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傳世的書法作品,除了著名的《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初唐時期,李世民因癡迷“王字”,派人編撰“集字”作品,比如《圣教序》、《十七帖》等,為后世系統學習“二王”筆法,提供了范本。
現代臨摹《圣教序》的學者偏多,而學習《十七帖》沒幾個,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與《十七帖》的傳世字帖有關,首先我們分析一下此作,張彥遠曾記載:“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還說:“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此作源于王羲之真跡,依據寫給周撫的29封信件集成,全篇共有1166字。
王羲之的草書典雅靈動,與張旭、懷素的張狂勢態不同,字體大多獨立,線條不追求連綿,以中鋒運筆,采用側鋒輔助,字體嬌小靈巧,點畫曼妙精到、舒和暢達,具有溫邁沖和之風。
正如朱熹所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而且此作編撰時,特別挑選“草法”最標準的字體,巧妙、合理安排每個字的位置。
填補內容
保證全卷氣脈暢通、銜接自然,達到王羲之“親筆書寫”的效果,被后世列為“標準教科書”,制成以后,唐太宗極為喜愛,整體觀摩、臨習,睡覺都抱著它。
填補內容
可惜《十七帖》真跡失傳,國內流行的拓本,大多字跡漫漶,缺乏細節處理,而草書非常看重微小變化,無法展現正確技法,所以現代真正悟透《十七帖》的學者,可謂寥寥無幾。
幸好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發現一幅極為精善的拓本,他們拒不歸還,字跡保存完好,點畫十分高清,甚至筆鋒調換,所形成的細小筆絲和突起,也都能看清。
比如“示”字上方的橫畫,王羲之簡化成一個點,起筆用尖峰入紙后,頓折一下,調換成藏鋒運筆,因而形成一個下頓的凹點,如此微小的點,都能鮮明看見。
毫不夸張的說,此帖刻工,乃市面最精良的一幅,每個字旁邊附帶小楷朱批,幫助初學者識讀,不過“大都會本”的后半部分,有幾篇帖的內容缺失,比如《兒女帖》、《譙周帖》等。
為了不影響全卷臨摹,我們用極為精妙的開封博物館,所藏“唐楷”《十七帖》補全,通篇完整清晰、流暢無阻,時常臨摹,可以掌握標準、正確的“二王”草法,他日學習狂草,也能信手拈來。
而今,我們對王羲之《十七帖》大都會本,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手工裝裱的經折裝,使用翻折設計,便于臨摹和查找。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