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脂批誤植——以甲戌本為例》[1]一文中,筆者已經對脂批的位置問題進行過分析。經過進一步思考、特別是某些新證據的發現,現在對該問題的認識較之前已經更深入,對曾經給出的結論也因此而更自信。因此,撰寫本文,以就教于方家。
位置是相對具體參照物而有的概念,紅學研究描述脂批位置,具體以正文為參照物,按照其相對于正文的空間分布,將其分為五類,即回前批、回末批、雙行夾批、眉批、側批。
脂批在現存脂本上的位置,絕非其在創作時期的情況,而是經過規整與過錄、并進而已經發生變化的新形態。脂批在位置意義上的存在,曾經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即:脂批創作階段,脂批規整階段,現存甲戌本流傳階段。
脂批在創作階段的位置是其最原始的位置形態,如果不是因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有些批語在此時還存在著被權宜性安放的問題(見后),此時批語與具體正文基本存在正確的位置關系。在脂批創作階段,雙行夾批的形式還沒有出現,實際上只有眉批、側批、回前批、回末批四種形式。
1、眉批、側批在創作階段的位置
在五種批語中,眉批、側批應該最早出現,是批語作者最早的認識成果。之前,對這兩種批語在創作階段的位置形態,筆者曾經這樣認定:
脂批即脂批作者閱讀作品的瞬間感悟。在感悟出現的一剎那,脂批作者一般尋找與具體正文最近的位置安放批語,因此具體正文的垂直正上方與水平右側,就分別成為安放這兩種批語的首選。
因為,在感悟出現的時候,感悟不過是一種腹稿,脂批作者有時并不清楚其篇幅的大小,此時,如果脂批作者重視批語與具體正文的對應,只能是眉批的首行垂直對應具體正文的首行,側批的首字在左側的方向上水平對應具體正文的首字。
之前論證眉批、側批與具體正文在創作時期的位置關系,主要立足現存甲戌本①的格式與行款、大體等同于其底本的格式與行款,并進而立足現存甲戌本的情況進行分析??上б驗楝F存甲戌本是一個后人過錄的本子。故曾經有讀者擔心筆者的分析。
對眉批、側批在創作時期真實的位置形態,筆者雖然現在依舊無法提供,但現存甲戌本流傳過程中那些經手人創作的批語,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筆者之前的分析?,F存甲戌本經手人創作的批語,雖然與脂批不同,但還保存著在創作時期的原始位置形態②。下面以現存甲戌本為例說明。
(1)第五回有正文說“黛玉又氣得……”在這句話上方的書眉部分,有經手人墨筆評論說:“此是頭一次生氣,以后似此者甚多,故于前略伏一筆,以后便不唐突,此文字一定章法也?!?/span>
(2)第六回有正文說,在劉姥姥面前,鳳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內拿著小銅火炷(箸)兒,撥手爐內的灰”。在這句話上方的書眉部分,有經手人墨筆評論說:“一幅美人圖。然究是鳳,不是別底美人。作者真是繪聲繪影之筆。然非目睹情形,焉能得此出神入化之筆?勿以杜撰目之,則不致為作者瞞過矣?!?/span>
(3)第六回鳳姐對賈蓉說,“你且去罷。晚飯后你來再說罷。這會子有人,我也沒精神了。”這段描寫的右側都加圈表示欣賞③ 。在這段話上方的書眉部分,有經手人墨筆評論說:“此等出神入化之筆,試問別書可曾有否?其中包藏東西不少,令閱者自會。作文者悟得此法,則耐人咀嚼,無意平語直之病矣。讀此而不長進學問、開拓心胸者,真鈍人也!”
