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蘭亭序》,我們聯想到的是“天下第一行書”的稱號和它的作者王羲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就是它距今已超過一千多年,在流傳的的過程中,會不會出現被人偷換和以假亂真的情況,它真的是一件行書作品嗎?關于這些問題,古今書家都思考過。
清初書畫家八大山人有幾件臨摹作品傳世,它們名為《臨河序》,從原文來看,就已經和今天大家熟知的《蘭亭序》不太一樣了。不少考證家翻閱古代典籍,也都提出了異議。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期刊發表了名為《從王謝墓志出土論〈蘭亭序〉的真偽》的文章,有如石破天驚。
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說明行書《蘭亭序》是假的,而故宮珍藏的智永《草書蘭亭序》,才是“蘭亭”原貌。后人臨摹了無數次的“神龍本”,實際上是“誤導之作”。從郭沫若、啟功到當代書法家邱振中,都有質疑。
他們從文章到筆法,指出了其為偽作的依據?!短m亭序》一文最早出現在唐代編撰的《晉書·王羲之傳》,而此前記載的均名為《臨河序》,他們認為是智永偽造了《蘭亭序》。當唐太宗沾沾自喜于蕭翼成功“賺到”《蘭亭》時,殊不知自己被騙了。
之后,再從書法上指出《蘭亭》筆跡為偽作。梁武帝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八個字形容王羲之書法字勢雄強,但行書卻只見嫵媚,且王羲之在唐以前以善草隸、章草出名,其字中應存有隸書筆意。通過《喪亂帖》和《十七帖》也能看出?!吧颀埍尽敝小皻q在癸丑”的“癸丑”二字,過于扁方,也不自然。
邱振中在著作《書法》中,認為《蘭亭序》是隋唐高手所寫,也是在支持郭沫若的說法。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孫”,正統的“二王”筆法繼承人。他曾數十年閉門臨摹《蘭亭序》,最終悟出其中精髓。如才子解縉所說:“自羲、獻而下,世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span>
草書《蘭亭序》凌空作勢、尖鋒翻筆入紙,再切筆以中鋒行筆,極為精熟。筆畫骨力遒勁、富有彈性,轉折處順滑流暢,方圓并用,結字奇宕無比,因字賦形。此作草法精準、點畫精到。曾有人說,草書《蘭亭序》更符合王羲之醉后灑脫不羈的心態。
此帖原跡已失,所幸有明代寶鴨齋拓本存世。而今,我們將它進行了1:1超高清復制,筆畫自然靈動、纖毫畢現,與原作別無二致,配以純手工裝裱,特向您推薦,期待您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