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天
踢貓效應它講述的是一種典型的負面的傳遞機制,人的憤怒情緒和不滿情緒會沿著社會關系鏈條由強到弱依次傳遞,而處在最底層的個體,往往由于無處發泄成了最終的受害者,進而影響行為。
我比較幸運在社會上還沒有過太多這種現象,最多的就是小時候來自媽媽的情緒發泄到了我這里,我就只能拿到家里不能動的物體發泄。這導致我即使在成年之后也常常這樣發泄情緒,打、砸、摔,用聲音去吼,不過現在改的差不多了。
前天出門辦事,雖然處處不順,但仍然保持情緒穩定,好在心中理智的小人一直在提醒我要冷靜,不過如果再不順利的話可能會失控。所以無時無刻的要提醒自己不要發火,一切的壞事情都是暫時的用微笑強壓心中的不耐煩,心中時刻牢記住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現在就要保持什么樣的情緒,要耐心、樂觀、不示弱。
說回到踢貓效應,人為什么會這樣?第一,這是人類基因決定的,人類生存就要向比自己弱小的目標進攻,大自然都是如此,第二,人類的基因決定,消極的情緒容易傳染,所以說踢貓效應存在合情合理。但是他不合人們的發展邏輯,如果人們都朝著比自己弱小的物種進攻的話,那就沒人愿意挑戰新的領域,那么人類的發展就會停止。所以我們要做到反人性,特別是作為管理者更要警惕。
管理者每天面對很多挑戰,難免會有影響到自身情緒。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第一會影響溝通,如果下屬請教問題變得不耐煩,只會抱怨對方。第二情緒低落,遇到這種情況會影響正常工作,只想著那些負面的事情。第三難以控制,其實作為管理者難以控制的話很難當上管理者,所以難以控制情緒的管理者不多。
那如何解決踢貓效應呢,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低落,作為管理者最首要的就是要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怒不形于色,有一個穩定的情緒是讓人們樂于追隨的基礎。當真的情緒到達臨界點時,心中的那個理智的小人要及時的跳出來去制止,如果沒有控制住事后的及時道歉也是有必要的。即使是管理者也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當然壞情緒還是存在怎么辦呢?
通常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必須把壞情緒發泄出去,好的心情才會進來,找朋友傾訴是我不推崇的,因為把壞情緒倒給別人也是一種不尊重,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很多人可以跑步、登山等運動,總之可以讓自己放下一切,酣暢淋漓的去運動一番。也有的人是把抱怨寫出來,越寫情緒越淡到最后也消解了。總之不直接對別人宣泄就是好的,特別是靠大吼的方法也是最無能的一種人。
要時刻警惕自己的言行,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