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溥儀是一個十分特殊和復雜的人物。在三歲的時候,他登基稱帝,成為九五之尊,卻又在七歲時被迫退位。因為錯綜復雜的時代背景和本人的思想局限性,為了復辟還走過錯路,甚至還當過階下囚。毫無疑問,他的一生就是悲劇,也是那段歷史的縮影。
對文物專家、愛好者而言,溥儀的某些經歷是值得羨慕的。畢竟,沒有誰能有機會像他那樣,親眼目睹,親手觸摸那么多珍奇的國寶文物。當他是皇帝的時候,這些都是他的私產,當他退位時,《清室優待條件》對故宮文物的歸屬也含糊不清,即便是之后的補充條款,也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溥儀和身邊的人早已做好盤算,他們想法設法轉運故宮文物。特別是以“賞溥杰”的名義,就偷偷帶走了一萬多件珍貴文物。溥儀被鹿鐘麟趕出故宮時,更是攜帶了大量的文物。有記錄的統計,足足有七十八大箱。
后來,溥儀在天津和東北的時候,就不斷販賣這些文物,讓它們踏上了顛沛流離之路。少部分的文物僥幸留在了國內,更多的則流失海外,甚至了無音訊,下落不明。溥儀本人因為各種蹉跎,身邊之物越來越少,等到蘇聯將其送回中國時,竟然只有486件文物。
而且,這些文物大多數屬于小件,才便于隨身攜帶和隱藏。以前的他,瘋狂販賣故宮文物,從來也沒有考慮過將來。直到新中國之后,改造后的溥儀,也許是看到國家的光明前途,也許是經歷了太多難以言說的境遇,終于心如止水。所以,他決定將這486件文物全部上交給國家。
溥儀的這個決定,無疑是思想的一次升華。然而,在這些珍貴文物之中,還是有一件令他戀戀不舍,那就是乾隆田黃玉三連環玉璽。
眾所周知,乾隆是一個非常喜歡在字畫上留下印章的皇帝,被人稱為“蓋章狂魔”。所以,他的各類印璽數量十分驚人,《乾隆寶藪》中記錄了乾隆皇帝的印璽有1000余方。小玨認為實際數目可能遠不止于此。
這件乾隆田黃玉三連環玉璽又稱乾隆的太上皇玉璽,是他的心愛之物。田黃本來就是極為稀少的,在乾隆時期幾乎已經采挖殆盡,就連乾隆也不得不用舊朝的田黃印璽上磨去原來的文字,重新刻字使用。這三枚印章全部都是田黃石的材質,異常珍貴。
三枚印章中有兩枚是正方形的,高為1厘米,邊長為2.6厘米,分別刻有“乾隆宸翰”和“惟精惟一”的印文。另外一枚是橢圓形的,高為1厘米,長徑為3厘米,短徑為2.3厘米,刻有 “樂天”印文。這些印文的意思大致就是告誡自己要居安思危,懂得順天應命,表現了乾隆晚期的執政理念。
雖然三方印璽的篆刻方式與璽文布局均有不同,但印面飽滿勻稱、和諧美觀。無論是從書法技術還是刻印水平來看,都是出自頂級名家之手。
原本是獨立的三枚田黃石印璽,但因為乾隆有次偶然看到玉石掛件上的石鏈,便突發奇想讓工匠用石環鏈將三枚田黃石穿起來,形成了一個總體。橢圓形的那枚“樂天”印璽居中,另外兩枚正方形的印璽分居兩邊,形成了獨特的風味。
很顯然,溥儀從故宮中帶出了大量的文物,又經過多次販賣,卻舍不得將它出售。即便后來在東北當偽滿皇帝,在蘇聯當戰俘,也未曾舍棄這件文物。它見證了康乾盛世最后的榮光,也是溥儀的念想。所以,當溥儀捐出所有文物時,還是略有不舍。
現在這件珍貴文物陳列于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1997年8月17日,中國國家郵電部還將它的圖像印制成小型郵票,讓更多人領略它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