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清政府在修建隴海鐵路時,在洛陽段發現了一些唐朝墓葬。這本來不奇怪,奇怪的是墓葬之中的陪葬品中,竟然有一些顏色靚麗的工藝品。它們被做成各種造型,形態優美,在史書上很少提及這種東西。送到北京由當時的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人鑒定后,得到了高度的肯定,被命名為唐三彩。
相信現在的人,對于這個名字并不陌生,然而很多人一直糾結,唐三彩真的只有三種顏色嗎?從目前發現的唐三彩來,明顯不是的。它由黃、綠、白、褐、藍、黑等多種顏色構成,但最主要的顏色,還是黃、綠、白三種,所以才稱為唐三彩。
從它的質地上來說,唐三彩是一種低溫彩釉陶器。之所以出現五顏六色,是在烘制之前,在陶坯上涂上彩釉,經過一定溫度后發生化學反應,由于這些彩釉之中有氧化物,經過燒制后,便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顏色,它們之間相互滲透,濃淡相間,顏色斑駁,花紋自然,就變成了一件件獨特的工藝品。
在民國時的專業研究者的口中,稱呼它最多的還是叫做“唐彩色釉陶”。這不僅是因為它有多種顏色,更重要的是它這個“彩”不是瓷器上的真彩,而本質上是釉。
那么,唐三彩在當時是名貴的陶瓷嗎?首先要明確一點,唐三彩并非實用品,而是一種陪葬的冥器,作用和各種各樣的陶俑是差不多的。只是因為在長安、洛陽等中原地區,唐時廣泛采用了這個燒制技術,才讓這種冥器如此絢爛奪目,光彩照人。
但是,歸根結底,它還只是一種陶器,而且是沒有實用的陶器。很多人將陶瓷混為一談,其實陶是陶,瓷是瓷,兩者截然不同。無論是在胎料、施釉、胎質還是燒制溫度上,都有很大的區別。
唐三彩雖然做得比較漂亮,但還是和普通陶器一樣,有胎質疏松、防水性能差的缺點。在唐朝的時候,青瓷和白瓷已經出現,技術上和實用上對各種陶器有壓倒性優勢,當然也包括唐三彩。因此,唐三彩在唐朝并不算是多么名貴的陶瓷。
其實,瓷器制作在唐朝已經與陶器制作分開,并且具有很高的水準。作為一項獨立的手工制作部門,在唐朝已經逐漸形成了名窯,并且出現了青瓷和白瓷為代表的兩大派系。青瓷以越窯為代表,白瓷以邢窯為代表,它們的名貴程度在唐朝遠遠要高于唐三彩。
但是在今天,唐三彩卻以豐富多彩的顏色,生動逼真的造型以及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贏得了收藏愛好者的心。在民國時期,唐三彩就已經受到了北京等地的古董商人、學者以及金石研究者的重視和熱捧。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唐三彩再一次迎來了熱度,風行一時。恰好在此時,印度、日本、朝鮮、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多個國家又相繼出土發現了唐三彩。一方面證實了唐朝貿易的發達,另一方面也在國際上點燃了一把唐三彩的熱火。這個熱情的背后,就是唐三彩的價格不斷高升,最后到了普通老百姓難以問津的地步。只不過同時作假猖獗,也讓熱度有所降低。
唐三彩在盛唐時期達到頂峰,后來卻因為安史之亂而衰退。特別是瓷器制造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手工藝人大量轉行做瓷器,因此唐三彩雖然在遼、金墓葬也能看到,并被稱為“遼三彩”、“金三彩”,但歸根結底,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