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寫這個題目太難了,心里很多忐忑,也糾結了許久。《紅樓夢》這本書太“厚”,評家也太多,我知識淺薄,不入其門,故不敢妄作評語,唯恐見笑于大方之家。然作為老師,又不得不講,權當介紹知識吧。
作者曹雪芹,一生經歷家族由盛而衰的變化,郁結萬般感慨,滴血淚而成墨,遂有一部《紅樓夢》,所以我們都認同《紅樓夢》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這一觀點。只是其間多用隱語,且構思極為精巧,再加上后四十回散佚,也就有了許多不解之謎和各種各樣的推測。我想作為此書是要用一生的閱歷去讀的,沒有閱歷,讀來會極為乏味。作為高中生,能知其故事、品評人物即可。
先看曹雪芹開篇的自我評價吧,“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借用王蒙的說法,“荒唐言”一說當有三層意思:①曹雪芹選擇小說這種形式寫人生。②情節的不合常規。③人生的荒唐。
“辛酸淚”說的是家道衰弱與人倫惡化背后的價值觀的破碎。
“癡”是指作者對藝術追求和對人性之美追求的執著。
“誰解其中味”,當言無人解得。可見曹雪芹寫作此書時,不但是辛苦的,還是寂寞的。那位脂硯齋的身份也是一謎,也許只有他能懂得曹雪芹的內心吧!
還有一處必須懂得的地方,就是《好了歌》及解注: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世上有兩種批判,隔靴搔癢式的批判和痛定思痛后憤慨的批判。《好了歌》及其注解當屬后者。作者出身于上層封建世家,本有對人生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然而他親眼看到的卻是人心的險惡、人性的骯臟、階級的腐朽、家族的墮落。大觀園中的那些女子本是純潔善良之美的象征,可是結果呢?都是毀滅,毀滅在骯臟的人性里,毀滅在丑陋的言行中。所以作者是憤怒的,是要痛罵,是要詛咒的,詛咒那些庸人對名利的追逐,詛咒那些小人對美色的貪求。曹雪芹不似魯迅那般尖刻犀利,因此他沒有破口大罵,而是用慨嘆告訴世人一個道理,也是對那些毀滅美好的劊子手的警告和嘲笑。
從這個意義上講,《好了歌》并非消極的虛無主義,也不是曹雪芹逃避現實的宣言。他并沒有逃避,他用自己的血淚告訴人們丑惡雖然摧殘了美好,但他們也終將死去。我想曹雪芹也并沒有放棄對美和善的追求,即便是他一生只看到善與美的毀滅,而沒有看到善與美的重生。
附上《紅樓夢》人物關系圖:
(二)
西江月 二首
一
無故尋愁覓恨, 有時似傻如狂; 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庶務, 愚頑怕讀文章; 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二
富貴不知樂業, 貧窮難耐凄涼; 可憐辜負好時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 古今不肖無雙; 寄言紈褲與膏梁:莫效此兒形狀!
兩首《西江月》都是寫賈寶玉的,運用的手法是明貶暗褒。若是站在封建正統的角度來看,賈寶玉確是不堪,既無才,也無德,還經常犯癡顛之病。即便是有一副好皮囊,又能如何呢?下不齊家,上不治國,凡是多為“吃胭脂”等偏僻之事。
但時代總要有人走在前面,總要有人有勇氣去嘲諷、去否定。曹雪芹便是如此,他塑造賈寶玉這個人物形象,大概就是為了表達自己憤世嫉俗的情感吧。
賈寶玉“尋愁覓恨”正是要拜托“世務”“文章”而不可得的苦悶心情的表現,他“似傻如狂”不又是封建封建枷鎖束縛的結果嗎?其實,人皆是向往和追求自由的,不能簡單地評價賈寶玉的做法正確與否,我們應該知道的是他只是處于一種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狀態,曹雪芹也是想借這個人物表達他對那個腐朽不堪的社會的蔑視和嘲諷。
仔細分析,賈寶玉真的“腹內草莽”嗎?似乎不是,他懂琴棋書畫,能吟詩作賦,這怎么能稱為“草莽”呢?他只是不懂那些被曲解固化的所謂經典罷了;他只是不懂得如何如何阿諛逢迎、遵守禮教罷了;他只是不懂得寫幾篇八股以求功名罷了。賈寶玉活得是真正的人性,追求的是人性之美。在他的意識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把身邊的每一個女子都作為“人”來看,他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是因為他所見到的女子都是清純可愛、晶瑩剔透的,而他所見的男子都是貪財好色、齷齪卑鄙的。言語不無偏激,但這種偏激是可以被理解、被寬容的。他關心身邊的每一個女子,包括身份尊貴的小姐,也包括地位低微的丫鬟。他為黛玉悲傷,不也為晴雯痛心嗎?看一看他寫的《芙蓉女兒誄》,文采是何等飛揚,感情是何等真摯,而寓意又是何等深刻?賈寶玉算不上一個好人,但總是一個真實的人!
