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階段,先民們已經跨越打制石器的發展歷程,直接使用磨制石器,開始向更為輝煌燦爛的文明邁進。除此之外,制陶和紡織的出現,既是這一段時期的顯著特征,也為后來的生產力提升做好了物質準備。因此,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專家對石器、陶器等都非常重視。
但在中國,更讓普通歷史愛好者關心的,卻是新石器時期的各類玉器。它們雖然比不上后來的玉器那么精美細膩,卻多了一份原始的粗獷之美。它們充分展現了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也體現了在原始社會之中,人們已經開始形成的尊卑觀念。也許,每一件玉器之中,就凝結了當年或溫情或殘暴的故事。
現在的中國人愛玉,其實還沒有古代先民那么狂熱。不光是玉的質地,就是玉器的種類,也是品種繁多,讓人眼花繚亂。比如做成長條形,上尖下方的玉圭,比如隨身攜帶的玉佩,就連同樣是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按照孔徑和邊緣的比例,也分為玉璧、玉瑗、玉環,如果有個缺口,則稱為玉玨。相比之下,這些名稱和規矩,比現代人講究多了。
就連用的盤子,喝的酒杯,劍上的配飾,把玩欣賞用的工藝品,都可以用玉來制作。貴族們甚至連下葬所穿的喪衣,使用的也是金縷玉衣。可見,玉文化已經延伸到古人的方方面面之中。然而,在1957年時,故宮博物院征收到一件玉質文物時,專家們卻犯了難。盡管他們見多識廣,卻無法給它確定用途。
那是一件片狀的玉器,上面寬為16厘米,下寬為21厘米,明顯呈上窄下寬的梯形結構。這很像是代表帝王、諸侯身份的玉圭,但是它的寬邊上,卻有著比較鋒利的刃。而且,在這件玉器之上,還有三個孔。其中有一個孔的位置比較規整,處于上方的中間處,其余兩個孔的位置,看來看去沒有多大的講究,似乎就是隨意在在附近制作的。
這很讓人費解,因為玉圭之上,打孔的也有,但絕對沒有這種排列的。而且,玉圭是不可能作為開刃的兵器狀的。所以,專家們無法將其歸為圭類,又找不到合適的名稱,只好根據它的外形,稱呼它為“玉三孔鏟”。
這個名字雖然很貼切,但并不正規,因為這件玉器,雖然是鏟子的形狀,但當時絕對不可能作為鏟子使用。而且,它是青黃色玉料,上面還有較重的赭色斑,明顯是年代久遠的老玉。可是專家甚至都不能確認,這塊玉器到底是什么時代的。
直到31年后的1988年,關于這件文物的來歷終于有了線索。在當年第二期的《考古》雜志上,山東大學歷史系劉敦愿教授回憶,他就看到過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那是在1930年初,山東省日照縣兩城鎮出土了五件玉器,因為機緣巧合,被兩城鎮一位中醫劉述祊老先生收藏。其中有一件玉器的描述,就是和故宮博物院在1957年征收的這件“玉三孔鏟”是一模一樣的。
劉敦愿教授寫得十分仔細,包括玉三孔鏟的尺寸、質地和三個孔的布置位置以及三個孔中有兩個石塞,都說得完全吻合。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這件玉器文物,就是來自于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
龍山文化是在1928年時由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率先發現了城子崖遺址而得名,它以黑陶為顯著特征,遍布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從發現時間上來說,玉三孔鏟應該是龍山文化的代表之作,從認識它的經歷來看,真是現代考古的一次精彩邂逅。雖然它還有許多謎團等待發掘,但身世就在巧合之下,被揭示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