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故事總是讓人感到熱血澎湃,歷來人們對于天之驕子的成功都感到平平無奇,反而對那些實現逆襲之路的“笨小孩”津津樂道,而這位大明時期的“笨小孩”實乃一位珍珠般的人物。
“江南四大才子”風流瀟灑、博學多才,自古就飽受稱贊,今天的主人公便是其中之一文徵明。文徵明,號衡山居士,詩、文、書、畫樣樣精通,但是幼年時期的文徵明卻非如此才華橫溢。
文徵明8歲還口不能言,一度被人錯認成癡兒,直到11歲那年才能開口講話,既然天賦不夠那就努力來湊,文徵明由此發奮學習。
他酷愛書法,臨摹“二王”、趙孟頫、顏真卿等書法大家的字帖,篆、隸、真、行、草五樣具通,尤以小楷、行草兩體最為精湛,而行草《滕王閣序》尤為展現其獨特的書法風韻。
《滕王閣序》由唐朝文學家王勃所創,此文辭藻優美、通篇對賬,文徵明一句“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似江景白云浮于面前,文徵明的行草更是將詩文中的景色描摹的惟妙惟肖。
文徵明的《滕王閣序》為明朝行草的代表作品之一,行書與草書相結合,不僅使秀美溫潤的行書多出瀟灑流暢之意,也使得狂放不羈的草書多出一絲秀美之感,可謂將用筆之道發揮到了極致。
此作風格鮮明,將文征明的行草精彩之處嶄露無遺,其書法老師李應禎大多學習“二王”的作品,因此他也時常臨摹“二王”的字帖,字里行間都能看見“二王”的風采,筆法細膩,有一種老成的清秀文雅之美??毓P極為考究,每每下筆都經過深思熟慮,觀其作品很難在里面找到他的失誤與缺點。
除去“二王”的神韻之外,因文徵明還經常臨摹趙孟頫、顏真卿和米芾等人的作品,所以他的行草作品將他們的諸家特點融合,在溫潤清雅之外還富有著彈性與活力。
點畫間兼具遒勁之勢,章法與排布上疏密有致,雖沒有嚴謹的要求橫豎應對,但整體觀感上不會顯現出草書的雜亂狂放之態,筆畫連貫、灑脫自如,可謂是一幅動靜結合充滿流動之意的圣品。
作品中的草書之姿更是值得一品,其草書除了取學"二王“及智永的小草外,還取學過懷素、黃山谷的狂草,盡管師父多但他也沒有失去自個人風格。
在草書恢弘的氣勢之外,他一直臨摹學習的筆法也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全篇沒有夸張的大開大合,不會過分強調筆法炫技,也沒有失去該有的嚴謹態度,飄逸的字體間不乏雅致的韻味,讓人看后回味無窮。
擁有如此高超的技藝,致使清代書法家參照其書法作品進行學習,88歲仍寫的一手好楷書,影響中國書法500多年,實在稱的上是“書壇第一人”。
相比與其他草書,此品更加柔和雅致,因此可以時常臨摹,提升自己的書法技巧,對于一些草書、行草愛好者來說可以作為向前進階的過渡,因其章法排布嚴謹對于其他人來說也是一件修身養性、日常陶冶情操的必備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