《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形象是很難在現實中存在的。人的意識是分多個層次的,曹雪芹把賈寶玉作為自己的理想,只是理想而已,正如神瑛侍者下凡一樣虛無縹緲。現實是什么嗎?也許更應該是甄寶玉所走的那條道路。我想曹雪芹未必真的能夠把世事分析得那么清楚,《紅樓夢》一書更多的是作者對自己經歷的感慨和傾訴,因此一書之中寶玉有甄賈(真假)二人,到底哪位為真,哪位為假,有很難說的清楚,正應了太虛幻境中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三)
脂硯齋評點《紅樓夢》:“事則實事,然亦敘得有間架,有曲折, 有順逆,有映帶,有隱有見,有正有閏,以至草蛇灰線、空谷傳聲、一擊兩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云龍霧雨、兩山對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萬染諸奇。”
“草蛇灰線”類似于現在我們說的“埋伏筆”,是曹雪芹小說創作中采用的一種基本的、全局性的藝術手法。其意義在于:上下勾連,彼此呼應,實現宏大繁復藝術結構的完整統一;時斷時續,首尾相連,增強故事情節的有機性;前引后應,暗示人物命運或時間發展的方向;反復呈現特定事物,構成特定事物的經典特征。
《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判詞即是如此,其中皆暗示出每個人物的命運走向和結局,所以對判詞的解析也是了解《紅樓夢》故事情節的一把鑰匙。
(1)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說的是林黛玉和薛寶釵。“停機德”運用樂羊子妻的典故,指的是符合封建道統標準的女子,在此指薛寶釵。“詠絮才”是運用東晉女詩人謝道韞的典故,指的是擅長詩文的女子,在此指林黛玉。按理說,這兩種女子怎么著都能符合男人的要求了,可是一個“可嘆”,一個“堪憐”,所以當時的社會是有問題的。后兩句把兩人的命運暗示得更加清楚了:玉帶林中掛,前三個字倒過來就是林黛玉,林中掛比較費解,有人認為是暗示最后黛玉上吊而死,我覺得不符合黛玉的性格和身份。所以我更認可第二種說法,一種象征,不被重視而已。“金簪”當然指寶釵了,本應裝飾于美女之發,卻被埋在雪里,既孤獨又清冷。
(2)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
元春也是一位 可悲的女子,有才有德,從一名女史升為賢德貴妃,本是榮耀的。但是在大觀園省親的時候,她卻說了一句到了“那不見得人的去處”。這也許就是所有宮女的悲哀吧!中國歷代詩作中有不少這樣的題材,那些宮人看似華麗無比,卻又寂寞非常。另加上元春所面對的也許還有宮廷的爭斗,所以第一句“二十年來辨是非”是說她的思想意識也在不斷地變化。但是看明白了又能如何呢?脫不了身,最后死于虎年和兔年之交。雖說其他三春不比元春的榮耀,不過畢竟在生命中還有一段自由快樂的時光。幸與不幸,誰能分得清呢?
(3)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鳥合在一起就是“鳳”字的繁體“鳳”,此處寫王熙鳳。王熙鳳精明能干,年紀輕輕就掌管著這么大一個家族,實為不易。曹雪芹想說明的就是腐朽大廈的倒塌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即使是如王熙鳳這般的人物,命運又是如何呢,“一從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賈璉對鳳姐的態度變化。新婚后先 “從”,對她百依百順,樣樣都聽她的; “二令”解為“冷”,指的是丈夫對她的漸漸冷淡與開始對她發號施令; “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棄的命運。“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棄后哭著回娘家的悲哀的寫照。在封建的社會中,被休棄是非常是女子最為悲慘的命運。
王熙鳳命運的悲慘除了生于“末世”的原因之外,也許和她的貪婪張狂、陰險狠毒有關系。可見足智多謀與功于心計只有一墻之隔,善于惡,丑與美也不過是窗紙的兩面罷了。
(4) 富貴又何為?襁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輝,湘江水逝楚云飛。
史湘云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女子,心直口快、開朗豪爽,風流倜儻,不拘小節,頗有“魏晉風流”的氣質,也正因如此,她與賈寶玉的關系最為密切,所以不少人猜測最終與賈寶玉相伴終生的應該是史湘云。我想曹雪芹在整部《紅樓夢》中既寫了人生的現實,又寫了理想的人生,是實與虛的融合。
