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楊絳先生走了。
也許,正如楊絳先生自己說的那樣,她只是去另一個世界和丈夫女兒團圓。
注視著她遠去的背影,我們唯有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希望在另一個世界里,她仍然和錢先生相濡以沫,伉儷情深。
-2-
楊絳和錢鐘書夫婦為我們所熟悉,并為我們所尊敬,不僅是因為他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也不僅是因為他們人格的尊貴和清高,更是因為他們夫妻關系的完美。
一個丈夫能夠對妻子做出“最才的女,最賢的妻”這樣的評價,該是有著怎樣的自信,該是有著怎樣的自豪,該是有著怎樣的愛意!
但這八個字,楊絳配得上!
-3-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的才華不輸于任何人,稱得上“最才的女”。
而作為一位大家閨秀,自小生活優裕,但為了照顧同樣自小生在富貴之家,除了讀書之外生活難以自理的錢鐘書,楊絳學會了應付一切生活瑣事,把一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把一個人照顧得安心順意,稱得上是“最賢的妻”。
“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兒,只為我出嫁了,就成了錢鐘書生命中的楊絳”。這樣的妻子,怎一個“賢”字了得!
-4-
楊絳夫婦的愛情宣言,也許沒有“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詩意,但“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樸素之間更含深情。
記得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一生未婚,在他臨終時,學生把他的皇皇巨著——“三大批判”搬到床頭,簇擁著他,看著自己畢生的心血結晶,康德忽然淚流滿面,他輕嘆道:“如果把這三本書換成個小孩子,該有多好!”然后耳語道:“好啦!”聲落氣絕。
相比于偉大的康德,楊絳錢鐘書夫婦該是多么的美滿,既有傲人的巨著,又有溫馨的家庭,更有人間傳頌、眾生艷羨的愛情!
-5-
作為普通人,我們對于楊絳和錢鐘書夫婦的成就,也許只能高山仰止,一輩子都難以企及。我們沒有那個才氣,也沒有那種天賦,不能讓自己在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過,我們雖然做不成“最才的女”,但只要我們努力,卻完全可以做到“最賢的妻”。
我們可以在家里做那個知冷知熱的人,無微不至地照顧對方。雖然,他不是學貫中西的博學鴻儒,但他卻是陪伴你走過一生的那個人,從青春到白頭!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這不僅是楊絳的感慨,也是我們每個凡夫俗子人生的真實。人生百年,跟這個宇宙相比,只不過是白駒過隙,一切都將隨風而逝,我們最應該珍惜的,是眼前,是親人,是自己。
-6-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楊絳先生認識到了,并做到了。
我們普通人的幸福,就是過好普通人的生活,在平平淡淡中,做好自己的本分,安靜自己的內心。
做一個最賢的妻,比做一位最才的女,其實更接近人生的真諦。
斯人已逝,愿楊絳先生在另一個世界里,仍然快樂優雅,更希望先生留給我們的東西,能激勵我們的人生,讓我們都能找到真實的自己。
這,也許才是對先生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