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轉載請聯系授權
01
這是一個特別有名的故事:
王金戰老師有一年教高三,剛開學,校長把一名別的班不想要的“差生”放到了他的班里。
這名同學有多差?他的成績不但在班里排倒數第一,而且要比倒數第二名少了將近200分!
以至于高三的第一次月考,他都不敢參加,是在王金戰老師的勸說下才參加了考試。
但就是這樣一個學生,在一年以后竟然考上了北京大學!
02
說實話,剛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是有些不以為然的。
王金戰老師作為班主任,班里有幾十名學生,把班里最后一名送入北大,那么前面幾十名都去哪兒了?
是否意味著,這個倒數第一的學生進步了,而其他有很多學生都退步了?
如果真的是那樣,很難說考上北大是老師的本事。
當然,事實不是我想的那樣。
王金戰老師當時是在人大附中,曾經最好的成績,是班里49名學生,37名考上了北大清華,10名獲得了耶魯、劍橋等國際名校的全額獎學金。
也就是說,在王金戰老師的班級,就算倒數的學生也有考北大清華的實力。
那位從倒數第一考上北大的學生,到最后的名次也不見得是班里正數。
真實情況是,最終他是靠50分的藝術生加分,才上了北大。
03
所以,我們不必感嘆自己的孩子沒有遇到王金戰這樣的老師。
不是每個人都能考上北大清華,這需要一定的先天條件做基礎。
我敢保證,我們班里那個考倒數第一的學生,放到王金戰老師的班里也考不上北大。
別說倒數第一,就算正數第一的都不一定行。
你想讓孩子從班里倒數第一名進入北大,恐怕先得有一個中考升學時能考上人大附中的孩子才行。
要知道,在中考時能夠考上人大附中,那已經是人中龍鳳,真的一只腳已經踏進了清北的大門。
有網友分析得相當靠譜:那個考倒數第一的孩子,應該是考上人大附中以后,在學霸間的競爭中失去了優勢,進而破罐子破摔。
但人家的基本素質是很強的。
后來在王金戰老師的教育引導下,重拾了信心,開始努力學習,再采取走藝術生的途徑,最終被降分錄取,成功升入了北大。
04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王金戰老師的本事。
一個別的班已經放棄的學生,一個自己都已經放棄的學生,在他的手里能夠“起死回生”,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
在一次演講中,王金戰老師提到轉化這位學生的過程。
那位學生來到自己的班里之后,學習還算是努力。
但第一次月考,該學生找到王金戰,說不想參加考試,因為肯定只能考倒數第一。
此時王金戰鼓勵他參加考試,并問他:“這次的成績能不能比以前提高,和倒數第二的成績差距縮小一點點?”
學生想了一下,回答說:“能。”
王金戰老師坦承,當時自己心里想:“如果他做不到,我就算改分也要讓他做到!”
這不是玩笑話,這是真正的教育技巧,是讓學生樹立信心的一種非常規方式。
考試的結果,是該學生的成績離倒數第二縮小了30分。
王金戰抓住這一契機,開始了他的賞識教育,不斷鼓勵學生。
從此,那位同學開始奮發忘我地學習,“像快要餓死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取得了理想的成績。
顯然,那位同學的“逆襲”,和王金戰老師的教育引導是分不開的。
05
王金戰老師的這個例子,最成功的地方不是讓學生最后上了北大這個結果,而是讓這個學生從自暴自棄到主動努力,重塑自我的這個過程。
不是每個學生都能上北大,但只要學生努力了,發揮出了自己最大的潛力,就已經足夠。
教育沒有神話,也沒有什么不傳之秘。
了解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出適合的目標,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