史湘云生在有錢人家,可父母早逝,從小就嘗盡孤苦之味。后來嫁的賢夫婿,卻又早逝。可以說是“命途多舛”了。“湘江水逝楚云飛”,一切都煙消云散,一切都往而不返。
如果說生活中的美好都是短暫的話,我們是不是應該倍加珍惜呢?命運似乎無法左右,但從今天起,珍視身邊的任何一些美好,總是能做到的。
其他幾人就不多做解釋了,希望大家都能從《紅樓夢》的人物身上學到生命的智慧。也許這些才是曹雪芹最想告訴我們的。
(四)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魯迅
說實話,讀《紅樓夢》我是不喜歡想太多了,當《紅樓夢》成為“紅學”的時候,就有太多的智者大家去探究它的奧秘了。我不否認,曹雪芹耗盡一生血淚而完成的這部著作有著無窮的奧秘值得大家去探究、去發現,但是我就是不太喜歡。偶爾讀一些有關《紅樓》的文章或書籍,我只是當做一種樂趣,而不是切身的感受。我更愿意從人性的角度去看《紅樓夢》中的諸多人物。
《紅樓夢》無疑是一場悲劇,魯迅先生認為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那么什么才是“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呢?我想籠統的說就應該是“美好”吧。當“美好”不能延續,煙消云散的時候,就是悲劇了。《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命運是悲劇,幼年喪母,寄人籬下,荷鋤葬花,焚稿斷情。她淚盡時魂歸離恨天,才情、高潔、美貌等一切皆煙消云散,留給世人無限唏噓。
其實仔細想來,薛寶釵似乎更具悲劇意味。林黛玉起碼還能耍耍小性子,起碼還能對著寶玉或嗔或喜,而寶釵呢?把一切藏在心底。我不想談寶釵身上封建意識的痕跡,我覺得這個帽子太重,扣在一個小姑娘的頭上似乎有些不妥,我只看到寶釵有才、有德、善解人意、冷靜清醒,所以那些批判寶釵的人像是吹毛求疵。想想寶釵的家境,我們便不難理解寶釵的苦衷。
我認為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只是能夠引發我們心靈上的共鳴。我們不能以自己以及自己所處時代的標準去評價那些人物的品質和性格。任何人都不能是跨時代的,任何人也都不能超越時代地活著。寶釵有志向,能說她錯嗎?寶釵善變通,能說她奸詐嗎?我們可以拿寶釵和王熙鳳稍作比較,兩人的共同之處是都有才干,但是王熙鳳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寶釵似乎就做不到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達到她心中的“美好”,她心中的“美好”具有時代性,就像我們心中的“美好”也有時代性一樣。誰又能保證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就是人類永遠所追求的呢?
所以寶釵的理想破滅,也是她具有的“美好”的毀滅,是悲劇。
若要分析寶釵悲劇的原因,我想無非一下幾個方面:
性格原因。黛玉出神書香門第,是文人之女,自命清高,心高氣傲;寶釵出身商人家庭,沉著冷靜、性格溫和。黛玉更加寫意;寶釵更加寫實。黛玉以情為重;寶釵以理為高。待遇的悲劇源于性格,寶釵也是如此。努力克制自己,以合所謂道義,最終理性壓到了人性,寶釵也是痛苦的,也造成了最后的悲劇。
時代原因。明清時期是一個新思想萌芽的時代,這就必然在人的心中形成一組矛盾,禮教與人性之間的矛盾。寶釵就是一直處于這種矛盾中的,她服用“冷香丸”就是一種象征。任何人都很難輕易壓制自己作為人的本性的,寶釵在努力的壓制著,決定她命運的也只能是看理智戰勝情感還是情感戰勝理智。我想寶釵這種內心的糾結和矛盾要比黛玉痛苦的多。很多人認為寶釵是一個被封建禮教毒害至深的女子,但我不愿意這么想,因為寶釵不是祥林嫂,寶釵有思想、有情趣、有才華、有追求。我更愿意認為他就是一直處于這種矛盾糾結之中,也許她也想過突破,但是最終沒有勇氣去做罷了。其實我們自己的生命中不也是如此嗎?總會因為某些道理而糾結著、矛盾著。寶釵的悲劇比黛玉更甚。
石老師(語文)教齡18年,海淀區高級教師。班主任工作經驗15年,完整的帶過三屆高中生(2003-2006,2008-2011,2011-2014),參加過四次北京市高考語文閱卷工作。曾獲得海淀區北部新區骨干教師、海淀區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所教學生最高語文成績是2014屆文科班課代表,高考141分,當年是北京市第35名。歷年所輔導的學生都有考進清北等一流985院校的,2018年輔導的人大附中第一實驗班的陳同學語文成績從上學期的104到高考的132,最終順利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