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大書法家歐陽修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學書當自成一家之體,其模仿他人,謂之書奴”。歷史上那些青史留名的書法家,一定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而自成一體的。
在草書的創新上,“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是最有發言權的。在狂草書法領域,唐代的張旭與懷素兩位書法家雙峰對峙,并稱為“顛張狂素”。
而黃庭堅在繼承懷素書風的基礎上,“觀長年蕩槳,群丁撥棹”之后,獨創“蕩槳筆法”,開創了草書新的美學范式,一人扛起了宋代的草書大旗。
最能代表黃庭堅書法風格的作品,就是這件草書《諸上座帖》。這件作品一直流傳有序,原本藏于宮廷內府,近代時流落出宮被愛國收藏家張伯駒先生購得,后來無償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因為其價值的獨特性,被永久禁止出國展覽。
和其它的草書作品不同,這件《諸上座帖》的整體感非常強,它的字尤其需要我們將它放在作品中去整體感知它的美。
從整體上看去,這件作品給人的視覺沖擊非常強烈,并且充滿個性,但是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并不是依靠墨色的濃淡、濕潤等因素來完成的,而是通過字形的大小伸縮變化、字與字之間的錯位得當來實現的。
比如其中的“著色,執上看”,“空,若是理”等字,前一個字和后一個字的連接是呈“S”,字組與字組之間都并非是豎直排列,其中運筆的轉化又非常自然,形成了作品的奇崛之勢。
另外在這件《諸上座帖》中,不論大字還是小字,大多都呈現中宮收緊,四周開張的結字特征,字勢非常開張,加上黃庭堅獨特的“蕩槳筆法”,讓點畫富有一波三折的意趣,塑造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霸氣張揚。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這些字字勢極其開張,但卻都能將尺度把握得剛剛好,像“伊”、“處”這些字,都是長一分則過長,短一分則傷短,顯得俗氣。千年來有這份功力的只有黃庭堅一人,懷素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是作字,而是玩字。這件《諸上座帖》就是如此,運轉自如的同時表現強烈的個性,它為我們創作大草作品,塑造瀟灑、霸氣的書法風格,提供了范例。像這樣的作品,時常能拿出來觀賞臨摹,真是一種享受。
我們采用進口微噴技術,將這件作品進行了1:1超高清的復刻,連細節處的牽絲映帶與墨色變化,都與原作別無二致,見此作如見原作,您感興趣可以點擊文章下方商品鏈接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