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記》之中,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唐僧師徒四人,其實在原著里,陪同唐僧取經(jīng)的遠(yuǎn)不止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以及白龍馬。他們的背后,還有一大群神仙保護。雖然地位不高,法術(shù)也不算強,但他們盡職盡責(zé),圓滿完成了佛界交給他們的任務(wù)。
到底有多少神仙呢?在原著的第十五回,孫悟空要去找吃馬的小白龍,而唐僧此時顯得特別膿包,哭哭啼啼不讓孫悟空離開,生怕他走了自己也被吃掉。孫悟空正在煩躁的時候,就有暗中保護的眾神告訴他:
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各各輪流值日聽候。
細(xì)細(xì)算來,一共是三十九人。他們還對孫悟空說,這三十九人中,除了金頭揭諦是24小時無休地陪伴外,其余的分為三班,輪值待命。這個待遇,恐怕也是空前絕后的。可見,靈山對于取經(jīng)一事,遠(yuǎn)比大唐要重視得多,他們就為了佛法能夠順利傳揚。
然而,唐僧師徒一路取經(jīng),歷經(jīng)艱苦,所得到的回報也是極豐厚的。其中唐僧、孫悟空均已成佛,一個為旃檀功德佛,一個為斗戰(zhàn)勝佛,并加升大職正果,豬八戒和沙僧,一個是凈壇使者,一個是金身羅漢。就連作為腳力的白龍馬,也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
可以說,這個待遇絕對對得起他們的回報,要是事先知道佛祖有這等好事,長安城里報名的人會絡(luò)繹不絕。然而,那些暗中保護的三十九位神仙,他們得到了什么回報沒有?
很遺憾,縱觀《西游記》原文,書中并沒有說。作為最后的大結(jié)局,沒有提到,那就是沒有被封賞。這是不是想舞臺上的明星光鮮亮麗,并且收入頗豐,而幕后的英雄任勞任怨,付出也不見得比明星少,卻只能得到可憐巴巴的收入一樣?
其實,這也不能怪如來,這可能與佛界的一個傳統(tǒng)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這個傳統(tǒng)就是,成佛的時候是什么地位,那就不會改變。
在《西游記》之中,有功而沒有得到相應(yīng)封賞和提拔的事情很多。比如觀音,取經(jīng)團隊遇到什么棘手的問題,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找她出面,然而觀音對于唐僧師徒有求必應(yīng),但又追求了什么回報?還不是仍然是觀音而已,連孫悟空的地位也一躍在她之上。此時,觀音可曾有牢騷嗎?
再說如來佛祖,當(dāng)天庭被孫悟空攪得一團糟時,道教的大佬都在袖手旁觀,玉帝只好請他來降妖。結(jié)果如來接到旨意后,立即動身趕到,并略施小計就將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此時的他,又曾獲得了地位上的提升嗎?
對于天庭來說,道教人士的職位和官職有可能變動,比如孫悟空是弼馬溫,因為鬧情緒而改封了齊天大圣。又比如奎木狼,本是二十八宿之一,因為下凡,回來的時候就是太上老君的燒火童子了。
但是,對于佛教來說,第一次獲封之后,似乎就不再變動了。不然,無法解釋那些菩薩們,歷經(jīng)多少億年的修行,又做盡多少好事,卻始終不能踢進臨門一腳而成佛。這是一種遺憾,卻又是沙彌之中的規(guī)矩。
把這個規(guī)律放大,我們看到在其它的神仙小說中,比如明代余象斗創(chuàng)作《南游記》,如來佛祖封了華光為“上善五顯靈官大帝”就不再加封,而同是余象斗所寫的《北游記》,玉帝封道教的玄元為“玉虛師相北方玄天上帝”后,因為玄元表現(xiàn)出色,又被加封為“混元九天萬法教主玉虛師相玄天上帝,蕩魔天尊”。
之所以佛道兩教的如此安排,大概因為佛教講究的就是六根清凈,出家人不理塵世事,所謂佛祖菩薩,其實不過就是一個符號,并沒有特別的含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