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話題來自《兒童教育心理學》第3章,這一章似乎幫我們找到了問題兒童出現的根源,那就是兒童為了追求卓越,在追求的過程中偏離了航線。出現偏離的原因在于家庭,而不是學校。
家庭教育的問題就是對小孩過分嚴厲或者過分寵愛,學校教育的問題就是標準化的要求(比如成績)使部分兒童失去了個性。
而學校教育是兒童在家庭與社會的一個鏈接,也是調整家庭教育帶來的問題的場所。無論是在家還是學校,人們常用外在的成功評判他人,而不是根據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來評價他們。在學校老師會用分數,或是否聽話去判斷一個孩子,如果孩子成績不好,老師一般很少去關注。當他們吸引不到老師的注意力時,他們會采取其他的方式來滿足自我,比如調皮、曠課、混社會。這也就解釋了很多差學生會以壞習慣作為炫耀的資本,因為他是在博取關注獲得認同感,這成了他們追求卓越的方法。
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孩子會很沒有禮貌,這類孩子通常被以為是父母教育的不夠好,自然在學校也不會受到老師的贊揚。但他們只是習慣于通過調皮的行為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以及其他同學的寵愛。
如果從兒童教育的層面來看,是老師沒有及時關注到學生的變化,這種變化從孩子剛踏入校門就有了。但學校也僅僅是孩子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場所而已。
比如一個小孩在家就很調皮,這是孩子用調皮的方法吸引到父母注意而已,因為一直很乖的孩子,常常會讓父母關注不夠,父母認為孩子很乖,沒有需求。當孩子用乖方法無法向父母索取愛的時候,調皮就很好用了。即使父母是否定孩子行為,但通過調皮的行為吸引到家長的注意,所以挨罵也是在所不惜的。
家長要做的是關注孩子的每一個行為,給予孩子正確的回應。
同樣在學校,老師也要關注到孩子的每個行為,當他們在成績上不如意時,我們也應該從孩子的其他行為給予關注,比如問他這次考不好的原因。即使孩子是在狡辯,我們也不能去否定,聽孩子訴說的時候,我們不是給他們結論,而是聆聽他的心理。
孩子的一個行為習慣肯定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所以糾正的話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學習。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到知行合一為孩子做榜樣。你不能一邊看電視一邊要求孩子寫作業,孩子的行為都是學習的家長,好的家長不會要求孩子做什么,而是自己在做什么。
在學校的話,孩子很多老師無法關注到每一位,所以標準化的要求就成為限制孩子發展的障礙,老師還是要盡力去關注到每個人,既不過分關注也不置之不理。但人都是主觀情感很強的,雖然在意識上提醒的要關注到每個人,但是在行為上卻潛移默化的不公平了,所以要和孩子們多溝通,讓他們都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