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文·感悟
看完了那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眼淚忍不往外涌。
我總是想,如果當事的男孩是我的孩子,他的心里該會感到怎樣的屈辱,我的心里該會怎樣的憤怒!
讀著那位母親文字中表露出來的無奈,不知道為什么,忽然想到了只想討一個說法的秋菊。
為了不讓這種感情先入為主對我的觀點產生傾向性影響,我搜索到了校方的聲明以及各方面的評論,較清晰地了解了一下事件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單純的扣垃圾筐不足以定性為欺凌。
正如學校在聲明中所言,如果這是一起偶發事件,單從扣垃圾筐本身,確實難以認定構成校園“欺凌”或“暴力”。
比如,三個孩子可能平時關系比較好,那兩個孩子確實可能只是偶然想開個玩笑,結果方式有些過火,本來只想扔到對方身邊嚇對方一跳,結果卻正好套在了頭上。
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
所以,想為事件準確定性,需要了解這些孩子之間平時的關系,以及孩子平時的表現才行。校園欺凌對個體可能是偶發,但當事人絕對不可能在平時沒有其他違規表現。
如果平時就有欺凌他人的行為,這次就算垃圾筐沒套在頭上只是扔在了地上,也是欺凌;如果平時關系融洽,這次真的可能是一次意外。
2、需要由第三方出面進行調查。
當此事成為公共事件之后,當事學校已經成為了利益相關方。
因為學校一般不會愿意向公眾承認自己出現了欺凌事件,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從趨利避害的角度講,可能會盡量淡化事件的影響。
而當事三個孩子的家長,對事情的看法也容易夾雜一定的感情因素。
此時,由第三方機構出面,對孩子們進行調查,結果才更令人信服。
相信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孩子,在心理專家面前,在專業的醫生面前,很容易就說出實話。
通過對三個孩子以及全班學生的調查,應該不難得出此事件的客觀結論。
3、受傷害學生家長的要求并不過分。
不管事件定性如何,受傷害學生家長的要求都并不過分。
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
保護我兒子不受二度傷害;
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
對方承擔相應的治療費用。
家長的這四點要求,其實和是不是欺凌無關。
就算真的是玩笑開大了,肇事孩子也應該受到處理,受傷害孩子也要避免二次傷害,作為未成年人的家長也應該表示歉意,產生的治療費用也應該由做錯事情孩子的監護人即家長承擔。
我同意當事學校校長的說法:“我們不希望家長矛盾升級,畢竟這件事情上,一個孩子受到了傷害,另兩個孩子也同樣受到了傷害”。
而讓犯錯誤的孩子受到處罰并承擔相應責任,正是對所有孩子包括其本人的保護。
但現在,事情似乎向著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方向發展。
4、解鈴還須系鈴人。
玩笑也罷,欺凌也罷,這件事正確的發展方向,都應該是對孩子如何進行教育,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而不是家長間乃至和學校間互相角力。
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解決問題的焦點是三個孩子,而不是大人。三個孩子之間的關系如何,決定了事件如何處理。
如果真的是玩笑開大了,那么,兩個犯錯孩子的態度決定一切。
在專家的干預下,讓三個孩子重歸于好,取得受傷害孩子內心的諒解,這是對各方傷害最小的解決方式。
如果真的是一次欺凌事件,則對犯錯孩子的處理決定一切。
此時,對涉事孩子處理越嚴肅,教育效果越好。這已經是對全班乃至全校孩子教育的問題,而不僅僅涉及到當事的三個孩子。
如果該事件真的是三個好朋友間的玩笑,應該不難取得諒解。如果真的是一方欺人太甚,把事情強壓下來,對受傷害的學生是二次傷害,對肇事的學生是一種縱容,對其他學生是一次負面教育,絕對不是什么好事。
不管怎樣,在我們的校園里,欺凌不允許,玩笑須有度。
有人說,開玩笑只有在被開玩笑的人也覺得好笑的情況下才叫做開玩笑。此言甚是。
來,開個玩笑,往你腦袋上扣個屎筐。
恐怕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的場景,任何人也都不會同意別人這么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最基本的做人準則,我們應該從小就教育孩子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