如果以行數之多少認識篇幅之大小,以上羅列的眉批都屬批語篇幅較大、而具體正文則篇幅較小。其中第一條多達六行,而具體正文不過一行;第二條多達十行,而具體正文不過兩行;第三條多達十一行,而具體正文也不過是兩行。
按照“眉批的首行大體垂直對應具體正文的首行”進行推演,應該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具體正文的行數小于眉批的行數、特別是在具體正文不足一行或只有一行、而眉批卻有多行的情況下,整個眉批應該在具體正文垂直正上方的左側。
以上三條眉批與具體正文的位置關系無不呈現這個特點:眉批首行垂直對應具體正文首行絲毫不爽,整個眉批在具體正文垂直正上方的左側更確鑿無疑。這三條而外,現存甲戌本另有經手人創作的眉批四十九條,它們與具體正文的位置關系,亦可以體現這些特點。
2、回前批與回末批在創作階段的位置
在脂批創作時期,回前批與回末批的位置形態相對簡單。即:如果其篇幅狹小,則在回前與回末的位置上擠放,如果其篇幅宏大,則在另外的地方暫時寄存。
現存庚辰本有些回前批,現在還錄在一些另外的單頁上,如第十三回、第十七回到第十八回、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七回等,這些應該屬于回前批在創作時被暫時寄存的情況。
書寫脂批的空白分兩種,一為先天性的存在,一為后天性的開拓。書寫回前批、回末批、雙行家批的空白屬于后天性的開拓,書寫眉批、側批的空白則屬于先天性存在。
在批語創作的時候,書寫回前批、回末批、雙行家批的位置,并不是考慮到將來有人要在這里書寫批語,而故意留作了空白,而眉批與側批出現的位置,雖然也沒有顧及將來有人要在這里記錄批語的問題,但卻已經呈現空白的狀態。書眉與行間先天存在的空白屬性,注定其要成為最早被利用的書寫空間。
(一)書眉與行間的書寫優勢與劣勢
書眉即書頁上端的空白處;行間即正文中行與行之間的空白處。作為書寫位置,它們各有優勢也各有劣勢。
1、因為尺寸開闊、適合自由書寫,書眉的位置最受評點人青睞。而行間的位置則因為逼仄、難以放縱揮灑,故不及書眉受歡迎。如:現存甲戌本二十八回回末,有經手人留下的多條題跋,那些題跋中的多數龍飛鳳舞,字跡大小一般為該本正文字跡的兩倍還多。
書眉與現存甲戌本二十八回回末,都屬大面積空白,在這樣的地方書寫,最能遷就批書人的書寫習慣。但如果書寫在行間進行,其尺寸狹小的不足,必然約束批書人的書寫習慣,此時批書人如果不能收斂自我,書寫則無法完成。
2、行間可供書寫的容量絕對大于書眉。如果評論的對象相對密集,而且批語相對短小,行間記錄必然優于書眉記錄。
如現存甲戌本第一回,從“縮成扇墜大小”到“又不知攜了弟子到何地方”一段正文,總共有七行,一百二十六個字,但在這短短的一段中,脂批作者竟然連續評論了十一個問題,留下了十一條側批,共一百三十一個字。
在現存甲戌本上,因為眉批每行六個字,每個折疊頁單面的書眉部分大體可以安放十八行眉批,一百零八個字。這樣以上十一條側批的一百三十一個字,即使不分段在書眉上連續記錄,也需要二十二行。在七行正文的書眉處安排二十二行眉批,多數勢必難以對應具體正文。
3、記錄批語的過程,是注意力從感悟點到書寫位置的轉移過程,也是閱讀思維被打斷的過程。因為從感悟點到書眉的距離、大于從感悟點到行間的距離,因此選擇側批有益于思維持續,而選擇眉批則會導致思維斷裂。
如在現存甲戌本第一回有這樣一句正文——“便是煙消火滅時”。在“火滅時”對應的右側,有側批說“伏后文”?!胺笪摹睍鴮懺诂F在的位置屬于就近安置,這個過程雖然會影響閱讀思路,但畢竟輕微;而如果將其書寫在對應的書眉處,因為屬于遠距離安置,這個過程不僅會打亂本來的閱讀思路,甚至在批語記錄完成后,說不定已經找不到先前閱讀的停頓所在。
(二)選擇眉批與選擇側批的實情
書眉與行間的書寫優勢與劣勢大體如上,但事實上是選擇眉批還是選擇側批,優勢則并不一定被看好,劣勢也并不一定被嫌棄。相反一些其它的具體情況,則決定著選擇的取向。
1、評點態度
脂批作者的評點態度分兩種,即有目的評點與隨意評點。有目的評點主要選擇側批與眉批相結合的形式,隨意評點一般選擇單一的眉批形式。脂批作者很多,在這些人中,脂硯齋屬于有目的評點,其余則屬于隨意評點。
