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主動公募持股尚未完全脫離基本面。2010年二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主動公募持股平均PB為2.32倍,該數字于2020年Q2上升至4.77。但估值上升主要是由于主動公募持股近年持續從老經濟向新經濟轉移所導致。假若將主動公募行業持股比例與當期市場行業分布相匹配,最新市盈率為均值向上一倍標準差水平,與創業板指水平相約。
機構持股向少部分個股集中或是長期趨勢。對比海外市場,投資者關注度或向少部分公司集中,具體表現為不論是成交、市值還是營收,少部分股票占據市場大部分比例,當前A股集中水平與海外仍有差距。與此同時,被動/主動公募管理規模向頭部集中,將使得投資決策權向少部分人傾斜,投資行為或將更一致。
歷史上“抱團”解散對主動公募影響相對有限。歷史上機構“抱團”共發生三次,在這三次“抱團”結束前后,雖然市場均受到一定壓制,但對主動公募影響有限,具體表現為三次“抱團”解散前后主動公募收益均優于對應“抱團”行業指數,及整體基本戰勝滬深300收益。
“抱團”解散后主動公募都買了什么?
大市值、高B/P、高ROE、高凈資產增長“四高”個股。觀察成交分化指標,可以發現“抱團”解散前市場投資主線較為散亂,成交分化指標觸及相對低位。我們參考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對個股進行分組,發現機構“抱團”結束時主動公募向“四高”個股流入明顯高于其他組。
主動公募持股向新經濟及成長側重
公募及外資持股市值擴張明顯
機構化日漸深化,公募基金及外資持股市值近年增長明顯。隨著A股市場發展,機構化進程日漸深化,根據中金策略團隊測算,2003年底各類機構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約為4.6%,而截止2018年底,該數字上升至47.5%。2014年滬港通開通后,A股市場機構化更有提速跡象。其中,公募基金及外資作為較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近年來持股市值持續提升,2016年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為1.59萬億元,于2020年二季度,公募持股市值上升至3.18萬億元。以QFII及陸股通為代表的外資機構,持股市值更是由2016年的0.26萬億元上升至2020年二季度的1.87萬億元。從占A股總流通市值角度,截止2020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及外資占流通市值比例相加已達18.36%。
被動投資仍在進行時,主動管理持股規模創歷史新高。對比2010年末及最新公募基金持股市場占比,可以發現被動指數基金持股占所有公募基金比例由13.28%攀升至24.34%,A股市場被動化跡象明顯。而于2018年底,被動基金持股市值占比一度達30.50%。2018年來被動指數基金持股占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主動股票基金持股市值大幅上升所導致。2020年二季度主動股票基金持股市值達1.60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與2019年底相比,主動股票基金持股市值增長了約5,000億元。目前,而抱團回調后,新的機構抱團資金由誰來接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