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九年即公元976年,宋太祖離奇去世,宋太宗在“燭影斧聲”的質疑聲中繼位。其實,在漢族人的觀念中,父死子繼的繼承制度是優先于兄終弟及的。宋太祖不是沒有兒子,卻讓太宗一系取而代之,當然引人懷疑。宋太宗此后也將皇位傳給了兒子宋真宗趙恒,然而趙恒在選擇繼承人時,馬上出現了問題。 這是因為趙恒年過四十都沒有成年兒子,他并不是沒有生育能力,更不缺為他傳宗接代的女子。在此之前,宋真宗一共有五個兒子,可是沒有一個活到了成年就早早夭折。要知道,古人壽命都很短,即便皇帝也不例外,四十歲的年紀,在當時已經是老年人了。 太子是國之根本,皇帝如有意外時,有太子在,才不至于天下大亂。盡管沒有子嗣是莫大的悲哀,但為了國家的穩定,宋真宗還是指定了自己的接班人——商王趙元份第三子趙允讓。 我們說過,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作為皇帝來說,一般是不情愿將皇位讓給自己的弟弟們。他寧可選擇弟弟的兒子,實際上也是讓這個孩子作為繼子,也讓自己這一脈不至于絕嗣。 當時,宋真宗是以綠車旄節之禮將趙允讓迎入宮中撫養。雖然沒有宣布他是太子,但這樣大張旗鼓,實際上就已經是昭告天下了。不在明面上宣布,還是因為宋真宗抱有生兒子的幻想。沒想到,他在42歲時,居然還真的得了一個兒子。 這個孩子就是趙禎,他的降生為宋真宗解決了兩個大問題。傳宗接代,讓皇位順利繼承,這自然是最重要的。另外,他本是宮女李氏所生,宋真宗卻隱瞞下來,讓心愛的妃子劉娥認領,也為劉娥當上皇后鋪平了道路。 趙禎出生之后,趙允讓在宮中的價值就完全沒有了。他被宋真宗以簫韶部樂送還府邸,看起來風光無限,實際上是昭告世人:主角已經登場,備胎已被放棄。 其實,趙允讓一生還是很順遂的。大概出于補償的心理,宋真宗和宋仁宗父子對他都不錯,一路高升,直到汝南郡王加位同平章事,相當于藩王兼任名義上的宰相。另外,他在宋仁宗時期還擔任判大宗正事,相當于趙宋皇族的副族長。 這是趙允讓家里第一次出現了皇帝備胎,萬萬沒想到。幾十年后,他的兒子也成為了備胎。 這是因為宋仁宗同樣出現了父親的困擾。他更悲催,一連生了16個兒女,其中13位公主,3為皇子。可惜的是,除了長公主福康公主外,其余都沒有活到成年。小玨總認為宋朝宮廷內是否有什么問題,古代新生兒死亡率再高,也不至于到這個程度吧? 相比之下,汝南郡王趙允讓家中人丁興旺。《宋史》中記錄趙允讓有十個兒子,但在其它資料包括相關人員的墓志銘中確定,趙允讓實際上有二十三個兒子,個個都長大成人,受了封爵。 沒有辦法,宋仁宗只能仿效父親,選擇了趙允讓的第十三子趙宗實做養子。為了從小培養感情,趙宗實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入宮中,由曹皇后親自撫養。 然而,趙宗實的備胎之路同樣不順遂。宋仁宗的親生兒子豫王趙昕出生后,他就像自己的父親一樣,被禮送出宮。豫王趙昕早夭,他這才又被重視起來。隨著宋仁宗年紀越來越大,很多大臣都進言勸皇帝將太子之位定下來。但宋仁宗每次都推脫,特別是宮中有妃嬪懷孕時,推脫得特別堅決。 直到嘉祐七年時,宋仁宗身體每況愈下,他實際上已經認命,封趙宗實為皇子,并改名為趙曙。做了備胎這么多年,再加上父親的經驗,趙宗實依然不放心,他離家去皇宮之前,還叮囑下人不要亂動物品,等皇帝有兒子后他會再回來。 其實,這一次備胎終于轉正。第二年宋仁宗就駕崩了,連續兩代擔任替補皇帝的家庭,終于走出了真龍天子。大概也是因為這些經歷太過曲折,皇位來之不易,趙曙繼位后對宋仁宗評價并不高。他一共就在位三年,其實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為自己的生父爭名分。作為他來說,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對于死去的宋仁宗來說,恐怕只有一聲嘆息。