脂硯齋有目的評點不僅表現在創作批語數量較多,更表現在其評點有終極目標與動力支撐——要完成一部以自己的名字冠名的著作——《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有目的評點之所以選擇側批與眉批相結合的形式。是因為這種評點必須高效利用空白,必須有計劃地使用空白。如果感覺中的評論點過于密集,書眉的位置有限、行間的位置亦有限,此時如果糾結于在兩者中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批語與具體正文必然難以對應。
隨意評點之所以選擇單一的眉批形式。主要因為書眉方便書寫,既然是隨意評點,那就怎么合意怎么辦,犯不著在行間狹小的空間里自尋苦惱。
說隨意評點一般選擇單一眉批的形式,并非所有的側批中絲毫沒有隨意評點。在脂本中有一種復合型脂批[2]。其由兩個作者創作,前一條針對正文發議論,后一條針對前一個作者的議論發議論。如甲戌本第一回“巷內有個古廟,因地方窄狹……”之側,有這樣一條批語:“世路寬平者甚少。”∕“亦鑿?!?nbsp;
這條批語以“∕”為界限分屬兩個作者創作。“∕”之前為一人針對作品而感嘆。“∕”之后,即“亦鑿”為另一人針對前一人的議論而表示鄙薄其意見?!耙噼彙眲t為隨意性評點的脂批作者創作。
正文的意義就在正文的本身,而批語的意義則只有與正文在位置上建立正確的對應關系以后才可以成就,“亦鑿”如此放置,是明晰評論對象的需要,更是實現表達意圖的需要。
2、批語創作先后
“乾隆己卯”年估計為脂硯齋從有目的評點轉向隨意評點的分界線?!凹好鼻坝涗浥Z,他主要采取眉批與側批相結合的形式,“己卯”后則鐘情單一眉批的形式。
查脂硯齋在脂本上的眉批,多數具有晚出的特點。如現存甲戌本第一回眉批,即“能解者批”,有“甲午”或“甲申”的紀年,說明其晚出(見后)。第二回有“余批重出”的眉批,所謂之“重出”實際上即晚出。
對脂硯齋來說,“己卯”年有三件大事。一是在該年脂硯齋完成對《石頭記》的第四次評閱,一是以脂硯齋冠名的本子《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于該年“冬月定本”,一是該年第一次出現署名脂硯齋的眉批,且多達二十四條。
脂硯齋的眉批相對晚出,實際上其他脂批作者也是如此。脂硯齋開始評《石頭記》在“甲戌”之前,在“甲戌再評”以及甲戌前的初評期間,主要應該是脂硯齋評點作品。脂硯齋評點已經有相當規模后,其它人才陸續加盟。
如在早期脂本中上,署名畸笏叟的眉批最早紀年是“壬午”,且多達四十五條?!叭晌纭币呀浭恰凹仔纭钡暮蟀四辏彩遣苎┣邸皽I盡而逝”的時間?!叭晌纭倍?,署名畸笏叟有紀年的眉批分別為:“乙酉”年一條,“丁亥”年二十七條?!耙矣稀笔恰凹仔纭钡暮笫荒?,“丁亥”是“甲戌”的后十三年。
3、具體位置是否有空白
脂硯齋前期的評點采取眉批與側批相結合的形式毫無疑問,但如果兩者創作于同一個時期,側批一般較眉批早出。
(1)現存甲戌本第二回正文說,賈珠“不到二十歲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對應“生了子”,有側批說:“此即賈蘭也,至蘭第五代?!睂耙徊∷懒恕?,有眉批說:“略可望者即死,嘆嘆!”
(2)現存甲戌本第二回正文說,“只金陵城內,欽差金陵省體仁院總裁甄家”,對應“金陵省體仁院總裁”,有側批說“此銜無考,亦因寓懷而設,置而勿論?!?,對應“甄家”,有眉批說:“又一真正之家,特與假家遙對,故寫假則知真”。
以上兩個例子可見,側批對應的正文在前,而眉批對應的正文在后,這說明在以側批與眉批相結合的形式評點作品時,一般先選擇側批。
但如果側批的位置已經難以安放另外一條批語,即如果另外一條批語應該出現的行間位置已經被前一條批語占據了,出于對應正文的考慮,另一條批語才選擇眉批。此點請讀者朋友復按。
之前筆者認為,在脂批創作階段,因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有些批語還存在著被“權宜性安放”的問題。實際上,在批語創作的時候,批語作者應該是非??粗卦谡_的位置上書寫批語,非常希望批語與具體正文建立正確的對應關系,但可惜客觀上的情形并不允許。
如:前面已經述及,現存庚辰本的一些回前批還錄在一些單頁上,這主要是因為在創作這些批語的時候,回前沒有足夠書寫的空白。
如:現存甲戌本第二回回前批有兩頁零一行的宏大篇幅,以批閱本回前空白的狹小,這條批語在創作的時期也難以書寫在回前的位置上。如:現存庚辰本第二十二回有一條長達五百余字的雙行夾批——“源泉味甘,然后人爭取之……”,同時在這條批語出現的地方,還存在著另外的相當密集的批語。
