板滯之弊端,而是左右呼應、上下連貫,布白合理,疏曠通達。
李邕的這件《李思訓碑》得到過很多書法家的贊揚,明代狀元楊慎在《楊升庵集》中說:“李北海書《云麾將軍碑》為其第一……風度閑雅,縈轡回策,盡有蘊藉。”清末書法家康有為也說:“若唐碑則懷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復論。外此可學,猶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將軍》,寓奇變于規矩之中……”
《李思訓碑》是晉唐之法融合成功的典型。現在,我們將李邕這件《李思訓碑》拓本進行了超高清復制,極度還原與原碑別無二致,纖毫畢現,裝幀精美,特向您推薦,期待您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