且不說現存庚辰本一個單頁可以書寫的正文也不過二百六十個字左右,這樣再加上附近還存在另外密集的批語等待安置,此時無論采取什么樣的記錄形式,無論脂硯齋多么希望將批語安放在對應正文的所在,結果必然是事與愿違。
當批語創作進行到一定程度以后,繼續記錄批語已經很不方便了。那些本來意義明確的批語,但因為長久寄存、長期與具體正文分離,已經變得難以索解;而原本用來記錄正文的、清爽而齊整的版面,因插入了大量的批語,也變得臃腫而混亂。
面對這樣的情況,脂硯齋即停止創作批語的工作,并進而開始對已經創作出來的批語進行整理,于是脂批定位第二個階段的工作——規整開始了。
規整的目的就是讓批語回到正確的位置上去,并進而與具體正文建立正確的對應關系。但由于原來可供書寫批語的位置有限,此時如果不開拓新的空間放置批語,規整必然無法進行。
面對如此的困境,規整人以重新抄寫正文作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他不再拘泥于原本存在的狹小空白,相反是放眼整個正文出現的宏大所在,在需要插入批語的地方,及時停止抄寫正文,將原本是用來抄寫正文的位置用來抄寫批語,這樣盡管有些批語篇幅很大,盡管有些地方批語密集,但因為規整形成的回前批、回末批以及雙行夾批,既可以在正確的位置上記錄篇幅任意大小的批語;也可以在正確的位置上記錄任意密集的批語。這樣之前存在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雙行夾批的出現是規整的重要成果。雙行夾批的前身主要為側批,但眉批、回前批等也有轉換為雙行夾批的事實。如“檣者,舟具也。所謂'人生若泛舟’而已,寧不可嘆”,在現存甲戌本第十三回為眉批,但在現存庚辰本同回則為雙行夾批。如“一段趙嫗討情閑文,卻引出通部脈絡……”在現存甲戌本第十六回為回前批,但在現存庚辰本同回則是雙行夾批(甲戌本少“一段”二字)。
1、雙行夾批在規整階段的位置
書寫雙行夾批的位置是借規整開拓出來的空白。以具體正文為參照物,雙行夾批的位置存在句中與句末兩種形態。
(1)雙行夾批在句子中間、且緊承具體正文的末字。如現存甲戌本第六回,有這樣一句正文——“待蠢物逐細言來”。其中“蠢物”二字是具體正文,在它的后面,有這樣的雙行夾批——“妙謙,是石頭口角?!?nbsp;
(2)雙行夾批在具體正文所在句子的末尾,即在需要以標點符號斷開的地方。如現存甲戌本第七回正文說:周瑞家的“方欲退出,薛姨媽忽又笑道”。在“道”字后面——即標點符號斷開的地方,有雙行夾批說:“'忽’字、'又’字,與'方欲’二字對射。”(戚序、蒙府同)。該批語評論的對象是“忽又”與“方欲”,按前面的情況,它也可以放在句中,即“忽又”的后面,但實際上卻沒有這樣處理。
雙行夾批與具體正文的位置關系,以出現于句末比較合理。在諸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類的成熟的點評類著作中,雙行夾批一概出現在句末,但在金圣嘆批評《水滸傳》以及《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則出現在句中或句末。
雙行夾批在句子中間、雖然可以親近具體正文,方便明晰評論對象,但實際上卻將一句完整的正文分割為破碎的兩截,并進而影響閱讀思路的連續。雙行夾批在具體正文所在句子的末尾,雖然疏離了具體正文,可能會造成明晰評論對象的困難,但實際上卻考慮了整個句子的完整,方便閱讀正文。
在脂批本子上,雙行夾批的位置選擇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在現存甲戌本與現存庚辰本上面,相同雙行夾批的位置選擇完全一致。即:在這兩個本子上,如果是相同的雙行夾批,它們要么都出現在句子中間、且緊承具體正文的末字,要么都出現在具體正文所在句子的末尾④ 。
俞平伯曾經以三個證據證明現存甲戌本非脂硯齋工作的本子。即“自第六回以后,往往于抄寫時將墨筆先留一段空白,預備傾入朱批,證一;誤字甚伙,觸處可見,證二;有文字雖不誤而抄錯了位置的。如二八回寶玉滴下淚來無夾評,卻于黛玉滴下淚來有夾評曰:'玉兄淚非容易有的。’此證至明,證三?!?[3]
在俞平伯的三個證據中,“證二”與“證三”最有說服力。而“證一”,即“自第六回以后,往往于抄寫時將墨筆先留一段空白,預備傾入朱批”,亦即存在雙行夾批的本子即非脂硯齋工作的本子則值得商榷。
對脂硯齋即雙行夾批規整者的問題,之前筆者已經有具體的分析[4]。現在,既然雙行夾批存在兩種不同的位置選擇,既然現存甲戌本與現存庚辰本,相同雙行夾批的位置選擇完全相同,那么這些本子雙行夾批的位置選擇不僅體現了底本的特色,而且應該由脂硯齋一人整理完成。
因為現存甲戌本與現存庚辰本都屬于過錄本,從這兩個本子的字跡看,這兩個本子應該由不同人過錄。如果這兩個本子的雙行夾批由這些不同的過錄本抄手分別整理插入,兩個本子雙行夾批的位置選擇則不可能完全一致。
2、雙行夾批而外的其它批語在規整階段的位置
在脂批規整階段,拋開那些已經轉換為雙行夾批的批語不論,側批與眉批的位置基本不變,而回前批與回末批則都放在回前與回末的位置上。現存庚辰本某些回前批依舊錄在一些單頁上,應該是規整不夠徹底、或者是這些批語相對晚出未經規整的結果。
在脂硯齋的工作期間,創作批語與規整批語呈現循環往復的態勢,前一輪工作的結束即后一輪工作的開始。從早期脂本存在的線索出發,甲戌、己卯、庚辰都為不同輪次創作轉化為規整的重要節點。
在現存甲戌本上,已經存在著一定數量的雙行夾批。這主要因為在甲戌這個節點上,脂硯齋曾經對甲戌之前創作的批語進行過規整。
現存甲戌本與現存庚辰本的同一條批語,在書寫形式上存在著不同,如:
在第十六回,現存甲戌本有二十八條側批,在現存庚辰本則轉換為雙行夾批[4];在第十三回,現存甲戌本有十九條側批,在現存庚辰本則轉換為雙行夾批[5]。這主要因為在庚辰這個節點上,脂硯齋曾經對庚辰之前創作的批語進行過規整。
因為在甲戌、己卯、庚辰等節點上,脂硯齋曾經多次規整批語。所以在規整完成以后,之前混亂而臃腫的現象應該不復存在,之前被“權宜性寄放”的批語,應該都回歸到應該存在的位置上。
經過脂硯齋規整的本子,誤植現象應該少見,如果某條批語在脂硯齋的工作期間已經存在,如果這條批語還存在著誤植的問題,其必然是未經規整的結果。于此“能解者批”的誤植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現存甲戌本第一回有這樣的三條眉批:
1、“若云曹雪芹批閱增刪,然則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后稱“若云批”)。
2、“真,后之甄寶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后稱“真批”)。
3、“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保ê蠓Q“能解者批”)。
以上三條批語中,“能解者批”安放位置的問題很大。
作為眉批的“能解者批”是評論“誰解其中味”的,其中“能解”二字針對“誰解”二字。從“誰解其中味”的垂直正上方看,“能解者批”已經被推后了八行。
重要的是,這三條批語針對正文的先后順序是“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誰解其中味”、“姓甄,名費,字士隱”。
正文的順序決定著批語的出現順序,從與正文的先后對應看,這三條批語出現的順序應該是“若云批”、“能解者批”、“真批”,但事實上卻是“若云批”、“真批”、“能解者批”,即“真批”與“能解者批”顛倒了位置。
在“真批”與“能解者批”位置顛倒的情況下,因為“真”批還完全對應著具體正文,所以對于“能解者批”對應的具體正文,讀者很可能會在這條批語所對應的具體正文的后面去尋找。
“能解者批”雖然出現在第一回,但卻創作于曹雪芹去世后。這條批語在甲戌本上的紀年為“甲午”,在靖本上的紀年為“甲申”。脂硯齋開始評點《石頭記》在甲戌前,“甲申”為“甲戌”的后十年,“甲午”為“甲戌”的后二十年,“甲申”與“甲午”為脂硯齋有紀年批語的最晚紀年。
晚出即“能解者批”被誤植的原因。即:在創作“若云批”、“真批”的時候,還沒有“能解者批”;但在創作“能解者批”的時候,由于它應該存在的位置已經被早出的“若云批”、“真批”占據了,于是它就在一個錯誤的位置上落腳了。
1、應該承認,雖然相對晚出,但如果以側批的形式記錄,“能解者批”大可避免被誤植的命運。因為在“能解者批”對應正文“一把辛酸淚”的右側,還有足夠的空白可以書寫這條批語。
可惜因為脂硯齋前期屬于有目的批閱,多采用側批與眉批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而后期則屬于隨意性的評點,多采用單一眉批的形式,這樣“能解者批”就難以逃脫被誤植的命運了。
2、應該承認,借著規整使“能解者批”與具體正文對應也輕而易舉。
首先,對“能解者批”眉批的形式,在具體的規整時期,完全可以在“一把辛酸淚”對應的位置上,轉換為側批或雙行夾批的形式;其次,“能解者批”被誤植,是因為“若云批”與“真批”占據了它本來應該出現的位置,借助規整,如果將“若云”批與“真批”轉換為側批或雙行夾批的形式,在書眉沒有這兩條批語的情況下,“能解者批”則不難與“一把辛酸淚”的正文對應。
規整是以重新抄寫正文為基礎的復雜勞動。從現有脂本的情況看,脂硯齋的規整工作主要集中在庚辰之前,現存庚辰本底本即為脂硯齋最后的一個經過規整的本子,這樣在庚辰“定本”以后創作出來的“能解者批”,自然難以借規整而歸位了。
脂批作者的規整成果最后被現存甲戌本過錄本抄手過錄,這是脂批位置安放的第三個階段。脂批在現存甲戌本上的位置完全可以目驗,其中的情形應該與脂硯齋規整后的本子區別不大。
在《論脂批誤植——以甲戌本為例》一文中,通過分析現存甲戌本側批、眉批的安放情況發現,現存甲戌本眉批的首行文字大體在具體正文首行文字的垂直正上方;側批的首字大體在具體正文首字的水平右側。這應該是過錄本遵從脂硯齋規整本格式與行款的證據⑤?,F存甲戌本影印本數見不鮮,讀者可以復按。
綜上所述,如果拋開脂硯齋重復評點的情況不論,在五類批語中,眉批與側批應該是最早出現的兩類批語。脂硯齋在前期評點的時候主要采取眉批與側批相結合的形式,后期則主要采取單一眉批的形式。由于脂硯齋曾經多次規整批語,批語與具體正文一般呈現一種對應的景觀。
如果脂硯齋規整后的本子確實還存在著誤植,其中必然存在著復雜的原因。脂批在位置意義上的存在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即脂批創作階段,脂批規整階段,現存甲戌本流傳階段。在這三個不同的階段中,眉批的首行文字大體應該在具體正文首行文字的垂直正上方;側批的首字大體應該在具體正文首字的水平右側。
脂批在創作階段可能會偏離本來的位置,但在規整階段則多數得到正確的安放。雙行夾批主要在規整階段出現,且安放在具體句子中間緊承具體正文的位置、或者是在具體正文所在句子的句末。脂批在現存甲戌本上的位置,應該與脂硯齋規整后的情況基本相同。
注釋:
①甲戌本題名為《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清)曹雪芹著,本文使用之甲戌本系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影印本。本文所引脂批及正文未特別注明者俱出此書。
②可惜經手人創作的側批很少,無法驗證筆者關于側批與具體正文位置關系的意見,但眉批則尚屬豐富,以其證明筆者關于眉批與具體正文位置關系的分析也屬差強人意。
③現存甲戌本有多處正文右側加圈,即“○”。這些“○”基本為經手人所加,目的是明晰批語與正文的對應關系。古人讀書加“〇”也表示肯定與欣賞。脂硯齋曾經說:“余讀《葬花吟》至再。……即字字雙圈,批詞通仙,料難遂顰兒之意?!?/span>
④現存甲戌本與現存庚辰本共有相同雙行夾批五十五條,其中六條位于句子中間、且緊承對應正文的末字,四十九條位于對應正文所在句子的末尾。
⑤衡之以拙文的意見,在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三本中,己卯本與庚辰本批語的位置較甲戌本更符合拙文之判斷。
參考文獻:
[1]張義春.論脂批誤植——以甲戌本為例[J]. 曹雪芹研究,2019(2).
[2]張義春.論復合型脂批[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2).
[3] 俞平伯.脂硯齋評石頭記跋[N]. 大公報,1931-07-13.
[4]張義春.對讀甲戌本、庚辰本脂批 認識三個紅學觀點[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年(2).
[5]周祜昌,周汝昌.石頭記鑒真[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